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康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马尔康市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的县级市,亦是该州首府。1956年4月21日,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了马尔康县。201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18年7月31日,四川省政府批准马尔康市退出贫困县序列。
全市地处川西北高原南端,属高原峡谷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属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与高山峡谷立体气候,具有“冬干夏湿、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中药材资源丰富独特,是四川省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
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为“兴旺发达之地”。是以原嘉绒18土司中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个土司属地为雏形建立起来的,亦称“四土地区”。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896万元,比上年增长7.5%。[1]
历史沿革
古为冉陇之地。秦属湔氐道辖地。两汉隶汶山郡。唐、宋曾属羇糜32州。元隶吐蕃宣慰司。明永乐年间属杂谷安抚司。清乾隆时属理番直隶厅,嘉庆时属杂谷直隶厅。民国属理番县(理县)。
1950年12月,茂县专署派工作团深入四土地区(马尔康县境域内原系梭磨土司的部分属地和卓克基、松岗、党坝土司所辖地,故有“四土地区”之称),成立了四土和绰斯甲地区临时工作委员会。1951年8月,四土地区宣告和平解放,9月成立了四土阿坝绰斯甲临时军政委员会。
1953年4月,经政务院批准设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马尔康办事处。
1956年4月21日,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了马尔康县。
201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马尔康县,设立县级马尔康市,以原马尔康县的行政区域为马尔康市的行政区域。马尔康市人民政府驻马尔康镇达萨街299号。马尔康市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1]
行政区划
截止2017年,马尔康市辖3镇11乡,105个行政村,238个村民小组(马尔康镇、卓克基镇、松岗镇、梭磨乡、白湾乡、党坝乡、木尔宗乡、脚木足乡、沙尔宗乡、龙尔甲乡、大藏乡、康山乡、草登乡、日部乡)。[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马尔康市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四川盆地西北部,北靠阿坝、红原大草原,南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小金四姑娘山紧邻,距离省会成都365公里。全市幅员面积663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全市地处川西北高原南端,属高原峡谷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面海拔在2180米至5301米之间。
气候环境
马尔康市属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与高山峡谷立体气候,具有“冬干夏湿、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均气温8—9℃,年降水量753毫米,年均日照2000小时以上,绝对无霜期120天。空气质量达到全国Ⅰ级标准。[3]
自然资源
水能资源
马尔康市境内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河流湍急,湖泊罗列。市域树枝状水网密布(共有3河69条溪),溪河高度发育,河谷幽深,水流湍急,落差大,流域广,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达720万千瓦。
矿产资源
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主要矿有锂、硅、钽、铌、金、铝、锌、铅、钛等17个品种。其中锂矿储量达231万吨;硅矿250余万吨,品位高达99.2%。同时还有大理石、花岗石、石英石等非金属矿。
农牧资源
马尔康市属半农半牧的高原山地线,水草丰茂的高山草场占全市总面积的15.8%,是适宜畜牧业生产的天然牧场。耕地面积4.8万亩,草场面积427万亩,全市草场理论载畜量达22万头(只),存栏已达15.5万头(只);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洋芋等;主要经济林木有苹果、花椒、核桃、梨等;主要牲畜有牦牛、山羊、绵羊、生猪;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獐试验场,生态养獐规模达700多只。
林业资源
