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遲金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遲金聲
著名京劇藝術家、著名導演
出生 1922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京劇藝術家、導演
知名於 《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為祖國的文化事業留下了一份寶貴財富。
知名作品三打陶三春
沙家浜》。

遲金聲,1922年生,祖籍山東蓬萊京劇老生導演。出身於梨園世家,自幼私淑馬派,曾搭李萬春的永春社,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拜馬連良為師,研習馬派藝術。退休前曾是北京京劇院的一級導演,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導演過《三打陶三春》、《沙家浜》等劇。為京劇音配像的導演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已出版專著《馬連良》《馬連良與馬派》《今生散記》等。[1]

活動年表

2002年

4月20日,農曆壬午年三月初八日:京劇音配像工作座談會舉行

京劇音配像工作座談會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在座談會上希望大家再接再厲,爭分奪秒,咬緊牙關,奮戰一百天,奪取京劇音配像的全面勝利。

天津市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葉厚榮匯報了音配像工作的有關情況。參加座談會的京劇演員有袁世海、李世濟、譚元壽、梅葆玖、葉少蘭、杜近芳、馬博敏、遲金聲、馬崇仁孫毓敏、董圓圓、王蓉蓉、張火丁孟廣祿、張克等,以及中央電視台著名導演閻德威、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和全國政協秘書長鄭萬通、文化部部長孫家正、人民日報社總編輯王晨等以及部分京劇音配像工作者。

2006年

9月17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廿五日,上午:王立軍張克石曉亮董玉傑崔洪集體收徒儀式舉行。

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百日集訓"20周年之際,為更好地傳承京劇藝術、培養京劇人才,青年京劇團王立軍、張克、石曉亮、董玉傑、崔洪喜收14名新徒。

李瑞環同志出席儀式。天津市委副書記、天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勝玉,天津市委常委、天津市委宣傳部部長肖懷遠,天津市副市長張俊芳,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天津市委統戰部部長葉厚榮,天津市委秘書長苟利軍,老同志方放等出席。

此次收徒的演員王立軍、張克、石曉亮、董玉傑、崔洪都是"百日集訓"的受益者,正是有了"百日集訓"和一大批老藝術家的悉心傳授,他們才在京劇藝術的舞台上贏得了掌聲和讚譽。[2]儀式上,14名拜師學生集體向老師獻上了鮮花並表演了《夜奔》、《珠簾寨》、《九龍杯》、《洪洋洞》等京劇選段和"武戲集粹"。他們表示,一定要在老師們的傳授下,刻苦學習,刻苦訓練,不辜負老師和廣大京劇前輩的諄諄教誨。王立軍等人則以《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光盤等禮物回贈學生,鼓勵他們不斷學習前輩藝術家的精湛技藝,努力提高自身修養,為弘揚京劇藝術作出應有的貢獻。京劇藝術家李世濟、譚元壽、張春華、馬長禮、王玉璞等作為王立軍、張克等演員的前輩,紛紛表示要為傳承京劇藝術、培養京劇人才繼續發揮"傳幫帶"作用。三代京劇演員同台的場景,贏得了陣陣熱烈的掌聲。

梅葆玖杜近芳、劉雪濤、景榮慶、遲金聲、馬崇仁、李榮威、鉗韻宏、葉少蘭、張學津、唐在炘、李和聲、李尤婉雲、李長春、錢根生、王則昭等京劇藝術家和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及天津市青年京劇團演職員代表等70餘人參加收徒拜師儀式。

9月19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廿七日,晚:中國大戲院開業70周年慶典演出第一場

中國大戲院開業70周年慶典演出第一場。本場為復古慶典,按照1936年9月19日中國大戲院開業時候的活動安排,重溫70年前的經典時刻。

演出劇目

遲金聲等講話

跳加官》(魏以剛,竇騫)

女起解》(王艷,朱錦華)

