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肢體癱軟

來自 網絡網 的圖片

肢體癱軟隨意運動功能的減低喪失,是神經系統常見的症狀,肢體癱瘓是上、下運動神經元錐體束及周圍神經病變所致[1]

基本信息

中醫病名 肢體癱瘓

傳染性 無傳染性

西醫學名 肢體癱瘓

所屬科室 內科 - 神經內科

是否納入醫保 是

類型

肢體肌力的減退或喪失稱癱瘓。根據癱瘓的性質可分四大類,即上運動神經元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神經肌肉傳遞障礙性和肌源性;按其程度可分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按癱瘓時的分布形式可分為偏癱、單癱、截癱、四肢癱和交叉性癱等。

上運動神經元癱瘓指自大腦皮層至脊髓前角細胞或腦幹運動核前的一段損害。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指自脊髓前角細胞或腦幹運動核至神經肌肉交接處的一段損害。新生兒運動並非由大腦皮質運動區控制,所以新生兒的運動皮質及錐體束當受損足以產生偏癱時,出生後數月內肢體運動仍可相當完好,以後才出現中樞性偏癱的表現。

單癱:

指單一肢體癱瘓,多見於運動區皮質的病變,偶可見於皮質下或僅影響支配單一肢體的運動神經病變。此型少見,有些單肢癱若經仔細觀察檢查,能發現同側的另一肢體也同時受累。

偏癱:

同側上、下肢癱。多為上運動神經元病變所致從皮質運動區以下至頸以上一側錐體束損害均出現偏癱。在延髓交叉以上一側病變,對側肢體出現偏癱,高位頸髓病變,偏癱位於同側。通常上肢的情況重於下肢的情況,幾乎所有病例均屬於痙攣型。

截癱:

見於高位頸髓和腦幹病變,也可見於雙側內囊及周圍神經病變。

四肢癱:

運動障礙往往不對稱地累及兩側肢體形成四肢癱。一般來說,兩側上肢的情況重於下肢的情況。幾乎所有的手足徐動型病兒均為四肢癱,部分痙攣型也屬四肢癱。

交叉性癱:

病變側下運動神經元性顱神經癱,病變對側上運動神經元性偏癱,見於腦幹病變。

運動障礙不對稱地累及兩側肢體可導致雙側癱,但下肢的情況重於上肢情況。

根據障礙程度分類:①輕度,幾乎沒有行動受限;②中度,有中等程度的行動限制;③中度,有重度程度的行動限制;④極重度。完全不能行動。

重複偏癱為四肢癱的一種特殊類型,指一側上,下肢障礙重於一側上,下肢。

雙重癱:

是四肢癱的一種特殊類型,指雙側上肢障礙重於雙下肢體的癱瘓,這種常見於手足徐動型腦癱。

護理要點

對病人須加強護理,應做好以下幾點:

(l)做好心理護理:重視向病人做思想工作。因癱瘓給病人帶來沉重的思想負擔,須鼓勵病人樹立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既來之,則安之",要求其克服困難,艱苦鍛煉,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與醫護人員和家庭成員配合,儘早進行癱瘓肢體功能鍛煉,防止關節畸形和肌肉萎縮。

(2)保持肢體功能位置:癱瘓肢體的手指關節應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卷海綿切;肘關節微屈,上膠肩關節稍外展,避免關節內收,伸髖、伸膝關節;為了防止足下垂、使踝關節稍背屈;為防止下膠外旋,在外側部可放沙袋或其他自製支撐物。

(3)活動癱瘓肢體:可防肢體攣縮、畸形,包括肢體按摩、被動活動及坐起、站立、步行鍛煉。

(4)預防併發症:因癱瘓肢體的運動和感覺障礙,局部血管神經營養差,若壓迫時間較長,容易發生壓迫性潰瘍--褥瘡。故應注意變換體位,通常每2小時翻1次身,對被壓紅的部位輕輕按摩,也可用紅花酒精按摩,以改善局部血循環。床鋪要乾燥平整,並保持好個人衛生,可以擦浴,但應注意保暖,防止受涼。應用熱水袋或洗浴時水溫要適當,防止皮膚燙傷。在翻身時座適當叩擊背部,鼓勵咳痰,以防墜積性肺炎。要有足夠人量,尤其夏天水分要充足,選擇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保證足夠營養。養成排便習慣,防止大便秘結。在早飯前給l杯熱飲料(根據習慣可採用熱開水、茶水、牛奶或咖啡等),可促使腸蠕動增加而刺激直腸的排便反射。為了促進排便,還可按摩腹部,由右下腹向有上,轉向左上腹,再轉向左下腹。反覆按摩5-10次,促進結腸內上端內容物往下蠕動,以助排便。遇有便秘時,可用甘油栓或中藥。如用番瀉葉沖水飲用,仍然不能解決排便時,應予灌腸。有尿潞留或尿失禁而又須保持會陰部清潔時,應放置導尿管,須嚴格執行滅菌術,預防泌尿系感染。

(5)生活自理和職業訓練:癱瘓有好轉時,應逐步鍛煉日常生活技能,醫護人員和家屬要共同給予正確指導和熱情幫助,鼓勵患者凡是個人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方面的事情,儘可能自己完成,如脫穿衣服、洗臉、吃飯等;對有可能做病前的工作者,可逐步進行適應性鍛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