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懋

明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都督
宗人府宗人令
爵位 寧陽侯
籍貫 南直隸鳳陽府壽州
族裔 漢族
字號 舜卿
諡號 武靖
出生 洪武十二年二月九日(1379年2月25日)
南直隸鳳陽府壽州
逝世 天順七年七月十六日(1463年7月31日)
配偶 嚴妙靜(1379年11月5日-1448年7月20日)
親屬 陳萬(高祖父)
陳福三(曾祖父)
陳大一(祖父)
陳亨(父)
韓氏(母)
陳恭陳忠(兄)
嚴友才(岳父)
陳惠陰、恭順榮穆麗妃、陳惠雲、陳回京(嫡女)
陳妙賢、陳穿針(庶女)
孫傑、朱棣、張昭、張倫、馬良(女婿)
陳昭、陳福寧、陳豫、陳五兒(嫡子)
陳晟、陳潤、陳瑛、陳昴(庶子)

陳懋(1379年2月25日-1463年7月31日),字舜卿,謚武靖南直隸鳳陽府壽州(今安徽省壽縣)人[1]明朝軍事將領。寧陽侯。

陳懋早年隨父陳亨參與靖難之役,之後立功封寧陽侯,鎮守寧夏、甘肅等地,並屢次跟從明成祖遠征漠北。之後,跟隨明宣宗征討平定朱高煦叛亂。明英宗時期,鎮守甘肅並平定福建民變

陳懋也是唯一一位以靖難之役功臣立,而活至天順年間仍保持爵位的侯爵[2][3][4]

生平

陳懋生於明洪武十二年二月九日(1379年2月25日),為明朝大將陳亨和夫人韓氏所生第三子。陳亨曾跟隨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以軍功升任都指揮使。陳懋早年以舍人身份從軍,胸襟寬廣,器宇恢宏,極有遠見卓識,尤其胸懷豪傑之氣,善於騎馬和射箭。洪武年間娶順天府武清嚴友才之女嚴妙靜為妻。靖難之役中陳懋隨父投靠燕王朱棣,並立功,任指揮僉事。陳亨於建文二年病逝後,陳懋率領舊部屢建奇功,累進右都督[5][6][7]。明成祖朱棣即位後論功行賞,永樂元年,追贈陳懋的父親陳亨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涇國公,謚襄敏,陳懋的母親韓氏尊為涇國夫人。陳懋身為陳亨幼子,隨征有功,累升至右都督,同年明成祖晉封陳懋為奉天翊衛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授誥券封寧陽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8][9][10]。永樂六年三月,佩征西將軍印,總兵鎮守寧夏[11],善於撫恤降兵。次年秋,北元丞相昝蔔平章司徒、國公、知院十餘人等,皆帥眾相繼來降。之後,平章都連叛逃離去,陳懋率眾在黑山追擒到,並盡收所部的人口畜牧。此後晉升寧陽侯,增加俸祿三百石,子孫世襲[12][13][14]。永樂八年,跟從明成祖朱棣被罰,督師左掖。三年後,巡視寧夏邊界。之後被命統領山西陝西兩個都司以及鞏昌平涼衛所的士兵,駐軍宣府。永樂十二年,再次跟從朱棣北征,統領左哨[15][16][17],當時天氣忽冷,陳懋與成山侯王通率先進攻,都督朱崇等乘機一併發兵,獲得大捷。次年,回到寧夏繼續鎮守。永樂二十年,陳懋再次跟隨朱棣北征,並率領禦前精騎在屈裂河破敵,另派五千騎兵在黃河東北逮捕其餘敵軍,並在山澤等地進行殲滅。大軍還師時,武安侯鄭亨率領輜重部隊先行,陳懋斷後並隘口埋伏。蒙古軍隊來犯時,陳懋伏擊成功並滅敵過半。還師時,明成祖賜龍衣玉帶,並且聽說陳懋和夫人嚴妙靜所生次女德行佳美,以禮相聘,入宮冊封為麗妃。嚴妙靜送女兒到宮禁以內,明成祖所給賞賜極為豐厚。不久明成祖命麗妃回家省親,所賜財物極為繁多,在當時諸妃中無可比擬。次年,陳懋率領陝西寧夏甘肅三鎮部隊,跟從明成祖再次北伐征討阿魯臺,並擔任前鋒。永樂二十二年,再次擔任前鋒進行北伐[18][19][20][21]