群英會·借東風》(葉少蘭,鄧沐瑋,朱強,楊赤,王平,奚中路,石曉亮,金喜全)

11月7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十七日:牟元迪拜孫明珠為師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北京戲曲藝術教育基金會、北京市京劇崑曲振興協會主辦,孫明珠收徒牟元迪在北京康頤軒飯店舉行。此次收徒儀式是由孫毓敏親自搭線、親自操辦的,同時也是孫明珠首次開門收徒。

儀式由北京戲曲職業學院副院長李連仲主持,在儀式上牟元迪向孫明珠老師獻上鮮花,孫明珠老師則將自己的《百美圖》畫卷和尚派全套音配像DVD贈送給牟元迪,希望他能認認真真學戲,好好地繼承尚派藝術。

此次拜師儀式尚長榮特發來賀電。親臨現場的嘉賓有:李硯秀、遲金聲、周仲春、周桓、周仲博、沈福存、裘芸、趙景勃、張關正、尚長貴(佟鳳翔)夫婦、楊洪義(北戲院長)、李連仲(北戲副院長)、李健(北戲副院長)、黃姍姍(北戲副院長)、胡明偉、邵鍾世(北戲藝術總監)、和寶堂、香港實業家張宇、台灣馬文侯等。另外,很多中青年的知名演員遲小秋、張艷紅、周利、張虹、許翠、翟墨、劉錚等也紛紛到場祝賀。

2007年

7月9日,農曆丁亥年五月廿五日,上午:《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工程總結表彰會舉行

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工程總結表彰會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李瑞環同志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出席會議。總結表彰會由文化部、中央電視台、全國政協京昆室、天津市中華文化促進會聯合舉辦。

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工程歷時21年,70多個單位、3萬餘人參與其中,錄製劇目460部,為祖國的文化事業留下了一份寶貴財富。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天津市中華文化促進會副會長葉厚榮向與會者匯報了《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工程的有關情況。葉少蘭代表京劇藝術家、遲金聲代表京劇音配像的導演、王蓉蓉代表中青年京劇演員在會上作了發言。

出席會議的領導同志向為京劇音配像工程作出貢獻的有關個人和單位頒發了紀念牌和紀念證書。李瑞環同志向中央電視台、國家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戲曲學院等單位贈送了音配像工程光盤和音配像劇本大全。

當晚,慶祝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工程勝利完成的晚會《我們一起走過》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獲得圓滿成功。

2011年

2011年1月11日,農曆庚寅年臘月初八日,上午:中國戲曲表演協會「中國京劇終身成就獎」頒獎儀式舉行

由中國戲曲表演協會主辦的「中國京劇終身成就獎」頒獎儀式在梅蘭芳大劇院多功能廳舉行。

獲獎的藝術家有:趙燕俠、杜近芳、吳素秋、李慧芳、王則昭、王金璐譚元壽梅葆玖李世濟、張春華、李金泉、趙慧秋、李元春、李韻秋、李榮威(於頒獎前數日去世)、江新蓉、遲金聲、馬崇仁

2011年9月29日,農曆辛卯年九月初三日,晚:大型電視晚會《功業千秋——慶祝中國京劇音配像播出15周年》舉行

由中央電視台、天津市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辦的大型電視晚會《功業千秋——慶祝中國京劇音配像播出15周年》在中央電視台隆重舉行。

晚會共分三個篇章:經典再現、碩果永存和薪火相傳。在各個篇章中,名家訪談、現場節目和大屏幕影像展現相互結合。在名家訪談中,梅葆玖、譚元壽、李世濟、葉少蘭、遲金聲、馬崇仁、孫毓敏、張學津等先後介紹了京劇音配像的珍貴价值和在藝術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回顧了搶救藝術遺產的艱辛歷程和深刻體驗、收穫,文藝理論家仲呈祥評述了京劇音配像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大屏幕播放了王金璐、尚長榮、趙燕俠、劉曾復、張春華及文化界知名人士馮驥才、李默然、王曉棠、馬金鳳等對晚會的祝賀。