马尔康市域内高山峡谷森林茂密,林地面积16.8万余公顷,活立林蓄积量64.3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落叶松以及桦、高山栎等。高山密林栖息着国家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白唇鹿、梅花鹿、扭角羚等,还有国家级珍稀禽类。据1985年中药材资源普查表明,马尔康市有野生中药材1303种,分属200科、596属,有全国重点普查中药材130种(占43%),资源蕴藏量2300万公斤,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常年出产的名贵中药材有麝香、鹿茸、熊胆、牛黄、虫草、川贝母;大宗中药材有羌活、独活、大黄、秦艽、木香、党参、当归、黄芪、赤芍、五加皮、甘松、铁棒槌等30余种。阿坝中蜂系原生蜂种,采天然中药材花蜜及百花酿制富于药效和醇香之蜂蜜,具有汤清色纯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
旅游资源
马尔康市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卓克基土司官寨、直波碉群。又因地处藏民族嘉绒地区的腹心,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嘉绒藏族风土人情。独特的垒石为屋建筑传统和“邛笼”式建筑风格,悠久的嘉绒藏戏艺术,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异彩纷呈的嘉绒服饰,气势宏伟的锅庄舞,制作精良、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神秘的大藏寺,精美的唐卡画和绝伦的酥油花等等,让人留连忘返,倍感神秘,是阿坝州以嘉绒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旅游胜地。绮丽的高山峡谷风光,既具有雪山的巍峨峻美,又有河谷春的花艳、夏的浓郁、秋的多彩、冬的粗犷。杜鹃、红叶、悬冰、流珠、把马尔康的春、夏、秋、冬描绘得斑斓艳丽,圣洞、城堡、古岩画、土司官寨把马尔康神奇的故事演绎得悠远神秘,奇石、奇树、岩泉、飞瀑更为马尔康平添无限魅力。[4]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896万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903万元,增长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2873万元,增长15.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6%,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19120万元,增长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3%,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9.2:14.0:76.8变动为8.7:14.9:76.4。第一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4百分点。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1737万元,比上年增长7.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6%,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76433万元,比上年增长7.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6%,民营经济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55万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21283万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40295万元,增长6.0%。
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2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税收性收入18006万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支出134378万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教育支出15056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1586万元,科学技术支出523万元,节能环保支出4695万元。
第一产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0764万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10460万元,增长11.2%;林业产值2125万元,增长4.1%;牧业产值25107万元,增长1.2%;渔业产值33万元,增长16.8%;农林牧服务业产值3039万元,增长4.0%。年末,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740公顷,比上年增长1.4%。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全年农村用电量1846万千瓦时。
全年出栏各类牲畜77538头(只),其中:生猪出栏35520头,牛出栏39147头,羊出栏2871只。全年家禽出栏29391只。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53597头(只、匹),其中:猪存栏28649头,牛存栏112023头,羊存栏6593只。全年肉类总产量7612吨,其中:猪肉产量2533吨,牛肉产量4987吨,羊肉产量44吨,禽肉产量48吨;全年奶类产量10202吨。
第二产业
