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仙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飛仙閣》 | |
---|---|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 |
《飛仙閣》系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之一,為寫景之作,描畫巴蜀山水之奇絕,飛仙閣之險峻。全詩由景轉意,在嘆息中結語更顯山水之奇,之險,之仙境難登。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飛仙閣[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古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飛仙閣》
土門山行窄,微徑緣秋毫。
棧雲闌干峻,梯石結構牢。
萬壑欹疏林,積陰帶奔濤。
寒日外澹泊,長風中怒號。
歇鞍在地底,始覺所歷高。
往來雜坐臥,人馬同疲勞。
浮生有定分,饑飽豈可逃。
嘆息謂妻子,我何隨汝曹。
點評鑑賞
《唐詩歸》:鍾雲:極細畫手(首二句下)。譚雲:"淡泊"安在"日"上,妙!妙!鍾雲:"外"字尤妙("寒日"句下)。鍾雲:說得白晝欲晦("長風"句下)。鍾雲:游山記妙語("歇鞍"二句)!譚雲:五字真境真事。鍾雲:要知此五字言其險,非言其遠也("往來"句下)。1鍾雲:"饑飽"二字並說妙("饑飽"句下)。鍾雲:埋怨得妙,詰問得妙,亦嘲亦憤(末二句下)。
《杜臆》:"萬壑欹疏林,積陰帶奔濤",攪作一塊,妙極。日寒故"澹泊",而疏林間之,故云"外、奔濤在"積陰"之內,而長風鼓之,故云"中"。
《義門讀書記》:雖知其牢,然勢則危矣,曲折入神("梯石"句下)。
《杜詩詳註》:蜀道山水奇絕,若作尋常登臨攬勝語,亦猶人耳。少陵搜奇挾奧,峭刻生新,各首自辟境界,後來天台方正學入蜀,對景擱筆,自嘆無子美之才,何況他人乎?
《讀杜心解》:"奔濤",即疏林之欹勢。身度林壑之上,俯瞰陰林擺動,如濤奔也。"外澹泊",內陰而光在遠也。"中怒號",度狹而聲愈猛也。"外"、"中"二字、妙於體物。讀者如行峻岭空弄間。"疲勞"反從"歇鞍"後托出,絕無呆相。
《杜詩鏡銓》:棧之旁("萬壑"句下)。棧之下("積陰"句下)。 王阮亭雲:倒醒"飛仙",妙甚。嘆息處正為地險添毫。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3]等名作。
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4]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