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迎澤大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迎泽大橋

圖片來自搜狐

迎泽大桥,是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市区汾河上的一座桥。

特點

迎泽大桥连通了迎泽大街迎泽西大街,共同构成了太原市东西向的主干道。1952年12月开工,1953年12月底通车,桥上部构造为钢筋混凝土双悬臂加简支吊梁[1]。1997年进行改造拓宽。1997年10月1日迎泽大桥开通仪式召开。现迎泽大桥全长970米,其中主桥长511.6米,宽50米。

歷史

1949年4月,太原解放後,於1954年1月1日在迎澤大街上新建成了第一座流經市區的汾河大橋,名曰“迎澤大橋”。滄海桑田,往事如昨。迎澤橋,“一橋四變”,見證了太原城的往昔歲月。

太原解放後新建迎澤大橋的原址,還有上世紀30年代初期建的草橋,30年代中期建的木橋和40年代建成的“洋灰橋”。

“洋灰橋”是流經太原市區內的汾河上僅有的一座連通兩岸的橋樑。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侵略軍逼近山西。9月下旬,平型關戰役打響,八路軍殲敵1000餘人,取得抗戰以來的首次勝利。接著,閻錫山部署晉綏軍與中央軍共同扼守忻口,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戰鬥。中國軍隊堅守23天,重創日軍,在戰略上具有重大意義。由於敵強我弱,當年11月8日,太原失守。日本侵略軍侵占太原後,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 7月建成了一座70孔鋼筋混凝土排架式矩形橋,俗稱“洋灰橋”。“洋灰橋”全長700餘米,橋寬6米,其中車道5.5米,橋的最大荷載為12噸,僅能容一輛汽車通行。人行便道寬度很有限,只能扶著欄杆側著走。

“老太原”回憶,人行便道修的之所以很窄,是當年日本鬼子為了便於攔卡和盤查所謂的八路軍可疑分子。太原解放後,新修建的第一座迎澤大橋,於1953年1月1日開工,1954年1月1日舉行通車和命名典禮。這座鋼筋混凝土懸臂式橋樑,全長480米,車行道寬12.4米。與它毗鄰的“洋灰橋”也被保留下來,作為上行(由東嚮往西向)的非機動車道繼續使用。1955年,築建迎澤大街的第一期工程打響。歷時一年,從五一廣場至迎澤大橋,一條長近10華里的坦途誕生。迎澤大街的得名,取自宋代太原古城大南門——“迎澤門”。時光到了1996年,決定新建寬達50米的新迎澤大橋。當年11月1日,隨著警報響過,1954年建成的迎澤大橋和“洋灰橋”同時消失。[2]

交通

迎澤大橋是第一座跨汾河橋至今已有76年。 作為汾河上的第一座跨河橋,查閱歷史資料,最早,汾河兩岸並沒有橋,百姓往來唯有靠渡船。明代詩人張頤的《汾河晚渡》詩云:“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正是描繪當年的勝景,被稱為古晉陽八景之一。

“1942年,佔領太原的日軍為了方便輸送軍用物資,開始在汾河上建設迎澤橋,因其是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人們叫它'洋灰橋'。”從事橋樑設計達37年的專家說,1953年,太原投資修建迎澤大橋。1954年1月1日迎澤大橋正式通車,當時被人們稱為“華北第一橋”。

1997年,迎澤大橋主橋進行修建,2002年至2007年,又逐步完成了迎澤西大街(迎澤大街)與濱河西(東)路之間的互通式立交改造工程。

在太原市政橋樑所,關於迎澤大橋的相關資料,位於迎澤西大街與迎澤大街之間的迎澤大橋,由七座橋樑組成,包括主橋、東、西引橋和四座匝道橋。其中,東北匝道橋連接勁松北路和濱河東路,東南匝道橋連接勁松路和濱河東路,西北匝道橋連接西渠路和濱河西路,西南匝道橋連接新晉祠路和濱河西路。[3]

參考文獻

  1. 《中国市政工程设计通志》编委会编. 中国市政工程设计通志.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07: 458–459. ISBN 7-112-01186-8. 
  2. 太原迎澤橋的“一橋四變”,搜狐,2020-03-18
  3. 太原汾河大橋將達23座,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