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牌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骨牌草,中药名。为水龙骨科瓦韦属植物瓦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的全草。
形态特征
植株高约8~20厘米。根状茎横走,密被披针形鳞片;鳞片褐棕色,
大部分不透明,仅叶边1~2行网眼透明,具锯齿。叶柄长1~3厘米,禾秆色;
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中部最宽0. 5~1. 3厘米,渐尖头,
基部渐变狭并下延,干后黄绿色至淡黄绿色,或淡绿色至褐色,纸质。
主脉上下均隆起,小脉不见。孢子囊群圆形或椭圆形,
彼此相距较近,成熟后扩展几密接,幼时被圆形褐棕色的隔丝覆盖。[1]
别名
剑丹《植物名实图考》,七星草、骨牌草《江苏药材志》,小叶骨牌草、七星剑《天目山药用植物志》,小舌头草、细骨牌草、大金刀《湖南药物志》,千只眼、泡泡草(四川),小肺筋(贵州)。
生长环境
附生山坡林下树干或岩石上, 海拔400~3800米。
分布于我国台湾、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北京、山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朝鲜、日本和菲律宾也有。
相关论述
1、《唐本草》:“疗淋。”
2、《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酒煎服。”
入药部位
植物瓦韦的全草。
性味
味淡,性寒。
归经
入肺、小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止血。
主治
小儿高热、惊风,咽喉肿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小便淋沥涩痛,尿血,咳嗽咳血。
相关配伍
- 治小儿高热,瓦韦、鸭跖草各30g。煎服。(《安徽中草药》)
- 治小儿惊风,鲜瓦韦全草15~21g,冰糖酌量,水炖服;或全草30g,一枝黄花、半边莲各15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 治咽喉肿痛,鲜瓦韦适量,捣烂取汁,加醋调匀,含咽。(《四川中药志》1982年)
- 治痈肿,鲜瓦韦,捣烂,敷患处,干则更换。(《安徽中草药》)
- 治目有星翳,鸡蛋1个,破一头,将(瓦韦)全草研粗末塞入,用纸封口,蒸熟,去草食蛋。(《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药理作用
- 抗菌作用。
- 降低血糖、胆固醇作用。
使用注意
凡中寒泄泻者忌用。
炮制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带根茎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
鉴别
药材性状:常多株卷成团。根茎横生,柱状,被多数须根与鳞片。
叶线状披针形,土黄色至绿色,卷曲皱缩,沿两边向背面反卷。
孢子囊群10~20余个,于叶背面排列成2行,味淡弱,根茎味苦。以干燥、绿色、背面有棕色孢子囊群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