晚會在京劇歌舞《奼紫嫣紅》中開幕,接着是董圓圓、丁曉君表演的《穆桂英掛帥》,杜鵬、穆雨表演的《借東風》,王嘉慶表演的《鎖五龍》,王越、裘繼戎、方旭表演的《姚期》。

在第一篇章《經典再現》中,從譚鑫培、余叔岩、金少山、楊小樓到馬連良、周信芳、張君秋、裘盛戎、梅蘭芳的各自代表作,都得以經典再現。京劇清唱「百花爭艷」中,呂洋、譚正岩、王珮瑜、王艷、楊赤、江其虎、張建國、鄧沐瑋、王蓉蓉、張克先後登場,演唱了《四郎探母》、《銀屏公主》、《九江口》、《除三害》、《洪羊洞》等經典名段。

在第二篇章《碩果永存》章節中,倪茂才、趙秀君、王平、張幼麟、侯少奎先後彩唱了《楚宮恨》、《戰宛城》、《單刀會》等片段。

在第三篇章《薪火相傳》開始,晚會主辦方向新聞、文博、學校等單位贈送了《中國京劇音配像》光盤新版全集。在接下來的「春色滿園」板塊中,李宏、謝子凡、李澤林、李明朗、楊宇哲等先後演唱了《大登殿》、《赤桑鎮》、《鍘美案》等膾炙人口的唱段。在各地票友代表演出的「遍地知音」板塊之後,孟廣祿、趙秀君、李軍、史依弘在翩翩伴舞中,共同演唱了京歌《穿越百年》。

2015年

2015年2月,農曆乙未年:《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賞析》出版

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賞析》出版。該書由天津廣播電視台和天津市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聯合編撰,整理收錄了電視欄目《京劇音配像賞析》開播百期來,眾多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理論家對「中國京劇音配像」工程中經典劇目的解讀以及工程背後的故事。

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賞析》一書收錄了梅葆玖、李世濟、遲金聲、葉少蘭、孫毓敏、孟廣祿、張克、趙秀君、王平、陳少雲、董圓圓、張建國、劉連群等20位嘉賓解讀的31出大戲。書中還在每出戲賞析的前後增加了劇情介紹、原音和配唱演員信息以及原音和配像年代信息等,並配有不同時代的精彩劇照。

2015年12月18日,農曆乙未年冬月初八日:紀念梁益鳴誕辰100周年座談會舉行

紀念梁益鳴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風雷京劇團舉行,王金璐、遲金聲、馬長禮以及梁益鳴先生弟子及家屬共同追憶了梁先生的藝術故事。

2016年

2016年2月3日,農曆乙未年臘月廿五日:紀念京劇音配像工程30周年專題晚會舉行

為紀念京劇音配像工程30周年,天津廣播電視台《京劇音配像賞析》欄目舉行專題晚會《致敬經典》。演員葉少蘭、孫毓敏、蕭潤增、張建國、鄧沐瑋、張克、趙秀君、王艷、呂洋,導演遲金聲,戲劇理論家、作家劉連群做客節目,一起暢談對音配像的感受,聊流派、講故事,並在現場表演拿手好戲。

2016年2月24日,農曆丙申年正月十七日:趙燕俠收朱虹、熊明霞為徒

趙燕俠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行收徒儀式,北京京劇院的朱虹和上海京劇院的熊明霞正式拜師。遲金聲、譚元壽、孫毓敏、劉長瑜等參加儀式。

2016年3月20日,農曆丙申年二月十二日:《昆壇求藝六十年》首發式暨沈世華收孫尚琪為徒儀式舉行

沈世華新書《昆壇求藝六十年》首發式暨收徒儀式在北京湖廣會館舉行。梅葆玖、遲金聲等出席了此次活動。

昆壇求藝六十年》以口述的形式回顧了沈世華從藝六十年來的崑曲人生,用親歷者的視角詳細記錄了浙江崑劇團建團和崑曲《十五貫》進京始末,全書圖文並茂,收錄了百餘幅珍貴照片。在新書首發式上,沈世華還收中央戲劇學院青年教師孫尚琪為徒

