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佩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佩秋
出生 1922年12月29日
河南
國籍 中國
職業 畫家、教授
知名作品 《月下花前圖卷》,《八珍圖卷》

陳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陽人[1]。字健碧,室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2]。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擅長中國畫[3] 。作品有《天目山杜鵑》;《水佩風裳》入選第三屆全國美展;《紅滿枝頭》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4]

中文名 :陳佩秋

出生日期 : 1922年12月29日

逝世日期 :2020年6月26日

民 族 :漢族

代表作品 : 月下花前圖卷、八珍圖卷

出生地 :河南

國籍 :中國

性別 :女

教育背景 : 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職 業 :畫家、教授

目錄: 1人物生平: 個人經歷: 創作經歷: 2出版作品: 3榮譽記錄: 4創作特點: 5人物評價: 6詞條圖冊

1人物生平

個人經歷 1923年2月14日生(農曆1922年12月29日)。

1942年,入西南聯合大學,專攻理工科。

1944年,考入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1950年,國立藝專畢業,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開始大量接觸古代字畫,臨摹宋人團扇。

1952年 ,作《仿錢選八花圖卷》。錢選《八花圖卷》原為張珩所藏,50年代陳佩秋借臨兩本,其一酬贈張氏,另一今為香港藏家所得,潘泊鷹賦詩並題,款書為謝稚柳作。

1953年,臨李嵩《花籃圖》。

1954年,謝稚柳為陳佩秋作《十幅圖》,章士釗、沈尹默、潘伯鷹、冒廣生為題。

1955年,上海中國畫院成立,被聘為畫師。

1956年,由河濱大樓遷居烏魯木齊南路176號。作工筆《天目山杜鵑》參加上海青年美展並獲得一等獎,參加全國青年美展獲得二等獎。

1957年,作《蜀葵雙鴨》。

1958年,作《紅蕖湖石》、《梅竹雙禽》。與謝稚柳合作《閔行一條街圖》,草稿為陳佩秋打,是時閔行 新建。與謝稚柳合作絹本山水長卷,陳佩秋作屋宇,謝稚柳

作山石。

1961年,作工筆《紅葉秋蟬圖卷》、《白荷團扇》、《芙蓉團扇》。作《墨蘭圖》,題「丁酉夏南遊羅浮,天雨居廣州,過希白先生高齋,得觀所藏曆代名畫並承惠

贈馬欽山冊頁,尤深感佩,謹以拙作寄呈,蓋欲少答情厚於萬一也。」

1962年,作工筆《蝴蝶圖卷》。題:「壬寅初夏余之羊城就醫,於廣州畫苑得王石谷臨趙鷗波仿大年《湖莊清夏卷》,展玩旬日,以之持贈沈光夫人。六月及還滬

江,送別之日,夫人命余為寫蛺蝶圖,復出斯卷壁趙。佩秋作此寄呈少答夫人情厚。」

1963年,作《九月海棠》、《蜀葵》、《紫芍藥》。作工筆《木實圖卷》,1997年重題:「木實寫真圖,余早歲在龍華植物園所得稿。作盆景《蘭花》,題「餘二十

寫花,今五十一矣。每當秋春百卉著蕾之時,策健步於花房、園林,或手栽盆景,縱觀其休歇,成盛怒發之態,久之心有所得,而運諸於筆,於是花之舒側偃仰紛靡

婆娑之態,莫不揮灑自如,栩栩乎躍之縑素之上矣。」

1981年重題:「此餘四十二歲所寫作,甫成草圖,即棄置箱底。丙午之變,十稿九灰。壬子七月,劫餘復得,因為潤色,復題記於上。丙午以來,不事舊業,遂有筆

硯荒陳之嘆。通觀其上書體,較諸壬寅前後所作大多遜色。」

1973年,作《嶺南佳勝》,題:「嶺南佳勝又重遊,涉水攀林勞不休;興到更闌猶未盡,披圖還對萬山秋。壬寅初夏再游粵中諸勝,自星湖還羊城,友人出趙左《秋