明成祖在第五次北伐途中死於榆木川,當時部隊在外,京城守備空虛。明仁宗朱高熾召陳懋與陽武侯薛祿率三千騎兵援馳歸京以保衛京師。此後,明仁宗命陳懋掌管前軍都督府,並加封太保。明仁宗又念及嚴妙靜勤於內助,封為寧夏侯夫人。授予陳懋和嚴妙靜的長子陳昭為勛衛[22][23][24][25]宣德元年,跟隨明宣宗朱瞻基征討平定朱高煦叛亂。之後還師,仍然鎮守寧夏。因其鎮守西北久,威震漠北。其也因為恃寵自恣,藏匿收斂了大量財富。因此屢次遭到彈劾,明宣宗令有關部門以徵收贓物的名義,寬恕其罪。陳懋自陳已經用盡,明宣宗於是下詔免貸[26][27][28]

明英宗即位後,命其與張輔參議朝政,之後出任平羌將軍,鎮守甘肅[29][30]。同年冬天,蒙古騷擾邊界,陳懋派兵援救,後圍困解除,並斬獲多人。參贊侍郎柴車彈劾其因失律致寇亂,且又取敵軍所遺老弱冒為都指揮馬亮等人請功受賞,應當論斬。明英宗下詔免死,但奪取爵位。正統五年,再次恢復其侯爵爵位[31][32]正統十三年,福建鄧茂七率領民變,都御史張楷討伐無功,於是明英宗派遣陳懋佩征南將軍印,充任總兵,率領京營、江浙兵等前往討伐。到浙江時,有部將建議分兵扼守海口,被陳懋斥為自縛致死之策,而改為主動進攻。次年,大軍抵達建寧,而敵首鄧茂七已死,其餘部隊聚首尤溪、沙縣。諸將準備屠殺,而陳懋則稱此舉反而「堅定敵心」。於是下令招撫,敵軍多投降。之後再分道逐捕,於是悉數平定。然而,沙縣被招降敵眾反復叛變,局勢不定[33][34]。當時恰逢明英宗北伐,並因土木堡之變被逮,明代宗即位後,下詔命陳懋回師。此時又有言官彈劾,明代宗以平定叛亂為由不再追問。並加升太子太保,掌管中軍都督府事務,併兼管宗人府[35][36][37]奪門之變後,明英宗復位,再增陳懋二百石俸祿。天順七年,陳懋去世,享年八十四歲。明英宗為此輟朝一日,並派人諭祭營葬。追封其為浚國公,謚武靖[38][39][40]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懋,字舜卿,鳳陽壽州人。父亨,積功為都督同知」。
  2.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懋,偉觀修髯,語音洪亮,胸襟磊落。同時,靖難功臣至是,無有存者,惟懋久享祿位。」
  3. 明史》(卷145):「「靖難」功臣至天順時無在者,惟懋久享祿位,數廢數起,卒以功名終。」
  4. 《明文衡》(卷78):「永樂初靖難功臣不下數十人,然克享祿位於悠乆者鮮矣,惟太保寧陽侯陳公曆事五朝,出藩入衛,凡六十餘年,而以令終,嗚呼盛哉!」
  5. 明實錄·太宗實錄》(卷九下):「命亨之子懋為右都督」。
  6. 《明文衡》(卷78):「公諱懋,字舜卿,鳯陽壽州人。髙祖萬、曽祖福三、祖大一俱追封涇國公,妣皆涇國夫人。父亨,從太祖髙皇帝定天下,以功升都指揮使。洪武三十二年從太宗文皇帝靖內難,復以功進都督同知,卒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追封涇國公,諡襄敏。母韓氏,涇國夫人。襄敏公三子,長恭嗣為都督同知,次忠府軍前衛指揮使,季即公也,器宇宏逺,識見超卓,尤負膽氣,工騎射,年弱冠即從父領兵為前行,凡壩上、廣昌、蔚州、大同、白溝、濟南之戰與父同功,又禦敵於單橋藁城西寨東平固鎮小河,戰尤力,累升右都督。」。
  7. 《明寧陽侯夫人嚴氏墓誌銘》:「夫人諱妙靜,姓嚴氏,世居順天之武清,父友才。洪武中,歸陳侯懋。克謹禮法,孝侍舅姑,涇國夫人韓氏所鍾愛。洪武三十二年,太宗文皇帝舉兵平內難,彼時其舅亨掌北平行都司,即首先率眾歸附,戮力效勞,所至戰勝,累功升至都督同知。三十三年,得疾終於正寢。永樂元年,上念其動勞,追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涇國公,謚襄敏。」
  8. 明史》(卷145):「少子懋,初以舍人從軍,立功為指揮僉事。已而將亨兵,功多,累進右都督。永樂元年,封寧陽伯,祿千石。」