全年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30417万元,比上年下降2.2%(现价比);实现增加值9270万元,比上年增长0.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887万元,比上年下降13.4%;实现增加值2811万元,比上年下降27.9%;工业品产销率98.9%,比上年回落8.2个百分点;年末资产总额74142万元,比上年下降5.2%;企业亏损额达2093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电量8473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4.5%;工业硅2216吨,比上年下降2.2%;冻肉533吨,比上年增长9.2%;熟肉制品产量146吨,下降27.8%。
年末全市具备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11户。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4948万元,比上年增长40.4%,实现竣工产值14948万元,比上年增长40.4%,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302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0.6%。
第三产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529万元,比上年增长6.8%。按经营销售所在地分:城镇实现零售额85108万元,增长7.2%,乡村实现零售额15421万元,增长4.8%。按国民经济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619万元,增长9.2%;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8430万元,增长6.8%;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1678万元,增长1.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7802万元,增长8.9%。
全年共接待游客97.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292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和3.3%。[5]
历史文化
土司文化
马尔康是原嘉绒藏族“十八土司”中梭磨、松岗、卓克基、党坝四个土司属地,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马尔康地区有“四土”之称。四土人自称为“垄巴”或“巴布”,即“山谷里人”之意,而历来他们又有“嘉绒哇”即“嘉绒藏族”的称呼,意为“接近汉族的溪谷居民”。据民族学家和民族史家的研究,嘉绒藏族是由世居的土著人与唐蕃时期从西藏各地调来驻守的士兵及其家属中部分人员长期融合逐步形成的。其方言以梭磨话为代表,称嘉绒语,或叫四土话。
“四土”地区不少地方为藏、羌、汉杂居区。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汇,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嘉绒藏族文化。此地风土人情丰淳,宗教信仰深厚;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族舞蹈极具特色。例如,以西索民居为代表的嘉绒民居建筑以及克莎民居为典型的邛笼建筑,喝马茶、吃烧馍馍的饮食习惯,诙谐浪漫的“爬墙墙”恋爱风俗,倾寨而出、盛大隆重的“观花节”,以及奔放热烈的“锅庄”舞蹈,醇香味美的咂酒等等,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虽然嘉绒藏族文化区涵盖阿坝、甘孜两州数县(市),但“四土”以外的其它地区自清代以来因汉族大量迁入、改土设屯而产生文化融和,而“四土”地区作为最大的嘉绒藏族聚居区则较少受到影响,所以今天马尔康所拥有的嘉绒藏族文化积淀最为厚重且最为浓郁。每年在马尔康举行的若木纽(观花)节、州县(市)运动会和建州节庆典,都是嘉绒藏族文化风情集中展示的大好良机。这些都是马尔康得天独厚的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四土”是我国土司制度存留最晚的一个地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征剿大小金川叛乱,梭磨土司随征有功,荣封宣慰司,并获御赐“下马碑”,凡过碑下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极尽尊荣。战后,朝庭还征召了“四土”的工匠进京,在北京的西郊为八旗军仿建金川的石碉,以演练山地攻坚战术。朝庭对“四土”的土司也是关怀备至,清代中叶西南各省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运动并未涉及“四土”,“四土”的土司制度一直保持至1956年。至今,马尔康市境内许多地方仍可看到当年土司文化的风采和遗踪,如直刺云天的石碉、规模宏大的土司官寨等等。2000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四土”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便以“四土”为写作背景。对土司官寨进行修缮,重现当年土司生活的风貌,将成为民族文化含金量极高的嘉绒藏族历史博物馆。嘉绒藏族风情、土司文化是马尔康的重点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将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马尔康古为冉马龙之地。秦时属湔氐道。西汉时,隶属汶山郡。唐时属宁远都护府。元朝时隶属吐蕃宣慰司。明永乐年间属杂谷安抚司。清朝乾隆时属理番直隶厅。民国初年属四川道理番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理番县(后改理县)。因马尔康地处边远山区,虽名义上属历代统治者所辖,实际上却常是鞭长莫及,并不能行使管辖权。自元朝以来,直到1940年代末期,该地区就一直处于梭磨、卓克基、松岗、党坝土司的统治之下。
