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遲小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22日 (六) 00:05 由 Fongfeifei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增視頻)
前往: 導覽搜尋

遲小秋,當代京劇名家,程派藝術傳人。國家一級演員,北京京劇院領銜主演之一,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65年生於遼寧省阜新市,1977年入遼寧阜新戲校學戲,1981年開始跟隨程硯秋大師嫡傳弟子王吟秋先生學習程派,1983年4月1日在北京正式拜師,改名「遲小秋」,19歲便榮獲中國戲劇界最高獎項「梅花獎」。

被著名劇作家翁偶虹喻為「程派標準傳人」,當今京劇程派藝術的領軍人物。她唱做俱佳,舞台功力深厚,享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造詣。

個人履歷

遲小秋,原名遲淑新,1977年入阜新市戲校學戲,畢業後分配在阜新市京劇團。她文武兼備,藝術功底深厚。

於1981年送她到上海向程(硯秋)派嫡傳弟子王吟秋進行歸派深造。學習了《鎖麟囊》、《六月雪》、《荒山淚》等程派代表劇目。1983年正式拜程硯秋嫡傳弟子王吟秋為師,宗法程派藝術,王吟秋贈之名曰遲小秋。

1991年調入瀋陽京劇院,首演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胡笳》等。2005年調入北京京劇院。

1984年,年僅19歲的遲小秋榮獲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同年被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最年輕的理事,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政府津貼,1993年獲「梅蘭芳金獎大賽」提名獎第一名。

並於1997年榮獲中國文化部第七屆文華獎。2005年入選《中國京劇百美圖》,同年調入北京京劇院。

2008年被授予「首都巾幗十傑」榮譽稱號,同年當選第29屆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2011年榮獲美國林肯藝術中心頒發的「終身藝術成就獎」。

2012年被評為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優秀共產黨員。

現任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團長(2007年7月上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北京市第十一屆黨代會代表、中國文聯第八次代表大會代表。曾任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遼寧分會副主席、遼寧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瀋陽京劇院副院長等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

生活軼事

自幼學習肯吃苦

少年時的小秋,生長在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一個偏僻山村的農家,從小受喜歡文藝的父母影響,能歌善舞的她自幼便是村裡的「小文藝骨幹」。

11歲時,以前只聽過「樣板戲」的她背着爹媽考進了正在招生的阜新戲校,從此踏上了這條充滿鮮花也包含艱辛的藝術道路。

在戲校時,遲小秋是全班嗓子最好的,校長老師都把她重點培養。「當時對我實行"雙軌"政策,讓我文戲武戲同時發展,上午下午都要練。就連別人放假回家,老師也把我留下來連吃兩三個月的小灶。那個時候歲數小,想家想我媽我弟,心裡很煎熬,也會掉眼淚。但是農村孩子自小立事早,我就像個小大人一樣懂事兒,知道努力,咬着牙堅持,再怎麼苦,也從來沒後悔過。」遲小秋從小練功就比別人勤奮,常年如一日堅持每天比別人早起半小時,早晨五點就起來吊嗓子練功;練倒立拿大頂時,她和其他人較勁兒,比誰時間長,等到站起來時,眼睛裡全是血絲。「現在 [4] 我們在排《荒山淚》的時候,年輕演員驚訝我的水袖和圓場怎麼這麼好,我跟他們說,是因為我小時候跑圓場的基本功就特別紮實,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練就四十分鐘,全身都濕透了。這樣艱苦的過程,如今就全是身上的本事了。」

遲小秋還記得,自己上戲校時,每次回家父母給十元、十五元生活費,她幾乎都沒花,等到畢業時攢了200多元。「我後來到上海學習程派,花了124元買了一個磚頭大的小錄音機,天天用它聽錄音帶學戲,後來都聽爛了。」