2017年

2017年2月22日,農曆丁酉年正月廿六日:《京劇藝術傳承與保護工程――老藝術家談戲說藝》成果座談會舉行

由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主辦的《京劇藝術傳承與保護工程――老藝術家談戲說藝》成果座談會在全國政協文史館舉行。出席會議的杜近芳、遲金聲、劉長瑜、葉少蘭、謝銳青、于魁智、張建國、王蓉蓉、胡文閣、朱強等均對這一工程給予了充分肯定,並盛讚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為弘揚民族文化、振興京劇藝術做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大好事。

「京劇傳承與保護工程――老藝術家談戲說藝」於2011年啟動,歷經6年,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南京、寧夏、浙江遼寧河北等地搶救性地錄製了149位老藝術家的口述藝術經驗專題片,並結集出版了叢書《談戲說藝――百位名家口述京劇傳承史》。這些專家包括各行當、流派的表演藝術家,卓有成就的鼓師、琴師、教育家、研究家、編劇、導演、舞台美術師,也有熟諳台前幕後的老戲骨、管理者;有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科班戲校「富連成」、「榮春社」、「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上海戲劇學校」碩果僅存的傳人,亦有新中國成立後戲校培養的前幾屆畢業生。6年間,先後有30多位老藝術家在錄製完成後辭世,留下了最寶貴的音像資料。在這百位老藝術家訪談的專題片中,老藝術家們從各個維度回放了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京劇的輝煌,呈現出一部鮮活的影像中的京劇史。

座談會上,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向全國的京劇院團、藝術院校、公共圖書館的代表贈送了《京劇藝術傳承與保護工程――老藝術家談戲說藝》大型音像出版物。

2017年11月3日,農曆丁酉年九月十五日:《今生散記》新書發布會舉行

遲金聲新書《今生散記》新書發布會在北京湖廣會館舉行。此書為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資助項目,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遲金聲先生、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理事長王玉珍與各界嘉賓鈕驃、葉少蘭、崔偉、孫毓敏、馬小曼、沈春林、宋丹菊、陳志明、陳志清、張關正、林瑞康、遲小秋、侯瑩以及北京京劇院等單位領導同志、遲金聲先生家人弟子學生八十餘人參加活動。

此書20多萬字,分為「藝事見聞散記」、「馬藝學習筆記」、「三言兩語小記」三部分,共48篇文章,除了他以前發表過的一些文章,還收錄了新創作的文章,話題不僅僅是京劇,還涉及崑曲、話劇、越劇、川劇等,體現了他80多年藝術生涯的經歷和感悟。

2017年11月11日,農曆丁酉年九月廿三日:《今生散記》新書天津簽售會舉行

遲金聲新書《今生散記》在天津圖書大廈舉行新書籤售會。

2018年

2018年8月12日,農曆戊戌年七月初二日,上午:朱強收張凱為徒

朱強收徒張凱拜師儀式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行。九十六歲高齡的遲金聲先生親到現場祝賀這對師徒。

2018年8月23日,農曆戊戌年七月十三日:紀念馬長禮誕辰88周年專場演出發布會舉行

紀念馬長禮誕辰88周年專場演出發布會在北京舉行。遲金聲、小王玉蓉等在發布會上致辭。

2018年10月14日,農曆戊戌年九月初六日:楊少春收魏學雷為徒。

楊少春在北京收魏學雷為徒。

北京京劇院黨委書記劉勝利、副書記王桂生代表劇院向師徒表示祝賀,遲金聲、鈕驃、謝銳青、葉少蘭、翟惠生、吳江、魯景超、趙景勃、張關正、李連仲、王如昆、高牧坤、馬玉璋、石宏圖、王平、張幼麟、葉金援、李卜春、王展雲、黃齊峰等近百人共同祝賀楊少春、魏學雷師徒

