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伟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Ms讨论 | 贡献2022年11月3日 (四) 18:49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丁伟志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丁伟志 (1931年1月 ) 男, 出生于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1948年起,先后在华东大学、山东大学工作。1951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研究生,1953年转入马列学院进修哲学。1955年起,先后在中央政治研究室、马列主义研究院做研究工作。1973年秋,转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中国通史》编纂工作。1975年起,历任《历史研究》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2],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3],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哲学、历史学研究,主攻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文化思想史。代表作品有《中西体用之间》、《裂变与新生》、《对历史的宏观考察》、《无树有巢》、《桑榆槐柳》等。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

出生日期----1931年1月

出生地点----山东潍坊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代表作品----《中西体用之间》,《无树有巢》

个人履历

1931年1月,丁伟志出生于山东潍县。在谈起自己这一代人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时,他用了八个字:生于忧患,长于战乱。出生时赶上"九一八"事变,熬过了"八年抗战",紧接着又迎来了三年解放战争。虽然说战争环境对小孩子也是一种历练,但毕竟影响了正常的学业。

1947年,丁伟志考入北京志成中学(现三十五中)高中部就读,一学期还没念完,就随同在辅仁大学读书的两个姐姐一起参加革命去了。回到山东潍县,丁伟志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工作,主要是在青年中传播进步思想,揭露现实的黑暗。有时也悄悄刻印和散发一点宣传品,丁伟志记得最清楚的是刻印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48年夏,17岁的丁伟志进入中共中央华东局新组建的华东大学学习。同年11月,随校从潍坊迁到济南,随即留校工作。1950年冬天,丁伟志又随校迁青岛,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很快,"听话"、"热爱学习"的丁伟志被山东大学推荐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读研究生,跟苏联专家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当时,山东大学一共推荐了三个人,他是年龄最小的。

1958年初,响应中央号召干部下放劳动锻炼,"三门"(出家门进学校门,出学校门进机关门)干部更是下放的首选对象。丁伟志恰好符合这样的条件。他们政研室的一批干部和中组部的一批干部联合组队,选定的下放地点是安徽砀山。砀山地处黄河故道边上,长年干旱,经济落后。下放干部到了那里接受的第一项的任务,就是和农民一起挖水塘蓄水,目标是"变旱地为水田","变淮北为江南"。几个月后,接到安徽省委的指示,他们这批下放干部被调到素有长江"粮仓"美誉的无为县,协助当地工作,以求尽快地改变无为不够先进的面貌。没想到的是,很快大跃进开始,大炼钢铁、办食堂,虚报浮夸成风,"购过头粮"的恶劣做法开始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干饭变成了稀饭,稀饭变成了米汤",不但好多农民得了浮肿病,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下放干部中的部分同志与当地县委开始出现分歧,他们对于当时的无为县委欺上压下、虚报浮夸,造成群众生活陷于严重困境的实际状况,做了深入调查,对无为县委提出了尖锐意见,并如实向省委做了反映。这些正当的做法,在庐山会议后被作为"右倾"罪状加以追究,丁伟志也被牵连,经过反复批判后下放到房山劳动改造去了。

1961年秋后,在房山的劳动改造告一段落,丁伟志回到原单位,正好赶上田家英奉命组织一次去山西的调查。调查大约进行了半个月,田家英也带着逄先知赶来,和大家一起研究了调查的结果,丁伟志奉命执笔起草了魏家庄调查报告。这次调查反映的是当时农村的实际需求,虽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面临的问题,但总算是克服农村体制上的'共产风'的一个进步。"这一意见,为毛泽东所认可,并责成田家英负责将其写入正式文件,提交给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

1962年2月底,毛泽东决定由田家英再率调查组,到湖南他的家乡一带调查《六十条》下达后的农村状况。3月22日上午,毛泽东在武汉接见在此待命的调查组。会见完毕,毛泽东还在东湖别墅门外跟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文革时,丁伟志把这张像片藏在有林彪"四个伟大"题词的毛主席标准像镜框背后,高高挂起,逃过了被造反派抄走的厄运。

