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龙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观龙楼(英语:Kwun Lung Lau)是香港房屋协会发展的甲类资助屋苑,是最后一个受政府资助兴建的资助房屋计划。观龙楼位于香港岛坚尼地城龙华街20号,在1968年落成。E至G座则于2000年拆卸,并于2008年重建完成为观龙楼第1及2座。
历史
观龙楼由司徒惠(Szeto Wai,CBE,1913-1991)及Michael Payne(房协建筑师)合作设计,他因此项目获颁发奥克兰建筑协会建筑设计奖[1]。观龙楼建立在陡峭的山坡上,原来共有7座20层高的长型楼宇组成,共2,073个单位,人口接近13,000人。由于缺乏平坦空间,公共设施如社区中心、居民委员会办公室、图书室、幼稚园、运动场等被安排设于各楼宇的屋顶。被安置入住的主要是受“市区改善计划”影响包括第一街和第二街的原旧楼居民和中环街市结志街和卑利街的重建影响居民。
1987年,时任港督卫奕信爵士伉俪曾到访本邨。
重建工程说明
房协于2000年策划重建观龙楼,重建作甲类资助房屋及住宅发售计划的综合性屋苑,后来为配合政府停售居屋措施,所以改为采取重建第一期和复修第二期的混合方案。第一期工程首先拆卸E座外翼和G座共617个单位,剩馀第二期的A-F座亦约在2008年复修完成。
观龙楼重建(一期)由马梁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保华建业承建。上盖结构工程已经于2007年4月完成,而整体建筑工程预计将于同年年底竣工,耗资65,000万港元。完成后两幢44层高大厦提供共872个出租单位,配套设施包括社区会堂、商铺和停车场,令整个屋邨的单位数目增至2,328个。观龙楼复修(二期)工程亦已于2006年动工,投资额为26,000万元,包括翻新外墙及屋邨设施、增设升降机、改善消防、保安及供电系统等。工程于2009年竣工[2]。
当初为减轻成本,观龙楼只有一组共6部电梯供居民上落之用,每隔四层(4/F、8/F、12/F、16/F、20/F)才设出口,楼与楼之间利用走廊互通。随著部分屋邨居民年纪渐大,房协于2004年耗资2700多万元增建一座客运升降机大楼,方便居民出入[3]。
观龙楼重建一期(第1及2座)面积及编配标凖
单位款式 | 单位型号 | 单位 | 单位间隔 | 编配标凖 | 室内楼面面积 |
一人及二人单位 | D1型 | D1型(5-39楼C室) | 开放式 | 1-2人 | 约18.4平方米 |
一人及二人单位 | D2、及D4型 | D2型(5-31楼K室);D3型(5-31楼J室);D4型(5-31楼D室) | 开放式 | 1-2人 | 约18.2平方米 |
小型单位 | S1、S2及S3型 | S1型(5-31楼E室);S2型(5-31楼H室);S3型(5-31楼L室) | 可间一房两厅 | 2-3人 | 约25.3平方米 |
中型单位 | M1及M5型 | M1型(5-31楼F室、32-39楼E室、40-44楼D室)、M5型(32-39楼G室、40-44楼F室) | 可间两房两厅 | 3-5人 | 约36.1平方米 |
中型单位 | M2、M3及M7型 | M2型(5-31楼G室、32-39楼F室、40-44楼E室)、M3型(5-31楼M室、32-39楼J室;40-44楼H室)、M7型(32-39楼D室、40-44楼C室) | 可间两房两厅 | 3-5人 | 约36.8平方米 |
中型单位 | M4、M6及M8型 | M4型(5-44楼A室)、M6型(32-39楼H室、40-44楼G室)、M8型(25-44楼B室) | 可间两房两厅 | 3-5人 | 约36.0平方米 |
大型单位 | L1型 | L1型(5-24楼B室) | 可间两房两厅 | 5-6人 | 约45.9平方米 |
观龙楼旧区(A至F座)面积及编配标凖
单位款式 | 单位型号 | 单位间隔 | 编配标凖 | 室内楼面面积 |
小型单位 | 4型、5型 | 可间一房两厅 | 2-3人 | 约22.8-28.5平方米 |
中型单位 | 6型、7型 | 可间两房两厅 | 3-5人 | 约31.6-39平方米 |
大型单位 | 9型、12型 | 可间三房两厅 | 5-6人 | 约48.9-51.4平方米 |
名人
- 伍咏薇:前无线电视及前亚洲电视女艺员。遵理学校校董
- 伍经衡:遵理学校创办人及 伍咏薇的长兄
- 潘绍聪:香港DJ和香港著名灵异电台节目主持
- 何辉:前香港足球代表队球员、香港甲组足球联赛足球员,现香港足球评述员。
邻近建筑
参考文献
- ↑ 引用错误:无效
<ref>
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www.hkhs.com
的引用提供文字 - ↑ 房协观龙楼重建工程平顶. [2007-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3).
- ↑ 观龙楼新设升降机方便居民. [2007-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