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志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志偉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籍 中國
母校 蘭州理工大學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Nature Cell Biology;Microbial Pathogenesis

黃志偉 (1979年5月 - ) 男, 出生於如皋市吳窯鎮,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2016年4月,當選2015年度"獎勵計劃"青年學者[3]

2018年11月,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4]

2020年9月,榮獲第二屆「科學探索獎」[5]

人物經歷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 2003年蘭州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學士;2008年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和中國農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2009到2012年在哈佛大學免疫與感染疾病系Laurie H. Glimcher院士實驗室做博士後。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人物榮譽

2018年8月3日,根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201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予以公布,黃志偉在名單之中。

2018年11月,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2020年9月,榮獲第二屆「科學探索獎」。

研究方向

我們實驗室的研究分為兩部分:

一、免疫和神經生物學領域的重要生物大分子(可溶/膜蛋白和核酸)的結構和功能的關係。細胞表面受體猶如天線一樣感知胞外信號並對之做出反應。我們對參與重要細胞信號轉導的膜上受體/配體複合物結構與其功能的關係進行研究。我們的研究將用來回答以下問題:配體是怎樣被細胞表面的相應受體(如GPCRs)識別的?他們相互識別的專一性/選擇性是如何實現的?結合配體後,受體的構象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受體構象的變化是如何激活或抑制胞內信號途徑的?調控蛋白又是如何調控受體的功能的?另外我們還研究參與免疫和神經信號轉導的重要胞內蛋白(複合物)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的關係。

二、天然免疫系統激活的新基因及其信號通路的研究;免疫細胞

(如巨噬細胞)分化、活性調節的信號分子及其信號轉導機制,炎症體激活。

除了上述結構生物學及信號通路方面的基礎研究外,我們也對在免疫及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起關鍵作用的可溶/膜蛋白(複合物)的結構進行解析,並利用這些結構信息理性設計小分子藥物治療上述疾病。研究成果發表在 Cell Host & Microbe (IF=13.728),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IF=13.685)等雜誌上。

黃志偉
專訪黃志偉教授

病毒與宿主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

主要貢獻

1. Weiguo Zou, Xi Chen, Jae Shim, Zhiwei Huang, Nicholas Brady, Dorothy Hu, Rebecca Drapp, Kirsten Sigrist, Laurie H. Glimcher, Dallas Jones (2011). The E3 ubiquitin ligase Wwp2 regulates craniofa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monoubiquitination of Goosecoid. Nature Cell Biology. 13, 59-65.

2. Chen D, Lei L, Flores R, Zhiwei Huang, Wu Z, Chai J, Zhong G. (2010). Autoprocessing and self-activation of the secreted protease CPAF in Chlamydia-infected cells. Microbial Pathogenesis. 1(10), 1-10.

3. Zhiwei Huang and Jijie Chai (2010). Mapping the selection mechanisms by bacterial GEFs. Virulence. 1(2), 1-4.

4. Zhiwei Huang*, Sarah E. Sutton*, Adam J. Wallenfang, Robert C. Orchard, Xiaojing Wu1, Yingcai Feng, Jijie Chai and Neal M. Alto (2009).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host GTPase isoform selection by a family of bacterial GEF mimics.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16(8), 853 - 860. (* Co-first authors, this publication was selected as a research "highlight" by Nature China)

5. Zhiwei Huang, Yingcai Feng, Ding Chen, Xiaojing Wu, Xiaojun Wang, Xingguo Xiao, Wenhui Li, Niu Huang, Lichuan Gu, Guangming Zhong and Jijie Chai (2008). Structural basis for 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of the secreted chlamydia protease CPAF. Cell Host & Microbe. 4(6), 529-542. (This publication was selected as a research "highlight" by Nature China)

6. Maikke B. Ohlson, Zhiwei Huang, Neal M. Alto, Jack E. Dixon, Jijie Chai and Samuel I. Miller (2008).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almonella SifA Indicate that Its Interactions with SKIP, SseJ, and RhoA Family GTPases Induce Endosomal Tubulation. Cell Host & Microbe. 4(5), 434-446.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