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邦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范邦幹,中國清朝官員,本籍中國浙江。范邦幹於1821年(道光1年)接替徐鍔,於台灣擔任台灣府台灣縣知縣。管轄約今台灣南部之嘉義縣、嘉義市、台南縣、市全境及高雄縣部份區域。該區域面積約為4500平方公里,也是清治時期台灣島之漢人集中地所在。
前任: 徐鍔 |
台灣府台灣縣知縣 1821年上任 |
繼任: 李慎彝 |
前任: — |
台灣噶瑪蘭廳羅東巡檢 1812年上任 |
繼任: 張炘 |
羅東首任巡兼
羅東地區在未開發前是山林地帶,尤其是有很多野生猴子群居於森林中。「羅東」這個地名緣起於原住民將猴子稱為「老懂」,及後清朝漢人開墾蘭陽平原,因而沿用其名,稱此地為「羅東」。
漢人遷入羅東始於清嘉慶9年(1804年),來自彰化地區的平埔族的頭目賢文和茅格,率領了一千多名移民,攀越中央山脈來到羅東地區,建立了阿里史和阿束社部落。嘉慶17年(1912年)清廷在羅東設司巡檢,首任巡兼是范邦幹,他於該年農八月初九日到任[1]。
及後兩年,漢人的移墾團正式進入羅東的十六份(即現今的羅莊里﹑南昌里)﹑北成(即現今的北成里﹑北投巷)及歪仔歪(即現今的仁愛里),但平埔族和漢人都經歷了不少衝突。
參見
參考文獻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