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高玉宝 | |
---|---|
出生 |
1927年4月6日 山东黄县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 |
教育程度 | 中国人民大学 |
职业 | 中国知名作家 |
知名作品 |
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 春艳 我是一个兵 高玉宝续集 |
高玉宝(1927年4月6 日-),山东黄县人。出生于辽宁瓦房店孙家屯村。中国知名作家。历任战士、通讯员、文艺干事,师职创作员,共青团第二届中央委员,中德友好协会理事,辽宁省民间文学协会理事,沈阳军区创作室名誉主任。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人物简介
15岁做劳工、17岁学木匠,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辽沈、平津、衡宝战役中立大功6次。1962年保送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历任战士、通讯员、文艺干事,师职创作员,共青团第二届中央委员,中德友好协会理事,辽宁省民间文学协会理事,沈阳军区创作室名誉主任。辽宁省第八、九届人大代表,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名誉主任、顾问、高级讲师、德育教育导师,教授。曾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代表大会及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并多次参加全国全军英模、先进工作者大会,还多次到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曾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23次接见,曾受到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3次接见,曾作传统教育报告3300余场、340余万人次,是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中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获金质奖章)。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
他仅上过一个月的学,却先后写出了总计200多万字的几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我要读书》和《半夜鸡叫》曾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半夜鸡叫》被拍成木偶电影,1995年被选入《共和国文学作品经典丛书》。其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小说的第九章,叫做《半夜鸡叫》。在这个故事里,绰号"周扒皮"的地主,为了让长工早起干活,半夜钻进鸡笼学鸡叫,最后反被长工们戏弄。
黄店屯村的孔庆祥回忆,"有一年我在到黑龙江的火车上,正好遇见高玉宝,我问,大舅,有半夜鸡叫这回事吗他没吭声,说是这是文学创作的艺术性问题。然后又说,咱们这儿没有,不代表全国其它地方就没有。"
但真实与否已不重要,这个"周扒皮"的绰号,以及"半夜鸡叫"的荒唐举动,最终成为了中国千千万万地主的代名词。
长篇小说《高玉宝》在国内用7种民族文字出版,并被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15种外文翻译出版,仅汉文出版的就达450多万册,并被改编为24种连环画。他,就是被周恩来总理称为[2]
获奖荣誉
《高玉宝》在国内有7种民族文字出版发行,在国外有12个国家和地区用15种文字翻译出版。报告文学《家乡处处换新颜》发表于1973年5月,中国5种对外刊物用6种文字向世界发行。1992年《高玉宝续集》[3]
高玉宝是一位从文盲战士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六十年如一日坚持用写书、作报告等方式,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日报曾以《英雄的文艺战士高玉宝》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
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长篇小说《春艳》、《我是一个兵》、《高玉宝续集》,并发表100多篇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高玉宝》在国内有7种民族文字出版发行,在国外有12个国家和地区用15种文字翻译出版。报告文学《家乡处处换新颜》发表于1973年5月,中国5种对外刊物用6种文字向世界发行。1992年《高玉宝续集》获东北三省文学奖。 高玉宝是一位从文盲战士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六十年如一日坚持用写书、作报告等方式,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日报曾以《英雄的文艺战士高玉宝》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
写作趣事
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
《高玉宝》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小说中的《半夜鸡叫》、《我要读书》等章节编入中小学课本,教育了几代人。然而,当年高玉宝创作过程中的传奇故事却鲜为人知。不久前,老作家高玉宝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讲述了许多轶闻趣事。
半路拦马
金秋的一天下午,高玉宝埋头写作时,遇到了几个既不会写又很难画的字,一时间急得他抓耳挠腮不知所措。正当他求字无门找不到先生时,纵队司令员吴克华骑着一匹枣红军马,下部队视察从远处走来,高玉宝不认识这是司令员,拿起本子急忙跑了上去,敬完军礼拦住马头说:"首长,请你先别走,我问你几个字再走。"
警卫员牵着军马毫无准备,当时一惊,半路上突然杀出个"程咬金"来,竟敢半路拦住司令员的马,这还了得?他急忙向前阻拦:"这是司令员,工作很忙,你这个同志怎么这样?"警卫员的话还没有说完,吴克华司令员已经下了马,高玉宝顿时紧张了起来,觉得自己太冒失,拦住司令员的马准要挨一顿批评。
可是,出乎高玉宝的预料,吴克华司令员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和颜悦色地说:"小同志,你问什么字?"
