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大村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東大街道,原名「西柳林「,有人口1600人,占地面積55萬平方米。[1]
中文名稱: 西大村
外文名稱: Xida Village
別 名; 西柳林、西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東大街道
下轄地區: 西大村一組----西大村五組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0114
面 積; 55萬平米
人 口: 1600人
方 言: 關中話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陝A
歷史沿革
西大村原名「西柳林」,建村於周朝,有史為證,〈原村西城門樓上〉有題,村名為「西柳林」,下有題款瑞接兩岐東大村原名叫「東林寨」,北大原名「岩頭」有一名先有「西柳林」後有「東林寨」之說,有原兩村城牆遺址為證「東林寨」只有城牆河,而「西柳林」當時有里落城和外落城之分,中間有一道護城河,「西柳林」的外城牆和「東林寨」的城牆是同建於明朝之手,有「唐」塔「朱」攻城之說,即唐朝愛建塔,明朝愛圍城之說,直至解放前還有老人稱之村名為「西柳林」。村之人口只能追索之解放前,全村只有一百二十戶,四百餘人口,全村可耕種土地面積不足六百畝,分部在村子的西邊和北邊,由於地勢低洼,常年積水,只能種植水稻,年僅收一料,產量極低,「終歲辛苦,求一日飽,食不可得」。解放後,在政府的引導下,生產不斷發展,特別是在上世界六十年代,並挖兩乾渠排水,改一料泥田為年產初麥兩熟田,群眾生活日益改善,責任制以來,仍以糧食種植為主,也有小面積的水田栽種蓮菜和旱田蔬菜。
媒體報道
從穀雨節氣開始就進入了水稻育苗的時期,40多天後,在長安區東大街辦的西大村,上千畝的水稻田中村民們正在忙碌地將秧苗移栽大田。村民們說,插秧時講究的是入土三分,一些當地的插秧「把勢」也正在給左鄰右舍們幫忙插秧。
歷史文化
西大村「蒸飯會」已入選西安市級「非遺」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小品演員郭達的《換大米》,其原型就出自東大街道西大村,表現了一位農民為生計到城裡奔波的辛勞。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三,是西安市長安區東大街道西大村一年一度的「蒸飯會」,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前一天忙着蒸飯,一直忙到深夜,所以這個村的十月會也叫「蒸飯會」,因為時值秋收結束,忙罷農事,親戚朋友相互走動,大家圍坐在一起吃着蒸飯,共慶豐收,期盼來年有個好收成西大村村民們做的蒸飯,不僅食材非常豐富,而且製作的過程也是特別複雜。首先要選取優質的黃金晴米、江米、紅豆等原料,淘洗乾淨後放入缸里加水浸泡4小時,然後把泡好的米和紅豆倒入用荷葉包在四周的大鐵鍋里,蒸上3個小時後將蒸好的米、豆倒入缸里,放入油、鹽、骨頭湯、五香粉等,再次上鍋蒸,並用荷葉密封,用小火蒸上3個小時。如此漫長的烹飪過程,才做出了鮮咸可口,老少皆宜的蒸飯來,尤其是那蒸飯散發着陣陣荷葉的清香,就足以讓人食慾大增了。
村內名人
西大村名人靖正恭靖正恭,男,秦腔小生。1925年進入正俗社,師承名家黨甘亭、梁箴、高登岳、王興博、王德榮等,工小生。1940年起,輾轉甘肅、新疆、寧夏等地。解放後,曾任蘭州新光社和文光社社長、市戲校副校長、市秦劇團團長等職。他一生演戲一百多本(出),對秦腔小生的唱、做、念、舞、化妝等,都有着獨具匠心的創造,對秦腔在甘、新等地的交流傳播和繁榮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的唱腔寬朗高亢,俏麗流暢,字正腔圓,具有清秀雅致和剛柔相濟的內在美。他與李正敏相互輔佐、聯袂合演的《白玉樓》、《白玉瑱》、《白玉梅》、《二度梅》、《青年鏡》等,很早便蜚聲西安劇壇,被冠以「雙璧」的美名。他的念白有彈遠之功,顯明快之妙。象在《伯牙奉琴》、《詳狀》、《花亭觀詩》中的大段念白,底氣足、噴口好、吐字清、韻味濃,如珠走玉盤,似胡桃滾坡,享有「蘭州文小生第一」的讚譽。他的表演瀟灑細膩,規矩典雅,個性鮮明,精穩嫻熟,尤以所飾《吃魚》、《木楠寺》、《激友》、《李亞仙》、《窮人計》等貧生戲,更高人一籌。其中,《激友》、《李亞仙》等劇,被中國唱片社灌制了唱片,觀眾和聽眾尊為「秦腔貧生大王」。此外,他飾演《草坡面理》的岳飛、《串龍珠》的康茂才,以及反串《斷橋》的白雲仙、《洞房》的盧鳳英等鬚生、紅生和旦角戲,也能隨處見珍。甘肅省第一屆戲劇會演時,曾榮獲演員一等獎。
視頻
封丘縣應舉鎮西大村 《花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