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風沙 |
風沙
風沙指颶風揚起的沙土或夾雜着沙土的風。也指強風把地面大量沙塵物質吹起並捲入空中,使空氣特別混濁的自然現象。
風沙作用是指風沙對地表的作用。風將沙粒吹離地表,使砂粒以懸移、躍移和蠕移等方式被氣流搬運,再堆積到地面上的過程。
風及風攜帶的沙(風沙流)對地表鬆散碎屑物的侵蝕、搬運和堆積的過程,統稱為風沙作用,包括風沙的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
基本資料
詞目:風沙
拼音:fēng shā
英文:sand blown by the wind
引證解釋
指風和被風捲起的沙土。
唐·李頎《塞下曲》:「黃雲雁門郡 ,日暮風沙里。」
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實錄》:「步行約半小時,計去車已遙,登路傍平地四顧,則茫茫風沙,一無所見。」
風沙環境
中文名稱:風沙環境
英文名稱:desert environment
定 義:風沙運動和沙漠堆積物產生的環境背景。具有沙粒起動、運移的動力條件,氣候乾旱土壤水分條件差,地面缺乏覆被並具有鬆散沉積物或產生岩屑的岩層。
風沙流
風成沙在風力作用下的移動現象。風攜帶各種不同粒徑的沙粒,使其發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離的位移稱風的搬運作用。
當近地面的風速大於每秒4米時,0.1~0.25mm粒徑的沙粒就能被搬運形成風沙流。通常,被風吹揚的沙粒的顆粒大小和風速成正比。風沙流中的含沙量與高度有關。據觀察,風沙流中的絕大部分沙粒都在近地表10cm以下,並隨着風速的增大而增多。
風沙粒的運動方式有3種:
①<0.2mm的沙粒在風速每秒5m時,呈懸浮狀態移動稱懸移。
②氣流中飛躍的顆粒,降落時碰撞地面而產生的回彈稱躍移。
③躍移顆粒對地面較大顆粒衝擊後,緩緩向前移動稱蠕移。
風沙治理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12月6日,有消息稱由多部門參與制定的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已上報,其中提到有望在全國範圍內建設100個生態文明示範區。12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甘肅省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全國五大湖區湖泊水環境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態工程。
預防措施
①加強環境的保護,把環境的保護提到法制的高度來;
②恢復植被,加強防止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實行依法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儘可能減少沙塵源地;
③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並建設一批示範工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進一步完善區域綜合防禦體系;
④人們對自然資源進行長期掠奪式開發,因而造成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而環境的惡化又為沙塵暴提供了豐富的沙塵物質來源;
⑤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的壓力,保護好環境;
⑥加強沙塵暴的發生、危害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的科普宣傳,使人們認識到所生活的環境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不僅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還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人們要自覺地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四道防線
①在北京北部的京津周邊地區建立以植樹造林為主的生態屏障;
②在內蒙古渾善達克中西部地區建起以退耕還林為中心的生態恢復保護帶;
③在河套和黃沙地區建起以黃灌帶和毛烏素沙地為中心的鄂爾多斯生態屏障;
④儘快與蒙古國建立長期合作防治沙塵暴的計劃框架,設置到蒙古國的保護屏障。[1]
參考文獻
- ↑ 「綠化將軍」戰風沙——記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張連印,騰訊, 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