恩師賜名遲小秋

1981年,遲小秋戲校畢業,重視戲曲的地方領導看重她的勤奮刻苦和氣質條件,送她到上海跟着程派嫡傳弟子王吟秋學戲。遲小秋回憶道:「那時候粉碎"四人幫"後恢復傳統戲,師傅在上海火得不得了,他正在教4個徒弟,顧不上教我,我就每天搬個小板凳,坐在旁邊看他手把手教別人,我自己拿個小本子記師傅教的內容。有一天師傅突然說:"那小孩,你走走。"我就走了一遍《鎖麟囊》中的"怕流水"。師傅一看,非常高興,對一旁的弟子誇我:"這個旁聽的孩子比你們學得還好還準確。"於是他便開始教我三出大戲:《鎖麟囊》、《荒山淚》和《竇娥冤》。」 遲小秋說:「一般來說,對於一個初學者而言,老師不會一上來就教這樣的大戲,應該先讓學一些打基礎的戲。但後來我才知道,我讓王老師出乎意料了。他其實幾乎從來沒當着我面誇過我,只是有時用微笑表示對我的認可。但後來我得知,他私下說:"小秋是這塊料兒,將來能成角兒。"我也覺得機會特別難得,特別用心學。在上海那麼多天,沒逛過一次商場,連外灘也沒去過,把時間都用到了跟師傅學戲上。」

1983年,原名遲淑新的遲小秋正式拜王吟秋為師,「遲小秋」這個藝名也是恩師所贈。程硯秋、王吟秋、遲小秋,名字中都含有一個「秋」字,寄託着王吟秋對愛徒的無限希望。「這是師傅認可我是程門弟子,是他的傳人,也飽含着他對我傳承程派藝術的期待。」當時的拜師儀式上,著名戲劇家翁偶虹也到場了。他在看過遲小秋的幾場演出後,贈與她一本書,書上寫着:「遲小秋唱做俱佳,許為程派標準傳人。」

遲小秋說自己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老師的培養。「沒有王老師,就沒有我。他的藝術和個性都對我一生有很大的影響,他是我最崇敬的人。」遲小秋說,「王老師總是給我們講他當年住在程硯秋先生家中,程先生如何練功,如何教育他。師傅對師爺的感情極深,有時候說起師爺待他的好,說着說着就哭成了淚人。他說他對程先生、對程派藝術負有責任。他老跟我說一句話:"師傅怎麼教我,我怎麼教你們。"程先生和程派藝術都在他心裡生了根。」

學藝更是學做人

遲小秋19歲時迎來了藝術生涯中第一個重大轉折點。她第一次登上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了《鎖麟囊》,她的表演讓評委和觀眾們對這個稚氣未脫的小姑娘刮目相看,遲小秋也一舉奪得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榮獲此項殊榮的最年輕的演員。「那個時候,我便裝走在大街上,都有觀眾認出我來,找我簽名合影。我到哈爾濱演出,連演12場爆滿,下雨天排隊買票的觀眾讓路上都堵車了。」

遲小秋也經歷過戲曲不景氣的時期,很多同行改了行,「我們劇團不景氣到連電都沒有了,我每天點着蠟去劇團排練。那個時候我也很失落。周圍很多人談戀愛成家,王老師跟我說:"你三十歲之前不要着急成家。"於是每天練毛筆字修身養性,沒有浪費自己的時間。雖然周圍沒有藝術氛圍,但我從沒動搖過繼續從事京劇藝術的信念。後來調到瀋陽,我和朱強又排了《梁祝》好幾齣戲。希望讓程派藝術繼續發揚光大。」

不惑之年時,已為人妻母的遲小秋來到北京,藝術又上了一個台階。「很多人覺得我扮相都比以前好看了,還以為我整容了。其實我就是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每天回去對着錄像糾正自己的毛病,提高自己的藝術。」如今,程派藝術再次廣受歡迎,遲小秋也一直活躍在舞台。「每年都會有好幾十場演出,就《鎖麟囊》這個戲,我都演了一千多場了。」遲小秋說,「到今天,我可以對着良心說,這麼多年,無論是在大劇院的舞台上,還是在鄉下戶外的野台子上,我從來沒有一場演出偷過懶。演員,要有自己的品德和境界。這也都是我從老師身上學到的。師傅跟我提過兩點要求:一是有了成績不許驕傲;二是要平易近人,別擺明星架子,要對得起觀眾,觀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這麼些年,我一直記着他老人家的話,也一直按着他老人家的教誨在做,以後還要繼續做下去。」