1935年6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长征进入“四土”地区。7月,中央红军从小金两河出发翻越梦笔山到达卓克基,驻卓克基土司官寨并在此停留一周。1935年10月,张国焘在县境内的白莎寺召开了著名的“卓木碉会议”。
1950年11月,人民政府工作组深入“四土”,进驻马尔康寺,四土地区遂告解放。1953年成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马尔康办事处”,并在梭磨、卓克基、松岗、党坝四个地方成立了相当于区的人民政府。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伟人的足迹,形成了一座座文化旅游资源的富矿,有待人们去开发利用。[6]
民族风情
马尔康市境内的嘉绒藏族,是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吐蕃与古代羌族诸部长期交错杂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结果,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嘉绒文化。
民居:嘉绒藏族的住房与草原牧区的帐房和松潘、南坪一带的木板房相比,另具特色。建筑多在背风向阳、土质坚实且方便生产和生活的地方,大多依地势择险而居。用泥土片石砌筑而成,方正高耸,片石堆砌讲究,层层叠压,房屋四角上翘,立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一般三至四层。顶层半封闭式向阳敞开,设有经堂与客房,造型美观,冬暖夏凉,门窗装饰艳丽美观。具有独特的垒石为屋建筑传统和“邛笼”式建筑风格,其典型代表西索民居、草登民居、克莎民居等。
西索民居位于卓克基乡,是嘉绒藏族最具特色的寨子。整个寨子鳞次节比,错落有致,从高处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进入寨子,铺着青石板的小路把各家各户紧密连为一体。高耸的石雕壁、飘动的经幡、屋顶窗台堆放的白石,嘉绒藏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使人感觉仿佛进入了古朴神秘之国。西索民居应作为“民族文化保护村”得到保护。
草登乡是有名的“歌舞之乡”,被评为“四川省文化先进乡”。村寨依山傍水而建,寺庙为邻。民居形成外朴内美的风格,房屋外部保留“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屋内布置得整洁规矩。房屋使用木质的锁和钥匙,非常古朴。
克莎民居位于茶堡区从恩村,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邛笼”式民居建筑,高达7层、20多米,现仍在居住使用,为阿坝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似的碉楼式民居建筑,遍布茶堡河沿岸山谷,有“千碉之乡”的称誉。
饮食:马尔康地区的饮食文化丰富多采、别具特色。当地人民多以酥油糌粑、马茶、酥油茶、烧“馍馍”、猪牛羊为主食。糌粑添加酥油白糖,香甜可口;烤羊香脆,酸奶味美,酥油茶营养,手抓牛羊肉鲜嫩可口;马茶提神助消化,烧“馍馍”三吹三拍更具味道,青稞咂酒醇香甘美,香猪腿色鲜味美;和尚包子、酸菜面块别具藏族风味。以马茶为主料配制的酥油茶、奶茶、核桃茶、油坛茶,是嘉绒藏族待客的上品饮料。
服饰:嘉绒藏族的服装受羌族服饰影响而别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身上。用料、工艺、样式十分讲究,首饰配备独特,礼服、便装各具系列。礼服最具特色,由狐皮帽子、水獭皮镶边长袍、绸缎腰带、真皮靴子组成,配以金银珠宝、珊瑚首饰及藏刀,雍容华贵,气派十足。在节日或重大活动中,男女老少皆穿戴一新,犹如盛大的服饰展示表演。
歌舞:嘉绒藏族山歌豪放,情歌悠长。粗犷豪放的锅庄舞极具特色,锅庄舞又叫“圈圈舞”,以歌铃和节日不同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参加者可以数百人,也可十几人,手拉手边歌边舞。舞曲从歌颂神灵到自然情趣,分类复杂,丰富多彩。
礼仪:嘉绒藏族非常重视礼仪,他们对内崇尚礼尚往来、敬老爱幼、互敬互爱,对外来客人热情大方、以礼相待。
婚俗:马尔康“四土”藏族婚姻习俗独特,其中有一特殊约会习俗,就是夜间男青年爬入寨房中与意中人约会。由于夜间家家户户都关门熄灯,只能爬墙而入,因此戏称之“爬墙墙”,这是藏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
节日:嘉绒藏族的节日缤纷多彩,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风情,尤以藏历年、木朗节、观花节为代表。
藏历年是嘉绒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藏历年由藏历推算出来,与汉族农历新年大致相同。在这一节日中,充满许多藏族风俗,如“抢新水”、煨桑、祭祀山神、泉神或江神等。人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以示庆祝,如赛马、射箭、摔跤、耍狮舞龙、跳花灯、跳锅庄、观看藏戏等。各村寨的耍狮舞龙队从初二到新年的第十二三天走访各村寨,轮流表演。年轻人多在藏历新年期间办婚事,认为这是处处生喜的好时光。
木朗节,是马尔康地区最为隆重的大型宗教活动。在阿坝地区,一年中每个寺院有两次这样的盛会。一次是农历六月十五日,另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节日期间,寺庙要举行跳神、晒佛等宗教活动。
