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辰陽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辰陽鎮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辰谿縣,為辰谿縣政治、文化、商業、金融、交通中心;地處辰谿縣中部偏北,東與修溪鎮相連,南與潭灣鎮接壤,西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浦市鎮毗鄰,北與孝坪鎮交界,區域總面積109.9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辰陽鎮戶籍人口為80370人。

隋開皇九年(589年),屬辰谿縣治;1981年,城關鎮更名; 2015年,將城郊鄉與辰陽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辰陽鎮。截至2020年6月,辰陽鎮下轄6個社區、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奎星閣社區。

截至2019年末,辰陽鎮有工業企業30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5個。[1]

建置沿革

隋開皇九年(589年),屬辰谿縣治。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陽城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更名辰陽鎮。

1951年,屬城關區。

1952年6月,設城關鎮。

1981年,更名辰陽鎮。

1995年,水井鄉併入辰陽鎮。

民國時期,分屬仁和鄉、辰陽鎮。

1950年,屬一區。

1956年,屬竹橋鄉。

1958年,屬東風社區。

1961年,設城郊鄉公社。

1984年,由城郊公社改為城郊鄉。

2015年,將城郊鄉與辰陽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新的辰陽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原辰陽鎮下轄東風、丹山、奎星閣、龍頭井、柳樹灣5個社區,汪家橋、桐灣溪、田家人、青竹坡、軍屯、張家溜、聯合、劉家垴、陸家灣、瞿家灣10個行政村,下設148個居民小組、67個村民小組; 原城郊鄉下轄東星1個社區,柘坪、周家人、竹橋、沙坪、桑木橋、安坪、進馬溪、王家坪、牛溪、大坪、泡潭、顏家人、大洑潭、豬槽溪、長沖、六弓塘、獨岩灣17個行政村,下設6個居民小組、135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辰陽鎮下轄6個社區、16個行政村:丹山社區、柳樹灣社區、龍頭井社區、東風社區、奎星閣社區、東星社區、桐灣溪村、陸家灣村、張家溜村、軍屯村、王家坪村、錦岩村、沙坪村、大坪村、周家人村、顏家人村、六弓塘村、柘坪村、大伏潭村、泡潭村、長沖村、桑木橋村, 鎮人民政府駐奎星閣社區。[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辰陽鎮地處辰谿縣中部偏北,東與修溪鎮相連,南與潭灣鎮接壤,西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浦市鎮毗鄰,北與孝坪鎮交界, 區域總面積109.9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辰陽鎮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境內最高點位於大西山,海拔341米;最低點位於西邊當家洲沅江水面,海拔112米。

氣候

辰陽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暖,陽光充足,四季明顯,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一年中以春季雨量為最多,春季前期陰雨連綿,後期寒暖交替多變;初夏梅雨集中,盛夏炎熱、少雨多旱;秋季空氣比較乾燥,雨量少;冬季受北方冷空氣侵襲,濕度較低,嚴寒期短。

水文

辰陽鎮有沅水自大洑潭流入縣城前,繞錦雞山過張家溜,到當家洲入浦市,境內流程長10千米,年均徑流量1792立方米/秒;辰水從麻陽苗族自治縣呂家坪鄉流入境內,經安坪鎮、橋頭鄉、石馬灣鄉、潭灣鎮、石碧鄉、錦濱鄉、辰陽鎮等7個鄉鎮,於桐灣溪注入沅水,境內流程2千米,年均徑流量1000立方米/秒;雙溪發源于田灣鎮樟棗溪的七仙洞,於鎮丹山社區、東風社區注入沅水,境內流程3千米,年均徑流量1.3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辰陽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冰凍等。水災每5年一遇,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6年7月15日,辰陽鎮4.8萬人受災,倒塌房屋576棟,沖毀房屋321棟,經濟損失1.5億元。

自然資源

辰陽鎮已經探明和開發的礦藏有煤、石灰石、耐火粘土、砂金及金剛石,其中煤主要分布在白泥坳至塘子邊一帶,為辰溪煤系;石灰石分布廣泛且大多連塊成片,以辰溪一中西端至塔灣採石場的石灰石礦開發利用最早;耐火粘土主要分布在城東大洑潭一帶,為硬質半硬質耐火粘土,其中部分為高鋁粘土;砂金、金剛石自大洑潭至張家溜村的沅水流域均有分布。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原辰陽鎮總人口有8115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52萬人,城鎮化率92.7%,另有流動人口5300人; 原城郊鄉總人口有2.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0.8萬人,城鎮化率30.8%,另有流動人口1200人。

