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中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臀中肌 |
臀中肌位于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肌深层,为羽状肌。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止点于股骨大转子。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臀中肌
- 位于:臀大肌深层
概述
主要的功能是:在固定时使大腿外展,前部使大腿屈和内旋;后部使大腿伸和外旋,这两块肌肉是我们平时生活中走路站立保持良好的姿势的重要肌肉。
原理:在走路时,保持躯干正直,髋相对固定,在提腿跨步时由臀中肌和臀小肌收缩抬高。
锻炼的基本动作:如站立侧踢腿,侧卧负重踢腿,可以发展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力量。
臀中肌综合征
为发生于臀中肌的肌筋膜炎,臀中肌位于髂骨翼外侧,其前2/3肌束呈三角形,后1/3肌束为羽翼状,在下端集中成短健止于大转子外面及其后上角,为主要的髋关节外展肌,并参与外旋及伸髋关节。站立时可稳定骨盆,从而稳定躯干,特别在步行中单是着地期尤为重要。日常生活中的躯干活动如弯腰、直立、行走、下蹲等,臀中肌都起很重要的作用,因而易产生劳损,尤其是突然改变体位时,更易损伤。临床表现为腰臀部酸痛,深夜、晨起、活动时皆痛,劳累、阴凉时加重,有一半的患者感到大腿扩散痛,少数可感小腿不适,有的患者感到肢体麻、冷和蚁走感,症状为慢性发作。体检时,可发现臀中肌有压痛点,可有痛性筋束,压痛点可为一个或多个,可在臀中肌前、中、后部出现。按压激痛点时可出现局部及扩散区痛,直腿抬高时患侧可出现臀部及大腿痛,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
臀中肌综合征影像学表现
患者女,41岁,左侧臀部疼痛1个月余,加重伴活动障碍2d,体检时,在臀中肌肌腹部及大转子区有明显压痛,并可扪及条索样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检查示左股骨大转子外上方出现点、条状钙化灶,后行MRI检查示左臀中肌形态增粗,呈明显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出现斑片状明显异常强化,扩散张量成像示左臀中肌FA值、ADC值均较对侧升高。患者口服活血化瘀药物并行理疗10 d后症状明显好转,复查MR示左臀中肌病变明显好转。臀中肌起于髂嵴外侧,止于股骨大转子,在日常活动中如行走、下蹲、弯腰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容易受到反复的应力牵拉从而引起该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产生相应疼痛症状,即称臀中肌综合征,女性相对多见。由于系慢性劳损所致,肌肉走行区尤其股骨大转子旁常出现钙化,MRI可敏感显示臀中肌肌肉水肿改变,脂肪抑制序列尤为明显。本病例增强扫描后患侧臀中肌明显强化,可能与炎性介质释放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改变有关。
DTI可从微观上通过水分子扩散的方向和程度反映肌肉的更多信息,本病例患侧臀中肌因水肿导致细胞外间隙增宽,故ADC值升高;以往研究表明,肌肉损伤后由于肌纤维的损伤、撕裂其FA值会降低,而本例患者患侧臀中肌FA值较对侧升高,推测是因为臀中肌综合征并非明显外伤所致,未发生肌纤维的断裂,仅出现了无菌性炎性水肿所致,所以DTI对肌肉的病变可起到一定的鉴别作用。近年来臀中肌综合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若认识不足,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等,从而延误治疗,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检查可敏感反映肌肉的形态学及功能学方面的信息,是诊断臀中肌综合征的重要手段。
老年全髋置换者臀大肌及臀中肌的肌力训练
臀大肌、臀中肌的生物力学作用髋关节是身体重力和外展肌的作用支点,它们之间的动力平衡对维持骨盆水平位置及正常行走步态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股骨头中心到臀中肌力臂矩较其身体重心的距离为短,臀中肌在维持骨盆平衡中处于劣势。有试验证实,当单腿站立时,站立腿臀中肌所承担的负荷是体质量的2.5倍。
在股骨偏心距最适宜的情况下,保持臀中肌肌力,髋关节获得最大外展功能,最小的关节面应力对股骨假体及与骨交界面间产生最小的轴向力矩和内翻应力,对髋臼杯的作用力量也能显著减少,延长衬垫寿命,臀中肌在髋关节功能恢复中起到重要作用,使用较小的外展肌肌力即可平衡骨盆,改善行走时的步态,减少发生Trendelenburg阳性征的机会。股骨偏心距每增加10mm,可减少外展肌用力10%;对髋臼杯的作用力量也减少了10%,在股骨偏心距不变的情况下,增强臀中肌力,可以改善周围软组织张力,使髋关节更加稳定。臀大肌起点固定时,拉力方向是由前外下向后内上,使髋关节后伸并稍外旋。止点固定时,拉力方向由后内上向前外下,使躯干和骨盆向后倾斜,维持直立姿势,增强臀大肌肌力对维持站立姿势,减轻腰背肌的负荷,稳定骨盆和髋关节有着重要意义。
臀中肌,臀大肌在步态和维持关节稳定的作用步行能力的恢复对THA后的老年患者有着重要意义,其表现为:①患者置换后早期离床下地,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②行走能力的逐渐恢复,扩大了老年患者的活动范围,提高了生活质量。③正确的行走步态,避免了腰背肌的代偿性活动,减轻了脊柱与腰背肌的负担。正常人在步行时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身体各部位要尽量维持正常活动范围的运动,减少重心移动[15],而臀大肌、臀中肌肌力是恢复行走功能的关键。
臀大肌为下肢最大的肌肉,在人站立,行走中起重要作用。首先,在行走的支撑期,臀大肌具有稳定骨盆的作用,臀大肌无力,骨盆就会后倾,重心前移,出现臀大肌步态;其次,在步行中,臀大肌与腓肠肌,股四头肌协同向加速的功能,臀大肌无力,必定伸髋无力,患者常表现为足在地面蹭着行走,形成托拉步态。人在行走中重心要上下移动,形成一个正弦波,移动的范围约为2.5cm,保持这种正常移动范围的正是臀中肌。
臀中肌无力,那么无力侧在支撑期,骨盆就会向对侧倾斜,就会出现臀中肌步态;另外,臀中肌无力还会增加髋关节关节作用力,导致假体间聚乙烯衬垫的磨损,从而降低了假体的使用寿命,患者行走时会出现疼痛。本文目的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加强臀大肌,臀中肌的训练,观察THA后患者功能恢复状况,THA后Harris评定中,训练组在关节疼痛,功能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果显示,训练组行走功能恢复好,30例患者均未出现跛行与行走疼痛。这表明从置换后早期就重视臀大肌、臀中肌的训练,对患者的行走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老年患者就显得更为重要。[1]
视频
参考文献
- ↑ 都说臀中肌重要,但你练对了吗?珠”, 柏油,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