山圖卷》屬題因作。今已十春,追憶游屐,為寫是圖。」作《松鶴》、《出水芙蓉》。

1974年,作《芙蓉鳧鷖》。

1975年,深入農村寫生,作《水稻圖》,謝稚柳為題"捲起湘簾近午天,薰人花氣欲登仙。市齋渾有江鄉意,硯水瀾翻萬頃田。

1976年 ,謝稚柳為岳美緹作《竹》冊12幅,陳佩秋題扉頁「翠色秋波」。作《水仙蘭蕙冊》八開。夏,去新安富春水電站參觀寫生,作《能量奪天》、12月作《雨後

山村》。接觸西方繪畫,頗喜印象派色彩。

1977年,作《綠葉黃鸝》、《松鴉》。9月,應北京首都機場之邀,與謝稚柳、唐雲、朱屺瞻、陳秋草等赴京作布置畫。

1978年,任上海美術家協會理事。《法國19世紀農村風景畫》在上海展出,前往參觀。11月,杭州西泠印社恢復,與謝稚柳應邀前往參加慶祝活動。作《春酣》、

《竹蔭雙禽》、《荷塘清夏》、《蓮實佳鵝》、《黃山》、《陽朔小景》、《寒林雙禽》。

1979年1月,與謝稚柳在廣州,是時,陸儼少、劉旦宅、應野平等同在。12月,與謝稚柳一起應邀赴杭州參加西泠印社成立75周年慶祝大會,與謝稚柳、朱屺瞻等8位

畫家合作《東風浩蕩圖》。

作 《秋果山禽圖》,將工筆、寫意、山水、花鳥結合。

1980年3月8日至15日,朵雲軒、香港集古齋在香港集古齋畫廊聯合舉辦「謝稚柳、陳佩秋畫展」,作品150多件,大部分為近作,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等。《謝

稚柳、陳佩秋畫集》由香港美術家出版社出版。

作《海棠山雀》。

1981年,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訪問講學,在港期間,觀看香港收藏家的字畫。5月20日,上海友誼商店舉辦「謝稚柳、陳佩秋畫展」。11月11日,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

分會和上海博物館在上海工業展覽館聯合舉辦「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12月,於南京江蘇省美術館舉行「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覽」。作《竹泉銀雉》。

1982年4月12日,香港《文匯報》中國書畫專版刊登謝稚柳、陳佩秋作品。12月,《陳佩秋畫集》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3年夏初,與謝稚柳一起赴京,為中南海紫光閣作畫,與謝稚柳合作《冬景》。出訪日本,進行書法交流。

1984年,任上海書法家協會理事。作品《紅滿枝頭》參加全國六屆美展並獲銅獎。4月27日至5月16日,「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覽」在山東省美術館展出,作品100餘

幅。

1985年,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參加「日中全國精選水墨畫展」。1月,由烏魯木齊南路遷居巨鹿路。9月,前往敦煌,為謝稚柳補充《敦煌藝術敘錄》作實

地勘察。9月30日,「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在安徽合肥開幕,參加開幕式,10月2日,為采石磯太白樓作畫,10月4日,登黃山,10月7日,參觀歙縣墨廠及硯廠並

作畫。

1986年5月,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與謝稚柳前往參加當代中國畫展和學術討論會。12月18日,「謝稚柳、陳佩秋畫展」在香港展覽中心舉行。

1987年。作水墨工筆《四君子圖卷》。作《竹禽圖卷》。

1988年7月,「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於遼寧省博物館舉行。任南京大學中國畫藝術中心客座教授。以1987年工筆《四君子圖卷》為底本作意筆水墨《四君子圖

