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褐翅雪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褐翅雪雀
原圖鏈接

褐翅雪雀[1](学名:Montifringilla adamsi)为文鸟科雪雀属的鸟类。分布于锡金克什米尔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草原或荒漠以及夏季在5000米以上的高山上也可见到。是一种体形小而壮实的雪雀。雄雌同色。上体灰褐色具暗色羽干斑,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褐色,羽端白色,大覆羽和初级覆羽白色,羽端褐色。甚似白斑翅雪雀但头及上体褐色较重,飞行及休息时两翼可见的白色较少。翼肩具近黑色的小点斑。虹膜茶黑色,嘴脚黑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草原或荒漠以及夏季在5000米以上的高山上也可见到。求偶时炫耀飞行似蝴蝶。于地面取食,常至村庄附近的耕地。冬季结成大群。以草籽、果实、种子、叶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分布于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及中国西北部。

形态特征

褐翅雪雀[2]雌雄羽色相似。上体自额、头顶、枕、后颈、背和腰灰褐色具暗褐色羽干纹,眼先、颊、头侧和颈侧较淡。两翅黑褐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褐色,尖端白色,大覆羽和初级覆羽白色具褐色端斑。初级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黄褐色,次级飞羽黑褐色具宽的白色羽端和黄褐色外缘,三级飞羽黄褐色。尾上覆羽和一对中央尾羽黑色,其余尾白色具黑色端斑。颏、喉黄白色,羽基黑色,磨损后羽基黑色常常局部外露,在颏、喉部形成黑色斑点,其余下体黄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沾褐。

虹膜茶黑色,嘴、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0-36克,♀20-31克;体长♂147-182毫米,♀140-171毫米;嘴峰♂11-13.5毫米,♀11-13.5毫米;翅♂101-115毫米,♀96-115毫米;尾♂64.5-80.5毫米,♀61-74毫米;跗蹠♂19-27毫米,♀19-24.5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褐翅雪雀栖息环境与白斑翅雪雀有些相似,主要栖息于高山和高原裸露的岩石地区,是一种高山耐寒鸟类,栖息地海拔高度3000-4500米,夏季有时甚至上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山,多活动在多岩石的高山草地、草原和有稀疏植物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冬季多在沟谷和低凹的山沟地带,有时也进到居民点附近。

生活习性

  • 留鸟。常成对和成小群活动,秋、冬季节集群较大,有时多达百只以上。多在地上活动,奔跑迅速,行动敏捷。有时也飞翔,但不远飞和高飞,多贴地面低空飞行,飞不多远又落下。叫声单调,为偏高的pink pink及较轻柔的咪声。群鸟啾啾叫。鸣声为单调的单音重复,由栖处或于空中振翼飞行时鸣唱。
  • 覓食

以草籽、果实、种子、叶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也吃蝗虫甲虫夜蛾瓢虫蚊子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

指名亚种见于中国西藏西部、南部及东部,青海南部及东部和四川西部,并可能见于云南西北部。南山亚种见于中国新疆东南部、青海北部及东部的阿尔金山系、柴达木盆地及[[祁连山。 ]]

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营巢于岩石洞穴和动物废弃的洞中,巢主要由草叶和草茎构成,有时也杂有一些草根和废物,内垫有兽毛和鸟类羽毛。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3-4枚,卵淡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21.6-25.5毫米×16.0-17.0毫米。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