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鄭州滎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鄭州滎陽

來自網絡的圖片

滎陽市,河南省轄縣級市,由鄭州市代管,滎陽市地處鄭州市西部,距鄭州市中心城區15千米,在北緯34°36′—34°59′、東經113°7′—113°30′,處於黃河流域與淮河流域共聚處、黃河中下游分界處,西望古都洛陽,南眺中嶽嵩山,北瀕九曲黃河,東接省會鄭州,自古就有「兩京襟帶,三秦咽喉」之稱 ,東西寬27.6千米,南北最長處45.5千米,全市總面積943平方千米 。

滎陽市屬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有黃河、索河、汜河、枯河、賈峪河、須水河6條河流。

截至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3.25萬人。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在滎陽設縣同時在此設置三川郡。1994年4月,滎陽撤縣設市。 [30] 截至2021年10月,滎陽市轄2個街道、11個鎮、1個鄉

2021年,滎陽市生產總值(GDP)完成554.2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8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265.5億元,下降1.0%;第三產業增加值256.0億元,增長4.4%。三次產業結構為5.9:47.9:46.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6萬元。

歷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朝建立後,在滎陽設縣同時在此設置三川郡。 西漢時,改三川郡為河南郡。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河南郡又改為滎陽郡。

南北朝北魏時,滎陽郡、縣治所同遷大索城(今滎陽老城)郡轄滎陽、成皋、京、密、卷5縣。 北魏時,在武牢(即虎牢關)設北豫州郡,置滎陽郡。

北周滅北齊後,將滎陽及其附近地區組成的北豫州改為滎州。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改滎州為鄭州,其治所設在成皋(即虎牢關)。 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鄭州州府治所從成皋移至管城(今鄭州市管城區)。這一時期,今滎陽境內的成皋是鄭州州府治所,大索城是縣治;貞觀七年後,滎陽便以縣制在歷史上固定延續下來。 宋代,滎陽屬京西北路鄭州。

元代,滎陽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汴梁路鄭州。

明清時期,滎陽屬河南布政使司開封府鄭州。

中華民國成立後,滎陽屬豫東道,後來又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區。民國二十年(1931年),滎陽地域分為滎陽、汜水、廣武3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滎汜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嵩山地委。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汜水與滎陽分離後,與廣武合併為成皋縣,縣城設在廣武鎮,與滎陽縣同屬鄭州專區。

1949年1月,豫西四分區改組為中共鄭州地位於鄭州專員公署(開封專區前身),由登封大金店遷至滎陽,轄新鄭、鄭縣、密縣、登封、鞏縣、滎陽、成皋7縣,辦公地點設在滎陽。1954年2月,中共鄭州地委和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往開封,改稱開封專區。同年6月,成皋縣併入滎陽縣,縣城設在滎陽老城,屬開封專區。1958年,劃歸鄭州市。1961年12月,復歸開封專區。1971年,再次劃歸鄭州市。1994年4月,滎陽撤縣設市。[1]

參考文獻

  1. 鄭州滎陽,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