主要作品

三打陶三春》、《沙家浜》、《跳加官》(魏以剛,竇騫)《女起解》(王艷,朱錦華)

群英會·借東風

人物軼事

遲金聲《三字經》里"轉磨"

"這戲就光在小時候聽說過,還真沒見過。"在北京戲校排演場後台,化妝師一邊為年已八旬的京劇藝術家、音配像導演遲金聲老人試服裝,一邊念叨着。遲金聲將為這齣絕跡舞台半個世紀的老戲《三字經》配像。特地趕來觀看的張學津則說道:"要不會《三字經》根本聽不懂這齣戲。"

遲金聲告訴記者,他要配像的羅英的扮相很特別,身穿藍邊褶子,頭戴"道包",手拿一個寫有"賣字"的牌子。"這是馬連良先生專門設計的,老扮相有點像《擊鼓罵曹》里的禰衡。全劇就有幾句[四平調],剩下的全是念白。富連成從'世'字輩起就很少演這齣戲。馬先生還是挑班演雙出時在前面演過這齣戲。"

為配像,遲金聲特為仔細刮乾淨臉,中午還稍微眯了一會兒,下午早早就到了後台,檢查字牌子做得怎樣、"道包"包得對不對、"黑三"燙軟了沒有,還要輔導一下其他演員。當配演騎都尉溫韜的丑角演員郎石林走進化妝室來請教時,遲金聲叮囑道:"這個角色是兩門抱,別像演魏虎那麼糊塗。"化妝師本想給遲金聲粘眼袋,可一吊眉子眼袋便消失了,老先生風趣地說:"我的肉皮兒不松,因為自打年輕時就沒胖過。"

雖然遲金聲是音配像的導演,台下除了馬崇仁外都是他的學生輩,可一上台演戲便非常尊重執行導演,只要執行導演讓"再來一遍",絕對沒二話。他與馬增壽演進府門時的一個小圓場,一連走了許多遍才通過,可老先生始終無絲毫不耐煩。

人物觀點

樹從根腳起 水打源處流

從馬派京劇藝術談戲曲發展

2018年7月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京劇「馬派班」在長安大戲院作匯報演出。匯演的《審頭》《清官冊》《白蟒台》《淮河營》《十老安劉》《趙氏孤兒》等劇目,分別涵蓋了馬連良先生不同歷史時期的代表作,顯示出馬派藝術良好的傳承。[3]

戲曲必須在傳承中創新

戲曲和其他舞台藝術、琴棋書畫一樣,必須有人去傳承。同一齣戲,不同的人唱味道不一樣,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唱也不一樣;一齣戲不同的名角唱,觀眾看的是人的表演。浙江崑劇團的《十五貫》,如今可以五代演員同台演,上海崑劇團的傳承也很好,這都得益於當年傳字輩崑曲大師的親身傳授以及後來一代代的傳承。京劇的傳承更是如此。

但戲曲總是要變化的,要發展的。有的是自覺的改良,有的是不自覺的改。因為傳承的人都有個人不同的條件、不同的習慣動作,這是一種不自覺的改。余叔岩和譚鑫培不一樣,譚富英和自己的爺爺譚鑫培也不一樣,譚元壽和譚富英又不一樣,戲曲只要存在着,就得有新的發展。書法家寫字有流派,文學也有唐宋八大家,京劇的發展離不開流派藝術的貢獻,不同流派也給予觀眾不同的美的享受。四大名旦,梅程尚荀,四個流派,各有各的美。老生,早期的有「高(慶奎)余(叔岩)馬(連良)三大賢」,新中國成立後又有「四大鬚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馬連良先生在其中是承前啟後的。他的演唱,以譚鑫培唱腔為基礎,結合本身條件,吸取各家之長,大膽突破傳統。他的演唱流利、舒暢,深沉中顯瀟灑,奔放而不失精巧,以獨特的風格,為京劇開創一代新聲,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唱的馬腔,豐富了京劇老生的唱腔藝術。這個也不是他自己封的,是觀眾認可後給封的。