截至2017年末,辰陽鎮常住人口為186542人。

截至2018年末,辰陽鎮戶籍人口為97688人。

截至2019年末,辰陽鎮戶籍人口為80370人。[3]

經濟

綜述

辰陽鎮經濟以商貿、運輸、建築、建材及竹木加工、化工、機械、火力發電和飲食服務業為主。2011年,辰陽鎮財政總收入8786萬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54萬元。

截至2018年末,辰陽鎮有工業企業102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7個。

截至2019年末,辰陽鎮有工業企業30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5個。

農業

2011年,辰陽鎮農業總產值1362萬元。辰陽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辰陽鎮生產糧食2760噸,其中水稻2580噸。辰陽鎮主要經濟作物有柑橘、油菜、荸薺。2011年,辰陽鎮生產柑橘780噸、油菜201噸、荸薺5500噸、各類蔬菜3482噸。辰陽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辰陽鎮生豬出欄2755頭,年末存欄1571頭;上市家禽7.6萬羽,年末家禽存籠3.5萬羽。

工業

辰陽鎮工業以採煤、電力、機械加工、水泥製品、鞭炮業為主。2011年,辰陽鎮有工業企業358家,職工3752人;工業總產值為4.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7億元,比2010年增長20.1%。

商貿

截至2011年末,辰陽鎮有個體(工商)企業7558個,有集貿市場5個,職工1萬人。2011年,辰陽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5.3億元,比2010年增長16.3%。

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辰陽鎮有金融機構5家,各類存款餘額為7.1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8億元。[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辰陽鎮有幼兒園20所,在園幼兒4800人,專任教師185人;小學4所,在校生1580人,專任教師9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4000人,專任教師21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7320人,專任教師829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320人。

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辰陽鎮有電影院、影劇院、圖書館、鎮有文化站等文化設施8個;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5個;各類文化創作表演隊37支;有紀念館1個。截至2011年末,辰陽鎮有學校體育場6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2%。截至2011年末,辰陽鎮有電視差轉台1個(熊首山),有線電視用戶數為17895戶。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辰陽鎮有縣級醫院3所,鎮衛生院1所,個體診所30多個。2011年,辰陽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6%。

社會保障

2011年,辰陽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3261戶,人數5615人,支出1138.7萬元,月人均169元,比2010年增長2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76戶,人數540人,支出42.1萬元,月人均65元,比2010年增長8%;農村醫療救助55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83人次;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8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3.4萬元,比2010年增長8%;有敬老院1家,床位60張,收養農村五保50人。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辰陽鎮有郵政局2處,全年投遞國內包裹函件14.6萬件,全年征訂報紙、期刊52.7萬份(冊);有電信企業3家,服務代辦點33個;固定電話用戶2.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3萬戶,互聯網用戶7255戶。[5]

交通

明清時期期至解放前,辰陽鎮僅有南正街、縣前街、河街、正街四條主街道,路面狹窄。2007年底,辰陽鎮城區共有主要街道路29條,總里程達34千米,均為水泥路面,人行道鋪有彩色磚塊,巷道24條,總長為4千米,均為水泥路面。2011年,辰陽鎮有223、308省道交會於境內。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辰陽鎮因鎮人民政府位於辰水之北,因古水之北為陽,故名辰陽。

民俗風情

行走習俗

解放前,辰陽鎮人們外出行走時,有擇月選日之俗。正月出外,選擇"雙日"(即偶數日,取好事成雙之意),還有"七不初、八不歸"之忌。平日外出每月忌三日,即初五、十四、二十三。外出若第一個遇到女人,便認為是不祥之兆。婦女出嫁,時興坐花轎,熱熱鬧鬧進婆家。解放後,新娘出嫁改為步行;20世紀80年代後,逐步被自行車、摩托車、汽車取代。2000年以後,"接親"已是普遍用上了豪華轎車,有的還請腰鼓隊迎親。