高玉宝窘态地低下了头没有说话。
吴克华司令员摸了摸高玉宝的头说:"哎,爱学习很好嘛!"接着,他教了高玉宝几个不会写的字,并鼓励他好好学习,写出好的作品。很快,高玉宝半路拦军马、司令员教战士识字的故事在部队中传开了。后来,高玉宝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出版发行时,吴克华司令员专门向传奇战士高玉宝祝贺。
半夜画书
高玉宝小时候因家里贫穷只上了一个月的学,1947年从军后基本上是个文盲战士。当年大军南下时,他开始创作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在创作中,他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识字,想写的故事很多,会写的字很少,每写一句话,10个字就有9个字不会写。可是困难难不倒这个坚强的战士,他想了个笨办法,[4]
有一天夜晚,在团里担任军邮战士的高玉宝到上级取回邮件回到驻地后点上了小油灯,写起了他童年给地主老财扛活时,周扒皮半夜捅鸡窝而发生的"半夜鸡叫"故事。可是"半夜鸡叫"四个字高玉宝都不会写。"半"字不会写,他画了半个窝头代替,一目了然;"夜"字画了个星星一看是夜晚;"鸡"的繁体字最难写,他画了一只鸡代替;"叫"字在小学看图识字课本上见过,可是他怎么也想不起来,便画了一张大嘴,张着口大叫的样子。创作进入意境后,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半夜,可是高玉宝毫无睡意,直到把《半夜鸡叫》这一章"画"完他才休息。
在他的长篇小说《高玉宝》手稿里,密密麻麻画了许多图画和符号。如"日本鬼子来了"一章中的"鬼"字不会写,他画了一个鬼脸;杀人的"杀"字不会写,画了一个小人脖子上按着一把刀;"哭"字不会写,他画了一张脸,在眼睛下面点一些小点儿。可以说,现今陈列在北京军博里的小说《高玉宝》手稿,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被高玉宝"画"出来的,当时他还要跟随部队频频地行军打仗,做繁重的军邮工作,创作的艰难不言而喻。
追人问字
高玉宝创作《高玉宝》时,除了用画图或符号代替不会写的字外,他还不失时机地向人请教,发生了许多饶有风趣的故事。
一天,部队南下时来到湖南和江西两省交界处休息,高玉宝到师部取回邮件和油印小报后,把马拴在树上,枪也支了起来,在田边分发邮件和小报,忽见一位老者穿戴干净利落,扛着一把雨伞在稻田边上行走,一看就是有文化的南方人。高玉宝心里一亮喜上心头:何不向老人请教问字?他背上枪就向老人那边快速跑去。老人没有见过解放军,一看有兵追来,立即撒腿便跑,高玉宝紧随其后穷追不舍,边跑边喊:"老表!老表!请您别跑。"
老人干脆把背着的包袱和雨伞也扔了。
高玉宝拣起他丢下的包袱和雨伞继续追赶,后来追上了老人。老人忐忑不安,一脸恐惧要下跪求饶,高玉宝递上被他扔掉的包袱和雨伞笑嘻嘻地说:"老大爷,我是解放军。"老人听不懂他说的话,高玉宝又说:"我们是保护老表的……"
这回老人听懂了,原来是替咱穷人打天下的队伍。
老人问:"你追我有什么事?"