提及馬派,我們覺得它是舞台藝術整體美的代表。一進劇場,還沒拉開大幕,鑼鼓一響氣氛就不一樣,觀眾的聽覺能感受到不一樣的節奏。拉開大幕,一亮相,造型就很美,給觀眾的視覺和別人不一樣,一招一式的行動中也有着和諧的美感。在流派創立之初,演員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唱念做表方面用不同的手段來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才會形成或加強流派的特色。比如馬派,在演唱藝術中以搖板、散板、流水板最見功力,運腔自如,近似口語,以清新明快的板式打破四平八穩的唱段節奏,使相同的曲調唱出不同的味兒來。馬先生的唱是視人物的規定情境來進行創作。比如《文昭關》是「一輪明月照窗前」、《捉放曹》是「一輪明月照窗下」、《清官冊》是「一輪明月照窗欞」,三齣戲三個人物,伍員是恨滿胸懷,陳宮是悔恨交加,寇準是疑惑不安。三個「一輪明月」要唱出三個人物的不同心情。

馬先生並不是一味地唱,他的念白極有特色,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使觀眾聽了如同聽唱一樣地感到情感充沛。他的很多劇目都是以念白為主推動劇情進展,如《四進士》《審頭刺湯》,在《審頭》中的貫口,由慢至快,趕板垛字鏗鏘有力。唱和念都有韻律,只是一個有伴奏一個無伴奏,在戲曲本身是協調的。即使是以念白為主的戲,念白並不是大段的念白,很多都是短句,對話式的。

流派形成階段,排演的新劇目最多。馬派劇目非常豐富。馬先生從25歲就開始整理改編、演出傳統劇目,歷年均有新排劇目推出,從《蘇武牧羊》《春秋筆》到《十老安劉》,均系將傳統劇目予以豐富情節,貫穿首尾,經過整理而成。同時,也有不少經挖掘整理重新排演以及經常演出的劇目,如《清風亭》《龍鳳呈祥》《打漁殺家》《八大錘》《群英會》《四進士》《打嚴嵩》等,其中多數久經錘鍊,成為馬派經典。

善於排新戲,是當年不同流派的共同特點。四大名旦的很多戲,今天已經成為傳統老戲,但當時都是創作的新戲。再好的演員也不會吃老本,都會去找好的編劇來不斷編新戲。荀派的《勘玉釧》是劇作家陳墨香先生根據明朝《喻世明言》中「陳御史巧勘金釵鈿」章節改編而成,程派的《鎖麟囊》是翁偶虹先生創作的新戲。馬派更不用說,馬連良先生常用的編劇之一是吳幻蓀先生,《十老安劉》中《淮河營》的蒯徹和《盜宗卷》的張蒼就是編劇為馬連良先生創造出來的兩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前者以機智勇敢而富有說服力的念白取勝,後者以表現忽喜忽懼而感情急遽變化的演技擅長,成為馬派的代表作。

善於博採眾長,才能成為大師

愛看別人的戲,並且善於從其他劇種博採眾長,這是老一輩戲曲大師們的共同特點。馬派代表作《趙氏孤兒》就是1958年北京京劇團的幾位團長們觀摩秦腔《趙氏孤兒》後決定排演的,從陝西拿到劇本後,由王雁執筆改編,李慕良設計了唱腔,很快就公演了。馬連良先生對程嬰的每個身段、對應的唱念甚至包括服裝都做了細緻的設計,為我們留下了藝術珍品。