观花节,是嘉绒藏区特有的节日,藏语叫“若木纽”,是观花的意思,举办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此时到处青山绿水,人们喜气洋洋,以村寨为单位,成群结队到草坝上、森林里搭帐游玩。每次活动时间三至十多天不等。每次观花节,举行煨桑、赛马、打靶等活动,大家在一起吃糌粑、品咂酒、叙友情、谈丰收。到夜晚,人们燃上篝火,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摇奏下,围着篝火,踏着欢快的舞步,唱着优美的民歌,直到东方升起红霞。观花节还是青年男女相识相恋的佳期。
民间工艺品:嘉绒藏族生活中有许多制作精良、独具特色的工艺品,如手工金银制品、刺绣及纺织品、雕刻、泥模佛像(俗称擦擦)等。藏族的民间绘画技术高超,有精美的唐卡画、绝伦的酥油花。[7]
文化遗迹
马尔康市原系梭磨土司的部分属地和卓克基、松岗、党坝土司所辖地区,也称“四土”。“四土”地区从元明时期以来实行土司制度,各地土司即为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是“家天下”的统治,总揽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大权。为巩固其统治,各土司利用宗教为其统治服务,因此宗教和土司制度紧密结合。主要的历史文化遗迹:
卓克基官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清末最后一个土司的居所,在嘉绒藏族的历史发展上有重要的意义。1935年7月,毛泽东及中央机关在长征途中曾于此办公住宿。藏族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写的小说《尘埃落定》,反映的就是“四土”土司走向衰落的历史。卓克基官寨将藏汉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松岗直波古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含浓厚的历史文化,是现在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古碉,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两碉各具特色,有公碉、母碉之分。一碉秀美颀长(高37米),为母碉;一碉雄壮挺拔(高29米)为公碉。与之相邻的卧龙山岗上,有松岗土司官寨及古碉遗址。
婆陵甲萨古城遗址,位于马尔康城郊俄尔雅村五组住地右侧,现存夯筑土木古堡23座,长约一华里多,宽100米,占地6万平方米。古城堡沿梭磨河边的台地起,层层分布,首尾相顾,地势险要,扼守河谷,其分布及选址极具军事价值。古城堡建立时间不详。当地群众称作“保宁官府”(“婆陵甲萨”即其藏语音译)。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唐朝曾于梭磨川置保宁督护府,此23座古堡可能即为保宁督护府遗址。
马尔康地区还拥有当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以及红四方面军长征时留下的遗迹,有红军树、卓木碉会议遗址、红军标语石刻等。
宗教信仰
历史上,马尔康地区主要流行藏传佛教和苯波教。苯波教又叫本波儿教,简称本教,源于西藏象雄,是远古先民最早信奉的原始宗教。藏传佛教传入马尔康地区时间久远,影响较大。苯波教和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历尽了沧桑和盛衰的较量,经过长时间演变形成在信仰上存共性、在地域上具有地方色彩的宗教。马尔康地区宗教寺庙数量繁多,村村有庙,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马尔康寺庙、大藏寺、草登寺和查各寺等。
马尔康寺庙,位于马尔康县城。有18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是卓克基土司的行云庙。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现建的寺庙有13年的历史。马尔康寺庙现是一座红教寺庙,在其右侧有一座规模较小的黑教寺庙,形成“两庙共处一地”的局面。
大藏寺,位于大藏乡,距马尔康县城约100公里,海拔3530米。大藏寺号称西藏甘丹寺之后第二座禅寺院,为黄教寺庙,占地200多亩,规模宏大,建筑装饰工艺精美。其中护法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内有明代壁画,保存完好。
草登寺,位于草登乡代基村,距马尔康县城87公里,海拔2640米。现为国家三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教寺庙,带有典型的密宗色彩。寺庙有100多年历史,活佛转世有12代。占地300多亩,长住僧侣220人。寺庙内现有100多年历史的壁画、唐卡和法床,保存有《大藏经》等佛学著作。草登寺内设有藏医院,建于1998年,融藏医、中医、西医为一体,由寺庙的喇嘛和和尚为病人服务,非常具有特色。
查各寺,位于卓克基镇的纳足村,距马尔康县城约20公里,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元末明初修建。寺庙殿塔壮丽,高大庄严,内陈设阿旺扎巴的灵塔、宗喀巴大师等人的塑像。
麦若扎拉神洞,传说是唐时藏族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麦若扎拉修行的地方,清朝康熙年间,六世达赖亦在此修炼。寺庙建筑在山崖洞穴中,极富特色。
文化娱乐
嘉绒藏民的娱乐方式很多,包括民族体育、民间传统游戏等,具有形式多样,特色浓郁,群众喜爱的特点。
围脖拔河就是用布带套在脖子上拔河。比赛时,先在场地上划两条平行线作为河界,将布带两端对结套在双方颈部或肩部,在布带中间系一红布标志,悬于河界上方。比赛开始后,双方用颈部或肩膀力量猛拽,凡将红布标志拉过河界一方为胜。比赛有面对面或背对背的站式和跪式等多种形式。这种传统体育活动已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嘉绒式摔跤的传统比赛场地一般选在比较平坦、松软的草坪或田地。选手身穿传统嘉绒服饰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双方互敬哈达。在比赛中,先倒地、膝关节同时着地或膝关节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者为负。比赛中可使用勾、拌、挑等腿法进攻对方腿部,但不能用手去抱对方的大腿。若两人同时倒地则需重新比赛。
