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香港新市镇

香港新市镇

图片来自pland

自1959年开始,香港政府新界区大规模发展新市镇(香港政府早期文献称为卫星城市),以应付香港人口增长,并藉以分散挤迫香港市区内的人口,从而改善香港居住环境。现时的新市镇即:荃湾沙田(包括马鞍山)、屯门大埔元朗粉岭和上水将军澳天水围东涌。这些新市镇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全面发展后,可容纳人口约400万。然而,政府目前不会进一步发展大型新市镇,而是集中着重发展如启德一类的中型新发展区和新界的新发展区。

目录

概念

二十年代初,英国的城市面对工业发展带来的问题,英国建筑师荷畏特1898年构想出建立新一代市镇提供镇外有绿化地带围绕,称为“花园城市”。而当时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受其影响,在1920年引入这发展方式。受著英国规划概念的影响,仿效“花园城市”模式的住宅区亦于二十年代在九龙塘出现。后来,英国新市镇在设计和规划上经过多番的改进,为香港日后发展新市镇提供不少启示。

背景

1940年代末期,大批居民从中国内地涌入香港,市区居住环境挤逼。当时,香港政府委任的英国建筑规划师柏德·亚拔高比爵士指出,香港最终必须发展新市镇,以容纳激增人口。1953年,石硖尾木屋区发生大火,政府兴建公共房屋以安置灾民。此计划成功奠定政府发展大型建屋计划的决心。香港新市镇计划在1960年代开始策划,1970年代初正式展开建设工程。

香港的新市镇由拓展署(现已合并至土木工程拓展署)负责规划及开发,1973年时任香港总督麦理浩设立新界拓展署专责新市镇发展,大举发展新界。新市镇发展计划展开时的目标,是在首先发展的三个新市镇内,为180万人提供居所。当时香港的人口约为420万。

香港一向致力于保持其领导商业中心的地位并发展为一个国际都市,而要达到此目标,土地及房屋发展与本地对空间和经济增长的不断需求必需互相配合。新市镇,便作为了城市与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在政府的规划下慢慢建立开来,以容纳、分散市区过份拥挤的人口让其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并为重化工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用地。“自给自足”与“均衡发展”是政府规划及发展香港新市镇的目标。前者是指一个新市镇在房屋就业教育康乐及其他社区设施方面均能满足其居民的基本需要,从而减低其对旧社区中心的依赖及就业的压力;后者则是指所建立的社区应该是由一个具备各种社会经济背景和技能的人士构成的和谐社会。不过,由于全球经济环境改变,使到原先构想的自给自足社区模式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不少新市镇的居民在就业及其他生活需要上仍依赖著市区,也引起了交通及其他的社会问题。

历史

卫星城市

根据新界区发展计划,结论是香港的卫星城市先发展荃湾和葵涌。但由于观塘邻近牛头角的寮屋区,可以吸引寮屋居民入住,同时拆卸寮屋和解决当时香港卫生问题。加上地理位置方便移山填海发展工业用地,因此观塘成为第一个新市镇。[1]

由于当时香港岛九龙的土地经已饱和,故刻意选择这个接近市区而又未被完全规划的地点作出一连串城市发展规划,以便纾缓香港岛及九龙的人口。可是当时香港政府对观塘的卫星城市规划带有浓厚英国低密度城镇色彩,根本未能配合香港高度用地需求。基于这个卫星城市落成初期各有弊端,如工业混杂,互相干扰、住宅与工业区邻近,理论上初期的卫星城市规划是完全失败的。

由于观塘是位于九龙,并非位于新界,加上发展观塘卫星城市时,根本未出现新市镇一词,因此政府把观塘视作市区内的一个新发展区域,认为观塘根本不属于新市镇之例。事实上,观塘属于香港新市镇发展的开端,更是香港首个卫星城市。不过社会上仍有不少人误以为荃湾才是首个卫星城市,忘记观塘也是卫星城市。香港地铁最初的两条路线:观塘线荃湾线,就是将此两个新发展区与香港传统的心脏地带中环连接。

至于华富邨,同样是以类似卫星城市概念发展成为一个公共屋邨的形式发展,落成初期交通不足,而且远离市区,需要大量宣传吸引市民迁入。不过华富邨只是一个以城镇概念的公共屋邨,并不算是卫星城市。

新市镇

香港政府决定吸取观塘的卫星城市规划失误,并配合香港的情况,决定1970年代初期重新在新界荃湾沙田屯门发展卫星城市,以配合香港急速经济发展所出现用地需求,纾缓市区人口压力。最后这些卫星城市发展成功,渐渐改称为新市镇

但荃湾、沙田与观塘一样,同样因为规划不善,如工业用地邻近住宅,低估车辆和货柜码头的货柜车交通流量形成交通拥挤。结果令政府要在7、80年代透过兴建多条公路,例如狮子山隧道呈祥道西九龙走廊机场隧道,才令困扰多年的拥挤问题得以缓和。[2]