現在,大家印象中的馬派仿佛老是那兩齣——《趙氏孤兒》和《十老安劉》,但實際上馬派的優秀劇目非常多,我這些年也一直在整理髮掘馬連良先生的劇目,希望一些優秀劇目可以重現舞台。什麼叫優秀劇目?我的理解主要是內容優秀,不牽扯技巧。有的戲技術是獨有的,非常有特點,但內容不好,那就只好放棄,內容不合時宜了不行,光有技巧也不能要。前不久馬派傳人朱強在長安大戲院演出的《廣泰莊》,就是馬先生早年演過的一齣戲,也是他當年整理的新戲,後來多年不演。這次我們把唱詞認真捋了幾遍,原來的末場太簡單,現在也把它變得豐富了,深挖了人物的思想,加了一些唱詞,讓它能壓得住了,別那麼草率就結束。也把不合適的刪掉了一些,讓它更有藝術合理性。演了兩場,戲曲家和觀眾看了沒什麼大的意見,基本認可。時間緊迫啊!馬派的一些好戲我過去看過學過,如今的年輕人都沒機會看到,我現在只能是搶救幾齣是幾齣。

一個劇本,不是寫完了就能演,也不是演過了就不變了,老一輩的戲,都是改出來的,琢磨出來的。說到創新,現在我們也創新了一些戲。但現在寫一個新戲,有時是劇本寫好了就扔給你,就排去吧。有的劇本動不動就詩意大發,唱段太多太長,沒有合理的念白,而京戲有自己的特點,唱念做打,每出戲都有側重。老生戲中,《打嚴嵩》以念白為主。演員也有側重,《李逵探母》是架子花臉,裘盛戎不演,《大探二》,袁世海也不演。讓荀慧生演《漢明妃》不適合,尚小雲也演不了荀派的《紅娘》。梨園中有句話是「人保戲,戲保人」。過去我們說你這戲不對,其實就是說沒有以人設戲。量體裁衣很重要,當年北京京劇團,從好幾個劇本中選戲,因為我們團有趙燕俠,所以導演就選擇了《蘆盪火種》的阿慶嫂,而沒有選《紅燈記》,因為我們沒有合適的演員演鐵梅。

藝術修養不僅植根於專業,更是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

現在整體來說,我們京劇的劇團水平比過去好多了,樂隊齊整,服裝就不用說了,舞台整體也美化了,但和過去的演員比,戲學得少、看得少、演得少。尤其是實踐這一塊兒,過去馬先生他們能在上海一唱就連唱四個月,天天唱大戲,有時還是日場晚場連着唱,現在成熟的演員一年也唱不了幾場戲,很是可惜。

世界上有三大戲劇表演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梅蘭芳的舞台藝術。布萊希特講要推倒第四堵牆,要用「間離方法」,要求演員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演員要高於角色,駕馭角色。在中國的京劇中,「牆」根本不存在。有的戲,設計的角色天然就有和觀眾的不自覺交流,它所起的間離效果與布萊希特體系很接近。梅蘭芳先生的舞台表演代表了中國戲曲的特色。中國戲曲本身是什麼呢,我的總結是兩個字:時空。時間和空間不受舞台限制。演員唱就是時間,演員動起來,一個轉身就有空間的變化,時空方面高度自由,而且觀眾也接受這樣的時空互動效果,理解了這樣的程式就沒有交流理解上的障礙。以馬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在舞台上所實踐的這種時空自由令人回味至今。

一個藝術家的傑出成就,總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其藝術修養不僅僅是植根於所從事的專業,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大至社會變革,小到一草一木,都能給藝術家生動的啟示,從而使他有所感,有所知,進而注入他的藝術實踐中。馬派對京劇發展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們在傳承與創新方面留下的經驗,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參考資料

  1. 遲金聲:樹從根腳起 水打源處流, 搜狐網, 2018-07-04
  2. 遲金聲, 梨園百年瑣記,
  3. 遲金聲:樹從根腳起 水打源處流, 搜狐網, 2018-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