最怕吃麵條

見到遲小秋,感覺她有些疲憊,但是倦容也難掩其眼睛裡露出的神采。她人很樸實,連聲表示歉意。我知道,她是主角,缺她不可,已經夠不容易的了,哪有什麼歉意可言。此時已到飯口,她又忙着招呼人要訂盒飯,想讓我和他們一起吃。她說:「吃什麼都行,我就怕吃麵條。我在師傅家淨吃麵條了。」

遲小秋給我講了這樣一件往事。那是她和她的恩師王吟秋的故事。記得在她的師傅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吟秋家裡學藝的時候,那時學唱《武家坡》和《朱痕跡》,每天中午都在老師家裡吃飯。練功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遲小秋說:「我就把師傅提前買好兩斤並分成八份的切面,拿出一份下到鍋里煮,煮好後撈到碗裡按照師傅的習慣倒上點醬油,其他什麼東西都不放,然後拌拌就吃了。」

據遲小秋講,那醬油拌麵,和師傅學戲兩個月,天天就吃它,整整吃了兩個月的時間。為什麼天天吃麵,後來遲小秋弄明白了,師傅是為了節省時間,抓緊練功。遲小秋說:「雖然醬油拌麵我吃傷了,但師傅教的功夫我卻學到了。」

師傅教會我做兩道菜

和師傅的記憶不光都是醬油拌麵,也有美好的回憶。遲小秋說:「師傅多才多藝,不僅告訴我如何做人做事學藝術,還在閒暇時教會我做了兩道拿手菜呢。」據她講,這兩道菜,特別好吃。一個是雞蛋炒西紅柿,一個是紅燒魚。做雞蛋炒西紅柿,先將西紅柿用開水燙過,然後把皮剝去,再將西紅柿里籽和汁兒擠出來放到一起,然後在鍋里放點油,將西紅柿的籽和汁兒放在油鍋里煸炒。之後,再刷鍋,倒油,放入四個打碎的雞蛋,用鏟子切成方塊,西紅柿也切成方塊,一同下鍋炒,再放些糖和鹽。遲小秋說:「這樣做的西紅柿炒雞蛋,特別入味,而且顏色也很好看。這是師傅自己琢磨出來的做法,並沒有什麼人教她。在師傅身邊,我發現師傅做什麼事都喜歡琢磨,每句唱腔,每個動作,她都和我反覆揣摩,直到滿意為止,絲毫不將就。」

烤煳的麵包別扔

上午11點後,我從小涼亭到了和遲小秋事先約好的她的辦公室,繼續等候採訪。因為放暑假,遲小秋上初一的孩子洪祺森也和媽媽一起來到班上,在辦公室里等候。小祺森特別有禮貌,在我們等候的那段時間裡,這個孩子一邊做自己的事情,一邊時不時地和我說句話,生怕冷落了我。我採訪他媽媽時,說起吃飯的話題,小傢伙也在一旁插話:「我媽媽吃飯很簡單,經常吃快餐和盒飯。她原來上台前喜歡吃兩個松花蛋,有人說含鉛多,後來就改吃雞蛋了。」

小祺森還和我講了這樣一件事。幾天前,家裡吃早餐,阿姨把麵包片給烤煳了,小祺森就說,「烤煳了,這怎麼吃啊,把它扔了吧。」結果媽媽在一旁聽到了馬上說:「別扔,我吃,多可惜呀。」

遲小秋說:「我是在農村長大的,我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所以,不能浪費啊。有時我看見有人剩菜剩飯,真是心疼!」

主要作品

《三娘教子》、《鎖麟囊》、《竇娥冤》、《玉堂春》、《荒山淚》、《孔雀東南飛》、《碧玉簪》、《春閨夢》、《四郎探母》、《武家坡》、《大登殿》、《賀後罵殿》、《文姬歸漢》、《紅拂傳》、《梁山伯與祝英台》、《胡笳》、《四五花洞》、《鴛鴦冢》。

現代京劇《法官媽媽》成功塑造了一位現代的女性法官形象。2011年在新編京劇《宋家姐妹》(《宋氏三姐妹》) 中扮演國母宋慶齡的角色。

代表作

《鎖麟囊》、《碧玉簪》、《荒山淚》、《孔雀東南飛》、《竇娥冤》、《文姬歸漢》等。

== 視頻 ==

|alignment= 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京劇《梅妃》選段 別院中起笙歌 遲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