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银江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银江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地处梅埔丰边陲,毗邻三县八乡镇,位于大埔县西部,居韩江上游,距县城45余公里。东接本县洲瑞镇之赤水,西邻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三乡之黄凹和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之嶂明,南连丰顺县之占头,砂田,北与梅州市梅县区三乡石楼、蛟子窟交界,东西长达43公里,南北相距37公里。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葫芦形。境内山峦起伏,属莲花山脉支系。本镇坪上的双髻山海拔1026米和银窿顶海拔1357米,而后者是全县海拔千米高山的最高峰。全镇总面积为209.82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积616公顷,居全县之首,是重点用材(杉)林基地。镇内源自明山嶂的银溪干流,它聚天门、昆仑诸涧壑,水流崎险湍急,经50华里汇入韩江。

银江屡易其名,明属“恋洲都”称“约”,清改制为“堡”。民国称区、乡、曾分银内、银外、昆仑三个乡,后又合为大埔县第五区(银江乡、昆仑乡)。建国后,初设银江区,后并大麻区设乡,土改时又为区,后改制为公社。1983年又为区,后撤区并乡,1993年晋名银江镇(即今名)。全镇13个行政村。有30余姓,人口13200人(2017年)。[1]

基本状况

银江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林业区。向来盛产柴、炭、竹、木等,以杉木著称,素有“砍不尽的银江杉”之美誉。银江杉质特优,最宜作船桅、建材和家具。以往,银江“山山植密林”,村民“靠山吃山”。建国前,林权被封建祖尝、地富和私人所占有。建国后,山林随田地平分到户,政府号召农民在山上植树造林,对林木加强管理,林业生产有较大发展。林果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有不少地方,如马头山等处,“银江杉”不同程度地得到恢复。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还积极发展集约型林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林业经济打下基础。紧紧围绕见效快、景观美、效益好、绿量高的要求,全力做好墟镇和省道S333线绿色长廊建设。加快推进森林围城工程的实施,努力提升山清水秀、绿荫环抱的新人文秀区。对28公里长的省道S333线沿线600亩残次林进行间种、套种枫树、香樟、相思树和荷树,加快林分改造,提高生态功能等级。目前,全镇现有森林面积 27.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达249056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5%,绿化率达96%。

银江境内山地、丘陵、盆谷与沿溪坡地交错,土质松软,宜林、宜农、宜牧,地下资源宜于开采的有辉绿,岩储量大约500万吨。银江镇地方工业,建国前,仅有一些个体铁器、木器、酿酒、缝衣、做鞋等手工作坊。建国后,镇办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至1995年,全镇共有4个层次企业573个,从业人员1712人。主要有: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1980千瓦,年发电量426万千瓦时;辉绿岩、石板厂4间,生产线6条,年产石板材1.5万立方米;瓷厂30多间(包括老厂),年产瓷器100多万件。1995年全镇企业收入4328万元,创税收954.8万元。

此外瓷土、石灰石、钨、煤等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农业向以种植水稻、甘薯为主。1960年以来,全乡山坡地广植木薯,自此成为生产木薯之乡。建国前,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且水利设施差,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各种农作物产量较低。农民大部分“放起禾篮无米煮”。1949年,水稻平均亩产量仅200公斤,甘薯亩产约1000公斤。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了土改分田地,兴建山塘、水库、陂头、圳道等,不断改造山坑低产田、改良土壤、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特别是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发展了一批专业户、重点户,调整了农业结构,使农业生产迈上新的台阶。1995年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1417公顷。粮食总产比1979年有较大增长。全镇办起了不少小庄园,种植以蜜柚为主的水果等。据《广东山川矿》:载“大埔西七十里产鱼,不腥,以其水浣衣,不用粉浆,自然皓白。”民间流传的银江“煮鱼不用姜,洗衫不用浆”的谚语可被证实。银江鱼“鱼骨皆软”、“鲈鱼颇负盛名”;“石贴子”鱼味美,古时曾作朝廷贡品。旧《大埔县志》载:“银江可通小舟20公里,……俗称此船曰矿船子,可知创设之始专为运载矿产也。”此船又叫丢梭船,它在险乱石丛中行驶,由于船工技术娴熟,有如飞燕穿石,轻快无比。古有骚人墨客曾做诗赞曰:“山山植蜜树,水水通轻舟,溪水白如银,有银安足忧!”是给银江一幅真实而生动的写照。它讲明了银溪的由来并勾画出它的独特之处。[2]