  9. 《明文衡》(卷78):「永樂初論功行賞,進封奉天翊衛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寧陽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賜誥劵,賚予甚厚。」
  10. 《明寧陽侯夫人嚴氏墓誌銘》:「懋為涇國季子,節次隨征有功,累升至右都督,亦於元年授誥券,封寧陽伯。」
  11. 明實錄·太宗實錄》(卷七十七):「命寧陽伯陳懋以御官軍鎮守寧夏。」
  12. 明史》(卷145):「六年三月佩征西將軍印,鎮寧夏,善撫降卒。明年秋,故元丞相昝蔔及平章、司徒、國公、知院十餘人,皆帥眾相繼來降。已而平章都連等叛去,懋追擒之黑山,盡收所部人口畜牧。進侯,益祿二百石。」
  13. 《明文衡》(卷78):六年受詔佩征西將軍印總兵鎮守寧夏,賜寶鏹、白粲、牛、羊以為戒嚴之費。公至鎮,號令一新,凡邊人降附者,親撫綏之,務得其歡心乃已。七年選精兵自將,大敗敵於境外,由是殘兵逺遁,邊塵為之一清。捷聞加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寧陽侯,食祿一千三百石,子孫世襲。復賜誥劵及貂蟬冠服錦綺寶鏹。」
  14. 《明寧陽侯夫人嚴氏墓誌銘》:「六年奉制鎮守寧夏。七年命統兵征北,收捕失保赤都連,獲其人馬一萬五千,師旋,上大悅,復賜誥券,進封寧陽候。」
  15. 明史》(卷145):「八年從北征,督左掖。十一年巡寧夏邊。尋命將山西、陝西二都司及鞏昌、平涼諸衛兵,駐宣府。明年從北征,領左哨。」
  16. 《明文衡》(卷78):「八年春上親征北庭,公將左掖兵。十一年冬還鎮。十二年春上復親征,公仍將左軍,俘馘甚眾,明年還鎮。十四年夏有報敵人瑪哈穆特死者,公未之信,曰:『是欲懈我邊備也。』即申飭諸將固守,已而敵眾果來,見有備而退。」
  17. 《明寧陽侯夫人嚴氏墓誌銘》:「八年春,充左掖總兵官,隨駕北征。十一年冬,復鎮寧夏。十二年春,充左哨總兵官,扈駕北征,殺敗盧寇,仍歸鎮寧夏。」
  18.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寧陽伯。六年,鎮守寧夏。七年,征塔塔山好來口,獲失保赤,都加封寧陽侯。八年,從駕征,迤北,仍守寧夏。二十一年,從駕北巡,充前鋒。」
  19. 明史》(卷145):「戰忽失溫,與成山侯王通先登,都督朱崇等乘之,遂大捷。明年復鎮寧夏。二十年從北征。領禦前精騎破敵於屈裂河。別將五千騎循河東北,捕余寇,殲之山澤中。師還,武安侯鄭亨將輜重先行,懋伏隘以待。敵來躡,伏起縱擊,敵死過半。還京,賜龍衣玉帶,冊其女為麗妃。明年將陝西、寧夏、甘肅三鎮兵,從征阿魯臺,為前鋒。又明年復領前鋒,從北征。」
  20. 《明文衡》(卷78):「二十年春,上復北征,公率所部兵以從,還京,賜玉帶、金綺、龍衣,且聞公有女,賢淑禮聘,入宮冊封麗妃,尋命歸寧父母,賚予駢蕃,當世無與為比。二十一年詔公統陝西、寧夏、甘肅三鎮,兵出剿叛逆。公率眾直抵賀蘭山,搗其要害,盡收其君長額森托噶部落及其牛、馬、駝、羊數萬凱還,上大悅,寵賚有加。二十二年復隨上北征,師還,以公為殿至京遂領前軍都督府事。」
  21. 《明寧陽侯夫人嚴氏墓誌銘》:「二十年,欽命統率三千下官軍,隨駕北征。回還,上知夫人所生之女賢淑端重,冊封為恭順榮穆麗妃。夫人送至內庭,賞賁甚厚。數年之間,節次命妃貴第省母,寵賜尤藩。二十一年,命總陝西、寧夏、甘肅三鎮精兵,直抵賀蘭山,後搜捕迤北酋長也先土幹部落馬、駝、牛、羊以數萬計。師還,賜賁特厚,命掌前軍都督府事。」
  22.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洪熙改元,進太保。」
  23. 明會要》(卷二十九):「仁宗即位,授張輔太師,沐晟太傅,陳懋太保;蹇義進少師,楊士奇進少傅,夏原吉進少保。於是公、孤之官備。」
  24. 《明文衡》(卷78):「仁宗皇帝登極,以公勲戚有勞,加太保,復官其長子昭為勲衛。」
  25. 《明寧陽侯夫人嚴氏墓誌銘》:「洪熙元年,仁宗昭皇帝念其功勞,賜誥加賜太保。復念夫人內助之勤,誥封夫人為寧陽候夫人。長子昭,授以勛衛。」