卷》。作水墨工筆《鴛鴦圖卷》。

1989年。題謝稚柳落墨白蓮卷:「壯暮堂所作白蓮,其畫法乃自前人筆記所載徐熙落墨法穎脫而出,知台北張氏大千先生晚歲亦創潑墨潑彩畫法,可謂殊途同歸

矣。」作彩墨《仙子凌波圖卷》。

1990年,於香港舉辦書畫大展,出版《陳佩秋畫集》。

1991年,與謝稚柳居住於香港。

1992年,5月應美國堪薩斯博物館邀請,與謝稚柳一起參加"董其昌世紀"學術研討會。在澳門舉行「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

1993年 春,作《月下花前圖卷》,《八珍圖卷》。4月,去杭州參加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成立65周年紀念活動。10月,參加上海市代表團去東京、大阪進行文化交流。

1994年5月,受台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邀請,與謝稚柳、程十髮、劉旦宅在台北舉辦「上海當代水墨四大名家聯展」,同時出版展覽畫冊,江兆申為展覽作序。7月,《陳佩秋書畫集》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選登作品為1952年至1992年,96幅。

1995年,作《春山白雲圖》、《柳陰白鷺圖》。

1996年11月,參觀美國舊金山博物館舉辦的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中華瑰寶展。12月20日,與謝稚柳一起在舊金山講課,內容為「從舊金山中華瑰寶展談古書畫鑑定」,陳佩秋對宋、元、明各流派和各家作品作詳細分析,並將西方18世紀的風景畫和中國山水畫作了比較說明。

1997年春,作《淺水遙山圖卷》、《青巒山居》。8月30日,飛西安,參觀乾陵、茂陵、法門寺、兵馬俑、華山、碑林、陝西歷史博物館。

1998年4月10日,在杭州參加中國美術學院70周年慶祝大會,11日,作《松之壽》贈母校。5月,「上海中國畫院畫家叢書」《陳佩秋》由上海畫報出版社出版。8月11日至11月15日,由香港臨時市政局主辦、香港藝術館策劃的「謝稚柳、陳佩秋畫展」於香港藝術館展出,此次展覽對藝術界影響甚大。

1999年11月,由巨鹿路遷居虹梅路。受聘為朵雲軒顧問。

2000年1月1日,參加朵雲軒100周年慶祝活動。1月8日,陳佩秋畫展於上海中國畫院開幕。5月,《陳佩秋山水花卉扇冊》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6月,謝稚柳、陳佩秋畫展於朵雲軒開幕,作為朵雲軒百年慶典活動內容之一,同時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謝稚柳·陳佩秋的藝術》。作品青綠山水一組參加2000年上海雙年展(海上·上海)。受聘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

2001年5月,就董源《溪岸圖》接受文匯報記者採訪,認為《溪岸圖》是董源傳世真跡,而《夏山圖》、《瀟湘圖》、《夏景山口待渡圖》可以重新研究,由虹梅路遷

居名都城。

2002年2月8日,「陳佩秋藝術展」於在上海美術館開幕。

創作經歷

1923年,陳佩秋出生於河南南陽,於昆明度過她的青少年時期。她年幼時已愛好藝術,學習成績優異,尤精於數學科。她成長於動盪不安的時局,高中畢業時適逢抗

日戰爭,為了響應"科技救國"的呼喚,於1942年入西南聯大。基於對藝術的熱忱始終未滅,陳氏決意轉讀藝術,並於1944年考入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當時在國立藝專的學生均對西方藝術非常嚮往,憧憬着西方的寫實主義為中國未來藝術發展的唯一途徑。然而,陳佩秋卻不為同輩所影響,她早已醉心於傳統的中國

