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图阿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赫图阿拉 |
中文名称: 赫图阿拉 地位: 后金政权都城(1616-1621年) 又称: 兴京、黑图阿拉等 满语: hetu ala |
赫图阿拉,是中国后金政权都城。又称兴京、黑图阿拉、赫图阿喇或黑秃阿喇,满语作hetu ala,为"横岗"之意。故址在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
赫图阿拉故城,第六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赫图阿拉故城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老城村。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1]
历史沿革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始建城堡于此。两年后,又增修外城。内城周2千米,努尔哈赤及其亲族居住。外城周4.5千米,居住精悍部卒。外城北门外,铁匠、弓匠分区居住。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即汗位,建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定都于此。天命六年(1621),始迁都至辽阳。天聪八年(1634),尊为兴京。今仅内、外城城墙有部分残存,城门遗迹尚清晰可辨,其余建筑已荡然无存。
2006年05月25日,赫图阿拉故城作为明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主要建筑
赫图阿拉故城,第六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赫图阿拉故城的公布所在地为辽宁省,公布类型为古遗址,公布批号为6-0050-1-050,公布地址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
赫图阿拉故城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该城分为内、外两重城墙,内城面积25万平方米。主要古建筑有正白旗衙门、关帝庙、民居、罕王井等,遗址有汗宫大衙门、八旗衙门、协领衙门、文庙、昭忠祠、刘公祠、启运书院、城隍庙等。外城面积约156万平方米。主要遗址有驸马府、铠甲制造场、弧矢制造场、仓廒区等。外城之外,东有显佑宫、地藏寺,东南有堂子,西北有点将台与校军场遗址。赫图阿拉故城首创布椽筑城法,开创了大清建都之制,对研究清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明朝赫图阿拉简介
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距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永陵5公里。“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小山岗,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赫图阿拉城是一座拥有400余年的历史古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努尔哈赤于此“黄衣称朕”,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后金天聪八年(1634),被皇太极尊称为“天眷兴京”。赫图阿拉城不仅因清太祖努尔哈赤出生于此享誉神州,更因这里曾是满族第一国都而蜚声海内外。
赫图阿拉城分内外两城,城垣由土、石、木杂筑而成。
内城 东西长551米,南北宽512米,占地24.6万平方米,内城墙周长2,027米。主要建有汗宫大衙门(俗称金銮殿)、正白旗衙门、汗王井、关帝庙、满族民居、塔克世故居、八旗衙门、协领衙门、文庙、昭忠祠、刘公祠、启运书院、城隍庙等一大批古建筑群及遗址等。
赫图阿拉城是后金开国的第一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是后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中心,被视为清王朝发祥之地,满族兴起的摇篮。城内有清王朝第一座关帝庙、孔庙(文庙)等七大庙宇,500多年前的汗王井,是中国罕见的明代早期木结构泉水井。它首创布椽筑城法,开创了大清建都之制等。在研究清前史、艺术、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参考来源
- ↑ 沈阳抚顺赫图阿拉城(图)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