  26. 明史》(卷145):「成祖之崩於榆木川也,六軍在外,京師守備虛弱。仁宗召懋與陽武侯薛祿帥精騎三千馳歸,衛京師。命掌前府,加太保,與世侯。宣德元年,從討樂安。還,仍鎮寧夏。三年奏徙靈州城。得黑白二兔以獻,宣宗喜,親畫馬賜之。懋在鎮久,威名震漠北。顧恃寵自恣,乾沒鉅萬。屢被劾,帝曲宥之,命所司征其贓。懋自陳用已盡,詔貸免。」
  27. 《明文衡》(卷78):「宣宗皇帝臨御,待公尤厚,樂安州之平,公領京營兵衛上有功,還有金帛人口之賜。二年復鎮寧夏。三年春奏徙靈州城以便防守。四年春得玄白二兔以進,上賜璽書獎諭兼有玉帶、龍衣、馬圖之賚。六年還京。十年命佩平羌將軍印移鎮甘肅。」
  28. 《明寧陽侯夫人嚴氏墓誌銘》:「宣德元年,宣宗章皇帝命侯統率三千下官軍,隨駕平樂安州。回,欽賞金帛、人口。二年,掛征西將軍印,鎮守寧夏。六年,取回。十年,掛平羌將軍印。正統元年,取回。」
  29.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上即位。命佩平羌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守甘肅。」
  30. 《明文衡》(卷78):「今上皇帝嗣位,念公勲戚之舊,召還,奉朝請。」
  31.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明年以罪革爵,閒居。五年,復侯爵。」
  32. 明史》(卷145):「英宗即位,命偕張輔參議朝政,出為平羌將軍,鎮甘肅。其冬,寇掠鎮番,懋遣兵援之,解去,以斬獲聞。參贊侍郎柴車劾懋失律致寇,又取所遺老弱,冒為都指揮馬亮等功受升賞,論斬。詔免死,奪祿。久之還祿,奉朝請。」
  33. 明史》(卷145):「十三年,福建賊鄧茂七反。都御史張楷討之無功,乃詔懋佩征南將軍印,充總兵官,帥京營、江浙兵往討。至浙江,有欲分兵扼海口者,懋曰:「是使賊致死於我也。」明年抵建寧,茂七已死,余賊聚尤溪、沙縣。諸將欲屠之,懋曰:「是堅賊心也。」乃下令招撫,賊黨多降。分道逐捕,悉平之。已而沙縣賊復熾,久不定。」
  34. 《明文衡》(卷78):「十三年冬福建民鄧茂七作亂,偽稱閩王,勢甚猖獗,上曰:『此賊非老將不能平。』特命公率師往討之。至浙江有欲分兵先守海口者,公曰:『如此是絕其生路,則為死冦矣!』不從。明年春師次建寧,有欲屠沙尤二縣者,公曰:『如此則益堅賊心矣!』乃下令諭之:『俾各復業能斬賊首者,官賞與王師同。』於是降者日眾。公曰:『賊勢已孤,無能為也。』乃五路進兵,一鼓而收之,凱還。賞勞加等命領中軍都督府事尋兼領宗人府事。」
  35.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十三年,命充總兵官,征福建反賊鄧茂七,捷還。加太保,掌中軍都督府事。」
  36. 明史》(卷145):「會英宗北狩,景帝立,遂詔班師。言官劾之,以賊平不問。仍加太保,掌中府,兼領宗人府事。」
  37. 《明文衡》(卷78):「景泰中加太子太師。」
  38.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三百五十四):「景泰中,兼太子太師。天順初,革之。至是卒,年八十四。訃聞,輟視朝一日。遣禮官諭祭,命有司營葬。追封浚國公,諡武靖。」
  39. 明史》(卷145):「英宗復位,益祿二百石。天順七年卒,年八十四。贈浚國公,謚武靖。」
  40. 《明文衡》(卷78):「天順改元,皇帝復位,恩遇益隆,固辭宮師,許之。六年春忽得疾,逾秋不能起,上言:『臣老,死不足憾,惟陛下以生民為念,任賢用能,以圖太平之治,則國家幸甚。』上覽之,惻然曰:『看卿所奏足見忠誠,宜尚加調治,以副朕懐。』久之,醫藥弗效,遂薨,時天順癸未七月十六日也,距生洪武己未二月九日,享年八十有五。訃聞,上震悼,輟視朝一日,追封浚國公,諡曰武靖,遣官諭祭,加賻及營葬事,東宮及諸王亦各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