乡镇建设

筹资45万元兴建胜坑村农民公园,公园位于梅州市大埔县银江镇胜坑村,占地面积4300平方米,公园整体设计主要体现人文主题,青山绿水环绕,亭台楼阁遥呼相望。公园内建设有活动中心、休闲亭台、散步按摩石小路、池塘、花园、整体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和谐的集体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公园。

坑口农民新村是该镇党委政府积极妥善安置灾民重建、移民搬迁、危房改造、住户新建的重要举措,并得到了省直工委、广东移动分公司、梅州市交通局和外出乡贤的大力支持。于2007年9月动工兴建,总投资260多万元。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共规划5个单元10户民居和1个多功能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绿化面积6500平方米。农民新村沿溪而建、依山傍水,民居的造型结合当地民俗气息与客家风情,保持原始生态,体现古朴特征,展现田园风光。该镇党委政府还全力完善硬底化村道、饮水自流化、安装路灯、垃圾收运站、农民公园、老人活动室等公共配套设施,把双坝建设成富裕安康、和谐秀美的新农村。近日,受益群众将全部迁入新居。[3]

历史文物

国器堂:坐落于广东潮州府大麻社(即今梅州大埔银江镇)。

清朝御前侍卫房殿魁为纪念房氏历代祖宗和唐朝贤相房玄龄、房融、房琯五代三宰相。呈请清光绪皇帝批准,于光绪二十六年至三十年(即公元1900年至1904年),在大埔银江龙市筹建房氏家庙(国器堂)。该祖祠乃是房氏一族海内外宗亲,唯一的寻根问祖,瞻仰纪念,联系亲谊和乡谊,建设银江,造福人民的祖根,亦是纪念中国历史上盛唐之重要文物。

西来寺原名“永福寺”,建于昆土山阿,占地面积 2184平方米。已历两朝。于康熙四十一年(1704年)移至西来寺(即现在寺址)已近300年。并由潮州开元寺授以三寸见宽木质印一颗,文曰:“广东潮州开元镇国禅寺佛法僧印”,并道传“方丈”匾额一块。建寺以来,钟鼓常鸣,经音不断,香烟缭绕,信善常往。1958年后,特别是文革期间,西来寺亦遭厄运,禅堂一片冷落。1981年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蒙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十方信善,鼎力资助,并由绍玉高僧经理修复。1986年6月20日由县统战部及区乡负责同志等亲临该寺举行了开放典礼仪式。使佛堂焕彩,佛宇更新。现计有住持僧众6人,成立了管理小组,负责日常事务,开展宗教活动。

寺之正殿有释加牟尼,左右前后有如来佛、三宝、文殊、普贤、伽南公王,历代祖师,十八罗汉,千手观音,济公,弥立佛。下堂有四大金刚,护法清天(站娘),警罗王善萨。右厢厅内是地藏善萨。外横左厢内有二十四诸天善萨,全寺佛像共73尊,庄严肃穆。

寺之大门:‘西来寺“三个金漆浮字,苍劲挺秀。两边门对“众妙法门、愿十方信男善女,同登觉路;续灵山因果,望千佛杨枝甘露,共洒群生”;“下厅柱对地接铜山空有色;门朝银凹净无尘。上行詹柱对西寺晨钟传胜境;南无礼忏乐真修”。上厅中柱对联:“革鼓扣空空,空古空今,今古皆从空里去,木鱼敲觉觉,觉人觉世,世人都在觉人中来”。正厅对“自在自观观自在,如来如见见如来”。左边客堂有一对“客至莫嫌茶味淡,僧家不比世情浓”。左禅堂有一对云:“天机静处防思鹄,夜气清时戒牧牛”。[4]

相关视频

大埔县银江镇坑口村桃园山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