现有九个新市镇依发展时间约可划分为四代:首三个新市镇荃湾沙田屯门的发展工程于1970年代初期动工;第二代的大埔粉岭/上水元朗继而于1970年代后期动工建设;第三代的将军澳天水围和沙田之扩展部份马鞍山的发展工程则于1980年代展开;而最后一个新市镇东涌则在1990年代初开始发展。这些新市镇的整体计划人口约为400万。现时约有300万人在这些已发展地区及附近的乡镇内居住。

现时,政府把新界东北的粉岭北古洞北和新界西北的洪水桥划为发展区,并展开了一连串的公众谘询,日后如有需要,会展开这些地区的开发工作。

列表

现时所有新市镇皆位于新界;而新界所有九个区皆有新市镇。

名称 开始发展年份 人口
(2016年中期)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现在所属区份
荃湾新市镇
(包括荃湾葵涌青衣岛
1959年(卫星城市
1961年(新市镇)
823,386 32.85 34,308 荃湾区葵青区
沙田新市镇
(包括沙田马鞍山
1973年 665,606 35.87 18,556 沙田区
屯门新市镇屯门 1973年 487,407 19.00 25,653 屯门区
大埔新市镇大埔 1976年 270,728 12.70 21,317 大埔区
元朗新市镇元朗 1977年 160,010 5.61 28,522 元朗区
粉岭/上水新市镇粉岭上水 1978年 259,942 7.80 33,326 北区
将军澳新市镇 1982年 398,479 10.05 39,650 西贡区
天水围新市镇天水围 1987年 286,232 4.30 66,566 元朗区
东涌新市镇 1991年 86,392 25.00 10,409 离岛区

市中心

由沙田和屯门开始,差不多每个新市镇都有刻意划定的“市中心”区域(也有次一级区域的,如青衣马鞍山),集中所有最重要的市政设施,例如大会堂公共图书馆、法院、市镇主公园、交通枢纽、大型商场等。现时设有明确市中心的新市镇有屯门沙田将军澳元朗等。

计划中新发展区

新发展项目 地区 预计落成年份 占地 工程价格估算 可容纳人口 进度 资料来源
已落成
西九文化区 油尖旺区 2016-2020 40.91公顷 216亿 文化用途 第一批设施已于2018年底落成 [3]
观塘市中心重建项目 观塘区 2014-2021 5公顷 数百亿 未有资料 第一期已经落成 [4]
启德发展计划 九龙城区 2013-2023 320公顷 未有资料 86,500 第一期部份项目已落成 [5]
起动九龙东 观塘区 不详 9.1公顷(行动区) 未有资料 商业用途 部份短期落实项目已完成 [6]
前茶果岭高岭土矿场 观塘区 2021 3.29公顷 未有资料 6,000 已售出地皮 [7]
主体工程
落马洲河套地区 (未指定) 2020 182公顷 750亿 商业用途 现正进行第一期主体工程
东涌新市镇扩展计划
(包括东涌东东涌西
离岛区 2024-2030[8] 280公顷 250亿 140,000 现正进行填海及前期工程 [9]
安达臣道石矿场用地发展 观塘区 2023-2024 198公顷 未有资料 25,000 道路改善工程及行人连系设施工程 [10][11]
平整和基础设施工程
新界东北发展计划
(包括古洞北粉岭北
元朗区北区 2026-2032 [12] 330公顷 未有资料 172,300 已通过城规会阶段(2015年6月19日),工程已于2019年第三季展开。 [13][14][15]
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 元朗区 2024-2038 [16] 450 公顷 500亿 218,000 现正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工程) [17]
锦田南新发展区(包括八乡车厂上盖项目) 元朗区 2026-2029[18] 300 公顷 未有资料 92,800 现正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工程
规划及工程研究
元朗南新发展区 元朗区 2028-2038[19] 224公顷 未有资料 88,000 规划及工程研究 - 勘查研究
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 (新田科技城) 元朗区 2032 320公顷 未有资料 约84,000 勘查研究及详细工程设计 [20]
明日大屿
(包括东大屿都会
离岛区 2017-2030+ 57.9 公顷(小蚝湾)
1,000公顷(东大屿都会)
6240亿 40,00(小蚝湾)
700,000(东大屿都会)
已完成公众参与报告
(当中小蚝湾填海完成技术研究)
新界北新市镇
(包括皇后山恐龙坑香园围坪𪨶/打鼓岭新市镇
北区 2020(皇后山) 1,140 公顷 未有资料 200,000 皇后山第一期工程已完成,第二期正规划;其馀部份正进行规划及工程研究 [21]
罗湖文锦渡综合发展枢纽 北区 规划中 未有资料 未有资料 7.5万至8.5万伙 规划及工程研究 [22]
龙鼓滩填海计划
屯门沿海地带发展区
屯门区 2030 各220 公顷 未有资料 未有资料 规划及工程研究 [23]
规划中
跃动港岛南
(包括黄竹坑、香港仔及鸭脷洲)
南区 规划中 未有资料 未有资料 综合发展 规划中
马料水填海计划 沙田区 2031 88 公顷 未有资料 创科产业设施 规划中 [24]
流浮山白泥 元朗区 规划中 规划中 未有资料 创科产业设施 规划中,纳入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2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