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面包果(学名:Artocarpus altilis,英语:breadfruit)又称面包树,属桑科,是典型的热带多年生常绿果树。
果实可食用,风味类似面包,因此而得名。
面包果原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
现斯里兰卡、美国的夏威夷、墨西哥、巴西、扎伊尔等国有栽培,我国海南的万宁、保亭、儋州,台湾的宜兰、屏东、花莲有零星种植。
分布范围
面包果是典型的热带多年生常绿果树。原产太平洋群岛及印度、菲律宾,为马来群岛一带热带著名林木之一。
斯里兰卡、美国的夏威夷、墨西哥、巴西、扎伊尔等国有栽培。
所属科目
面包果属桑科,果实按种子有无分为有核和无核2个类型 。
有核品种通称面包坚果树或称硬面树,果实含有大而多的圆形白色种子,种子与果肉煮熟后可吃。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面包果 | 拉丁学名 | Artocarpus altilis | 别称 | 面包树,马槟榔,面磅树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 目 | 荨麻目 Urticales |
亚目 | 荨麻目 Urticales | 科 | 桑科 Moraceae | 亚科 | 波罗蜜亚科 | 族 | 波罗蜜族 Trib. Artocarpeae |
属 | 波罗蜜属 Artocarpus | 亚属 | 波罗蜜亚属 Subgen. Artocarpus | 种 | 波罗蜜 | 分布区域 |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0-15米,树皮灰褐色,粗厚。
叶大,互生,厚革质,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10-50厘米,成熟之叶羽状分裂,两侧多为3-8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先端渐尖,两面无毛,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浅绿色,全缘,侧脉约10对 。
叶柄长8-12厘米、托叶大,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10-25厘米,黄绿色,被灰色或褐色平贴柔毛。
花序单生叶腋,雄花序长圆筒形至长椭圆形或棒状,长7-30(-40)厘米,黄色。
雄花花被管状,被毛,上部2裂,裂片披针形,雄蕊1枚,花药椭圆形,雌花花被管状,子房卵圆形,花柱长,柱头2裂,聚花果倒卵圆形或近球形 。
长宽比值为1-4,长15-30厘米,直径8-15厘米,绿色至黄色,表面具圆形瘤状凸起,成熟褐色至黑色 。
柔软,内面为乳白色肉质花被组成;核果椭圆形至圆锥形,直径约25毫米。 果实少核或无核。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插根繁殖。无核品种,无核,树形较矮,通称面包果。用插根繁殖。
主要价值
面包树是许多热带地区的主食,玻里尼西亚人在航海探险时通常携带此树的根插,以便在其他海岛种植。
果实淀粉含量非常丰富,食用前通常以烘烤或蒸,炸等方法料理,烹煮后味道与面包和马铃薯相似。
一棵面包树一年可结200颗果,是食用植物中产量最高的其中一种。木材材质轻软而粗,亦可供建筑,海岛居民以此为独木舟。
面包果用途广,果实可食用,树姿美,可作观赏树,可种植。[1]
面包果营养价值丰富,其果肉及种子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铁、磷等矿物质,维生素及丰富的膳食纤维。
每100 g面包果含蛋白质1·34 g,脂肪0·31 g,碳水化合物27·82 g,纤维素1·5 g,灰分1·23 g以及钙、磷、铁、钾,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等营养成分。
100 g面包果粉的热量为331卡路里,含蛋白质4·05%,碳水化合物76·70%;100 g木薯粉的热量为347卡路里,含蛋白质1·16%和碳水化合物83·83%。
可见,与同为淀粉类食物的木薯相比,面包果的蛋白质含量更高。
视频---面包果你见过吗?猜猜怎么吃?
參考來源
- ↑ 面包果怎么吃?面包果的功效, 京东,2018-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