節日習俗

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無論貧富,歷來普遍重視。從臘月下旬起,人們開始購買年貨,打糍粑、掃庭院、洗滌衣被、清理內務,謂之"忙年"。二十七至三十日,人們帶上豬頭或豬肉及糖果貢品祭祖敬神。家家戶戶貼春聯、門神、禧錢、大門口掛燈籠,晚餐,菜餚最豐盛,一家人依輩分順序坐席敘飲,俗稱"吃團年飯"。當晚,一家人圍着一盆火閒談久坐到午夜,放了鞭炮、敬茶焚香紙"送舊迎新"關大門,稱之為"關財門"。大年初一,由男主人起來開大門,稱"開財門",鄰居熟人見面,互說"新年好!"、"恭喜發財"之話,以示祝願。正月初二後,才開始走親訪友,外出"拜年",從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有龍燈、獅子燈、蚌殼燈、彩龍船等活動,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焚香燒紙祀祖祝禱神後才算是"送走了年"(簡稱"送年")。

清明節

清明、祭祖掃墓,辰陽人一般忌清明那天掃墓,而是選擇清明的"前三後四",即清明前三天和後四天,從中確定一天,帶上酒肉糖果等祭品,上祖墳焚香燒紙,燃放鞭炮,並在墳頭上掛上五彩紙幡,謂之為"掛清"。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大部門市民視初五為"小端午",十五為"大端午"。期間,人們普遍盛行"包粽子",晚輩給長輩,特別是女婿給岳父母送粽子,酒肉等禮品,俗稱"五月半送藍"。沿河一帶熱衷於以姓氏為幟號划龍船。家家搞衛生,將雄黃、菖蒲、大蒜頭等搗爛拌水灑於房屋周圍,戶戶門口掛菖蒲、艾葉。中午,飲雄黃酒,並用雄黃酒點小孩額頭、掌心。這些活動,意在仲夏盛暑驅逐蛇蠍毒惡之物。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是日,家家做粉糍粑,購月餅,或自食,或贈送。未婚女婿,給岳父母送月餅、粉糍粑、鴨子、酒肉等禮品,以便與女友相會。夜間,備上月餅、西瓜,品茶賞月。

婚嫁習俗

清代和民國期間,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終身。男方擇門戶相當,便托媒人攜帶薄禮上女家求親。女方父母口頭許諾後,男方請人合生庚八字,若"相剋",則婚姻不成,八字相符,則擇吉日備厚禮去女家送庚帖,女家書女生庚八字於上,即日送回男家,俗稱"取八字"。自此,男子於三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備禮品送女家,稱"送藍"、或"打節"。婚期已定,男方備酒肉請媒人通告女家日期,稱"報日"。女子出嫁前,有"哭嫁"之俗。男方迎親前一天以衣服、釵環、豬牛肉、糖果之類饋送你女家,稱"上頭禮"。迎親日,男方多用鼓樂花轎,貧寒之家也有步行者。新娘上轎前,母親有"哭女"之俗。花轎進新郎家時,設香案,置於門外,曰"回神"。隨後,新娘新郎並立於中堂,行拜堂禮後入洞房。當晚,很多青年人來"鬧新房",說一些含蓄的趣味話取鬧,新郎新娘則以糖果、煙茶招待。三朝,新娘謁舅、姑、奉茶點依次糖果遍及尊長。是曰,婦偕婿回歸娘家,稱"回門",男到女家謂"招郎上門"女方不給男方禮品,婚事多由女方籌辦。男子久病未愈者,將未婚妻子提前結婚,謂之"沖喜"。丈夫病故,妻子再婚,謂之"半路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接親多用車船,也有舉行旅遊結婚,集體結婚儀式的,結婚請客送禮之風日漸盛行。

喪葬習俗

辰陽人認為老人逝世是"白喜事",在門楣貼上一張白紙,橫幅表示家有喪事。孝子孝孫等都要帶孝帽或扎白孝帕,身着白粗布孝服,腰系白布孝帶,胸前衣扣上扎一小塊紅布條,以示哀痛。靈堂掛魂幡,棺柩下點桐油燈。晚間,道士繞棺誦經,孝子披麻戴孝尾隨於後,不時向死者磕頭作揖。出葬前兩天,每晚請數人為死者唱輓歌,俗稱"老人歌"。但新習俗如開追悼會、送輓聯、花圈、放愛樂、唱坐檯等依然時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