"大爷,其实没有什么事,想问几个字。"高玉宝脸上淌着汗水,微笑着看着老人,似乎感到此举不妥,惊吓了老人有些羞愧。老人看着这位小战士天真的样子,顷刻间脸上由阴变晴露出了笑容。
老人拍了拍他的肩膀:"来,来,来,咱们坐下。"他一笔一画地教高玉宝写字。分手时,老人伸出大拇指:"你们解放军顶呱呱!"
小说起名
仅读过一个月书的战士高玉宝在创作中,不畏艰难,历尽心血,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创作,完成了25万余字的初稿,小说可谓"图文并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天,解放军总政治部一个电话打到了岭南驻军某部,通知战士高玉宝带着小说手稿到北京修改定稿,高玉宝闻听后高兴地蹦了起来,[5]
来到北京后,高玉宝住进了西直门总政治部招待所,这时他才知道,是总政治部首长决定叫他进京,并派作家荒草同志指导高玉宝对手稿进行修改。在荒草同志的指导与帮助下,两人经过日日夜夜修改和推敲,定稿后小说压缩到了20多万字。定稿后,小说的名字叫什么?一部文学作品书名如同人的脸,举足轻重,十分重要,高玉宝与荒草开动了脑筋,想来想去没有定下来。此时,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对书名也进行了多次讨论,有的提议书名为《童年的高玉宝》,有的说叫《我的童年》,还有的提出叫《高玉宝的故事》等等,人们各持己见,一时定不下来。
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对战士高玉宝不畏艰难、刻苦创作精神非常关心,亲自审定小说,不仅高玉宝没有想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总政治部文化部的领导也没有想到,一个普通战士的文学作品惊动了军委首长。罗荣桓看完小说后书名由他一锤定音叫《高玉宝》。
1955年小说出版发行后,立刻震动了国内外文坛,国内有7种民族文字出版发行,国外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15种外文翻译出版。原苏联著名作家、语言博士费德林先生在苏联《文学报》上评价这部作品时写道:"高玉宝写了一部真实的天才作品。"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新岛淳良先生在他的译书后记写道:"《高玉宝》这部小说告诉我们,日本军国主义如何可恶,日本人必须记住过去日本军国主义侵掠中国犯下的罪行"。50多年来,《高玉宝》这部小说百看不厌,不断再版,国内各种民族文字版本发行超过600万册以上,堪称我国文学作品出版发行的奇迹。
离休后,年高德劭的高玉宝依然笔耕不辍,从事文学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高玉宝》的续集,报告文学《家乡处处换新颜》等数十部文学作品,受到中外读者喜爱。他说:"文学是一块净土,又是一座高山,也许我不会攀上巅峰,但我会全力以赴,奋力拼搏。"
优秀事迹
高玉宝不仅把他在新旧社会的不同命运写成书给读者看,还亲自到学校、工厂、机关讲给大家听,讲旧社会旧中国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讲新社会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讲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几十年来,他先后作报告5000多场,听众达500多万人次。从20多岁的第一场报告到如今的80多岁,高玉宝的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听他报告的人既有工人、农民、教师、学生,还有劳教人员、失足青少年等等,大家对他的报告表示由衷的佩服。他作报告有"三不"规矩:不收酬金,不收礼品,不吃请。他作报告只收三样"礼物":一条红领巾,一束鲜花,一张聘书。他把鲜花转送给勤奋育人的优秀教师,红领巾签名后转送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只有聘书他留下,作为青少年教育的联系物。
在近60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高玉宝为人们树立了"学得来"的榜样。他帮助老百姓扫院子、挑水、种地、修理门窗,先后几次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救火,顶着大雪步行20里路把患重病的小女孩背到医院抢救。他被人们誉为"新时期当之无愧的活雷锋"。
解放战争中,高玉宝在20多次大小战斗中,立过6次大功、2次小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荣获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学雷锋标兵、全军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