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蘭 (臺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都蘭,舊名都鑾,是由阿美語 E'tolan 或 Edoulan 音譯而來。位於台灣的臺東縣東河鄉,東河鄉原稱都蘭鄉,為阿美族部落之一,前臨太平洋,後為海岸山脈的都蘭山,雖然因觀光的發展,不少漢人進入該村落設立商店,但都蘭部落裏仍保存不少阿美族的傳統生活習俗和文化。
阿美族發源地
都蘭譯名又為 Adulan
據口述記載及文史考證,3500年前,繩紋紅陶時期已有阿美族在當時稱為基卡拉山(Gegalasan)的都蘭生活。後期改稱阿度蘭(Edoulan),意為石頭堆積或地震頻繁之意。此地又被認為是阿美族的發源地。
日治時期以後,官方稱為「都鑾」。1937年花、東兩廳實施街庄制,再改名「都蘭」,屬都蘭庄。
豐年祭
每年6~8月中會舉辦為期幾天的豐年祭活動,都蘭阿美族內對於勞動年齡的階層都有嚴格的分級,以5~10歲為一個階層,最基層的部分為“巴卡路耐”,必須為長輩服務且還要整理會場,在勇士舞中,巴卡路耐也是第一個必須入場且要最後離場,整個下來可能近一小時皆有可能,是一個考驗耐力以及毅力的活動,最高階級的長輩們只需要在年輕一輩入場後,再入場且可最早離場,所以在都蘭豐年祭中,是十分注重長幼階層。
歷史人文
都蘭遺址:都蘭部落發展的歷史甚早,早在史前時代就有一批人住在都蘭,遺留下當時所使用的器物和遺址,一般稱之為「都蘭遺址」。 阿美文化:「都蘭」在阿美族語中為「A'tolan」,原名「都巒」。因該地多石,所以阿美族人早期開墾土地時,將挖掘的石頭砌在旱地旁,石塊堆積之處,阿美族語稱為「A'tolan」,因發音的緣故,逐漸演變為今日的「都蘭」。 當地的阿美族族人稱都蘭山為「dugus a du lan」,強調「都蘭的山」不僅是阿美族人心中的聖山,也是寶石的原鄉。 都蘭村是一個典型的卑南阿美群的阿美族大部落,以海岸公路為界區,分成上部落及下部落,全村共有約1000戶3,500名居民,分居在8個聚落,除了都蘭之外,其餘的聚落多為漢化的平埔族人以及漢人。都蘭村原住民族群均屬阿美族,每逢五穀豐收季節就會舉辦「豐年祭」,俗稱「基路馬安」。由於都蘭村原住民生活清苦,就業機會有限,導致多數家族紛紛舉家遷出故鄉,在外謀生求職,因此每到豐收之際舉辦的「基路馬安」祭典,也提供了在出門在外的鄉親返鄉參加活動的機會,同時讓他們能夠沉浸在祭典愉快歡樂的氣氛中! 由於日據時代的經營,再加上都蘭遺址的發現,社區文化潛藏著豐富的人文景像,例如:都蘭糖廠舊址、都蘭文化遺址、都蘭林場、阿美文化工作團、廖勝義木雕工作室等,均是相當值得探訪的人文資產。[1]
自然生態
台東都蘭灣北端的加母子灣外海有湧升流,養分充足,因而珊瑚和海洋生物種類繁多,也是遊客浮潛的絕佳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