狮子抱蛋又称老鹰抱蛋,是当地人在劳作闲暇之余自娱自乐、妙趣横生的游戏。参加人员一般为4人以上。其中一人为抱蛋人或护蛋人,比赛时须四肢着地,身体仿若狮子伏地,腹下则放置3个鹅卵石作为“蛋”,其余的人则为抢蛋者。比赛中抱蛋者始终保持伏地的姿势,用手打或脚蹬进行防守。抢蛋人若被抱蛋者的手或脚接触到,即判该抢蛋人退出游戏。抢蛋者不能触及抱蛋人身体,否则将被罚出局。此项民间体育游戏,不仅是体力的抗衡,也是智力的角逐。比赛中,抢蛋的一方需通力协作配合,声东击西,避实就虚;而抱蛋人则要有敏捷的身手,正确的判断,随时都要高度警惕四周动向。如果3个蛋均被抢走,为抱蛋者输。反之,则胜。输的一方会被在场的观众或对方的队员惩罚,一般是在其肩上捶打几下,有时也用玉米、青稞等农作物为比赛奖品。
赛马是嘉绒藏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短距离比快,一种是穿越障碍远程赛马,也称之为“格萨尔式赛马”,另一种是“飞马夺红旗”。
参赛者多为青少年,一般按16岁以下、16岁至25岁、2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分级进行比赛。裁判由德高望重、具有丰富赛马经验者担任。参赛马匹必须是公马,骑手在比赛中不得更换马匹。比赛时,红旗一抬即为发令,骑手们跃马扬鞭,一涌而出。第一轮比赛的前七名,进入第二轮比赛。其前三名进入决赛,最后决出的第一名将得到一条洁白的哈达系于马头。
抱石头是一种具有嘉绒藏族特色的举重运动。抱石头的比赛方法是参赛者弯腰将巨石(一般约三百斤重)抱起,然后挺身向上托举,随之将巨石扛在肩上,再以手臂之力向前投掷,以参赛者投掷之远近来定名次。
狮舞是马尔康嘉绒藏族又一项民间娱乐活动。狮子是嘉绒藏族心目中的吉祥之物。每逢喜庆佳节,人们就用狮舞来祝愿欢乐永存、幸福长驻。
嘉绒藏族狮舞中的狮子,全身白色,发须呈绿色,表演时需两个大狮子、两个小狮子、一对供养(即戏狮人)。表演中随着音乐节奏,作出仰头俯首等动作,祝大家吉祥如意。
“筛糠”游戏源于嘉绒婚俗。当男方到女方迎亲之时,新娘的伙伴们用清水泼洒新郎和伴郎,并抓住迎亲的伴郎反复向上抛举,在男方一再告饶声中,姑娘们才肯罢休。这大概是古代抗拒抢婚的遗俗。如今,人们已将“筛糠”作为一种休闲娱乐、表示友好的活动随时进行,为生活凭添了几许乐趣。
嘉绒藏族的娱乐方式还有很多,诸如,“耍龙灯”、“压乌龟”、“犇牛”、“拔腰”、“嘉绒围棋”等,走进马尔康便可领略其详。
名优特产
松茸、贝母、冬虫夏草、阿坝蜂蜜、青稞酒、雪松牦牛肉、细甲鱼、冷水鱼、酸奶、嘉绒藏餐、红景天、野灵芝、和尚包子、手抓牛肉、酥油奶茶、杂酒。
风景名胜
土司官寨,亦称土司署或土司官邸,为土司管辖境内的政治中心,是土司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清代,官寨座东北向西南,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系典型的嘉绒藏族建筑物,其布局仿汉式四合院结构,北部正屋为假六层,东西厢房为五层,中为天井,共有大小房间63间。站在天井的坝子上,仰望每一面楼层,生出一种威严阴森的感觉!
官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被国际友人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官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1940年,土司索观赢组织人力进行重建。1935年7月,毛泽东同志及中央机关长征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1988年,卓克基官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卓克基土司官寨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索观瀛熟读四书五经,能讲流利汉语,精明好学。在索的官寨有一间叫“蜀锦楼”的房间,收藏有大量的藏文和汉文典籍。当年,毛泽东等入住官寨后,发现“蜀锦楼”里居然有如此丰富的藏书,大开眼界。一本线装《三国演义》还放置在大理石书桌上。嗜书如命的毛泽东甚感惊讶,对卓克基土司也有了新的认识。毛泽东不但在官寨内饶有兴趣的重读此书,离开官寨后还将此书带在身边借读。在官寨居住的7天时间里,毛泽东等人谈古论今,指点江山,并对官寨进行详细的考察研究。联系到《三国演义》对郿坞的描述时,毛泽东曾击股而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土司的这个城堡应该是我们在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了。”
建筑是时代的年鉴,当歌曲和音乐消失的时候,它还在默默地诉说。鹧鸪山下,梭磨河畔,卓克基土司官寨虎踞龙盘。70年前,毛泽东下榻该处,惊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20年前,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上书胡耀邦,盛赞那是“世上少有的建筑奇观”。不久前我们来到卓克基,恰逢官寨恢复性维修主体工程刚刚结束。从外观上看,这的确是一座非常雄伟,气势非凡,匠心独特的建筑。虽然室内正在紧张装修、布展,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但还是有不少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至。
梭磨河大峡谷
“梭磨”在藏语中意为“岗哨多”,又有“帝王之梳篦”之意。瑰丽修长的梭磨河大峡谷全长91千米,垂直高差890米。两岸石壁峻峭,植被丰茂。人们常说:“春来采花,夏铺绿,秋染红叶,冬冰雪。”
梭磨河大峡谷有三大著名景观:5月至6月杜鹃如霞、10月底至11月秋林如屏、12月至次年2月悬冰流珠,均为人间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