繪畫,專注於鑽研古代大師的藝術,並深信前人的藝術能啟發她的藝術創作。

陳佩秋在國立藝專攻讀時期,潘天壽及黃賓虹均是校內院系的教員,她得以隨潘天壽學習花鳥畫。然而,她認為宋代是中國藝術發展的巔峰時期,故決心仿效前人步

履並追隨古代大師之藝術路向。她由宋代花鳥及山水畫開始,無論是工筆或寫意的風格皆細心探究。

1950年畢業後,陳佩秋開始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當時的工作給予她大量機會瀏覽古代畫作,甚至可以借出宋代的花鳥扇畫以便臨摹。《花鳥雜冊》展現了陳佩秋的宋代工筆花鳥畫的技法,而當中所畫的都是宋畫中常見的題材。

2出版作品

1.榮寶齋畫譜二六---陳佩秋山水

出版社:榮寶齋出版社

作者:陳佩秋

開本:8開

出版時間:1996年

所屬類別:中國畫

書號:ISBN 7-5003-0040-9

定價:14.80元

2.中國名畫點擊(第二輯)---陳佩秋·芙蓉圖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作者:陳佩秋

編著:上海書畫出版社編

開本:大16

出版時間:2007.07

印次:2007年7月第一次

所屬類別:中國畫

書號:ISBN 978-7-80725-578-9

定價:¥ 10.00元

3. 近現代中國畫名家---陳佩秋(上下冊)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作者:陳佩秋

開本:小8

出版時間:2006.11

印次: 2006年11月第一次

所屬類別:中國畫

書號:ISBN 80725-326-6/J.309

定價:680.00元

3榮譽記錄編輯 1956年 工筆《天目山杜鵑》參加上海青年美展並獲得一等獎,參加全國青年美展獲得二等獎。1984年 作品《紅滿枝頭》參加全國六屆美展並獲銅獎。

4創作特點

在用心揣摩了工筆技巧後,陳佩秋轉向探究較為粗放、寫意的風格。一般來說,畫家的情感和精神較能以寫意畫法表白及發放出來。她汲取明代徐渭概括簡約的造型

與富於情感的水墨運用技巧。

數年後,她的潑墨技巧配合了新的技巧組合,她以生動的筆觸和潑墨去描寫大自然的每一景物,而最成功之處莫過於她能夠混合工筆和寫意的技法,令作品更呈儒雅

優美。

陳佩秋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對周遭的新事情有了新的觀察和感應。除了依舊堅持臨摹古畫,她開始關注西方的藝術。陳佩秋不斷地改變自己的風格,她欣賞馬奈、雷

諾阿及德加閃爍的顏色和精煉明確的筆觸,並參照了印象派的用色於中國傳統畫上。在陳佩秋成熟時期的作品中,西方藝術帶來的影響益發明顯見于山水畫和用色方面。

陳佩秋認為藝術創造貴乎「新」和「難」。她本身的藝術根基立足於傳統,她對創新的觀念是相對而言的――沒有舊就沒有新。她細心鑽研國畫的繪畫元素,用精煉的線條和傳統的筆墨,配合啟發自西方繪畫的色彩運用去描繪景象的質感、體積和動感。她認為「新」是要經過知識和技巧的累積,而經驗的累積和駕馭技巧是費時費力的,這曲折艱難的過程就是「難」。

5人物評價

作為一個傳統中國畫的繼承者,她賦予自己一個使命――對傳統國畫在現代藝術發展的貢獻作重新的定位。

陳佩秋先生在花鳥、山水、工筆畫、書法等方面的成就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被譽為臥枕宋元、融匯中西。她早年曾以山水為起點,上世紀50年代後專攻花鳥,畫風濃麗秀美,格調委婉含蓄。上世紀90年代,她探索細筆青綠山水,吸收西畫光、色的表現技巧,別開生面。她晚年的青綠山水大多用彩墨寫成,開創了彩墨結合的中國畫新風。她的藝術創作出入古今之間,做到了「筆墨當隨時代」,載入中國近代繪畫史冊,並將中國女性畫家的繪畫成就抬升到新的高度。


詞條標籤: 藝術 畫家 人物 現代 河南

視頻

中國書畫泰斗陳佩秋先生去世,享年99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