湖南调查,丁伟志负责起草的是湘乡《大坪大队基本情况》。当时,围绕着如何看待农民要求"分田到户"一事,调查组内部发生了激烈争论。报告对"分田到户"要求的性质做了简略分析,认为它表达的是农民恢复生产的强烈愿望,"不是什么资本主义的问题","不能用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作解释"。"我们当时之所以敢如此写,并且自以为稳妥,无非一是觉得如实反映了民情;二是我们对中央充满信任,我们知道报告经田家英同意,签发付印后,将直送毛、刘两位主席"。丁伟志在田家英的领导下,又先后参加了安徽无为的调查、东北三省的调查。调查的中心仍是探讨"包产到户"的可行性问题。

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以及稍后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严厉批评了"包产到户"的主张,大讲阶级斗争为纲,反对"资本主义复辟"。并且说"田家英把持政研室"。自此,田家英失去了毛的信任。多亏田家英有担当,把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丁伟志得以逃过一劫,放下"农村调查",转过头来做他所擅长的理论和文字工作。1964年初,中央决定撤销政治研究室,新成立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丁伟志被分配到研究院哲学组做研究工作,但不久就下农村参加"四清"去了。

丁伟志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文化大革命"一起,研究院的一批领导人迅即受到冲击,被打成"黑帮"。丁伟志等"笔杆子"也被捎带着作为"黑帮分子"揪出;不过"罪状"毕竟不多,"九大"前即被"解放"。不久,全家被下放到河北汉沽农场劳动,过"干校"的生活。1971年"9·13"事件之后,马列主义研究院机构也被撤销,丁伟志被分到河北省委组织部工作。他虽然明白这是组织上的充分信任,但是对于这份整天起草文件的工作,他还是不大愿意接受。正好其时毛泽东提出要续写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任务被派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所。得知这一消息,丁伟志当即找到时任近代史所领导的黎澍,表示愿意参加这项工作。1973年,丁伟志及其他几个人,获中组部同意,调回北京参加通史的撰写工作。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能够有此机遇,他实在觉得万幸:"多亏有了这把尚方宝剑,才有机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随着1975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接手指导中国科学院哲学社科学学部工作,由"四人帮"控制的《历史研究》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一起被接管过来,由黎澍出任主编。钻研了两年宋代哲学的丁伟志,被黎澍选中,担任了《历史研究》副主编。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丁伟志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副总编辑、总编辑。1982年,又兼任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1988年到2001年,丁伟志担任社科院常务副院长,主管科研工作。这三年,也正是钱钟书先生出任社科院副院长的最后一届。

1995年,丁伟志和夫人陈崧合著的"中国近代文化思潮"的上卷《中西体用之间--晚清文化思潮述论》出版,受到到广泛好评。不久,夫人过世,丁伟志从悲痛中振作起来,以一人之力,完成了下卷《裂变与新生--民国文化思潮述论》。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学术成果

著作

1.《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

2.《无树有巢》,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桑榆槐柳》,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4.《对历史的宏观思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论文

1.《儒学的变迁》,8000字,《历史研究》1978年第12期(该文是1978年9月在意大利欧洲青年汉学家会议上宣读的论文。此文收入该会论文集。

2.《张载理气观析疑》,15000字,《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

3.《论近代反孔思潮的兴起》,7000字,《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81年第2期(原为1980年召开的世界历史学家第15次大会提供的论文)

4.《马克思主义与宏观历史研究》,6000字,《人民日报》1981年8月25日

5.《实事求是,百战不殆》,5000字,《红旗》1981年第10期

6.《历史是多样性的统一》,12000字,《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

7.《论历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3000字,《光明日报》1984年7月25日

8.《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12000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论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

9.《论历史的暂时性、变异性和阶段性》,15000字,《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2期

10.《汉代思想史》序,1000字,《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1.《"察古而知今"是历史学的价值》,2000字,《光明日报》1986年1月26日

12.《方法问题是个科学问题》,2500字,《方法》1987年第1期

13.《中国边疆史地丛书》序,1500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8年第2期

14.《要为真理而斗争》,8000字,《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15.《重评"文化调和论"》,12000字,《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16.《当前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10000字,为1989年召开的第17届世界历史学家大会提供的论文,已收入大会文集

17.《<校邠庐抗议>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12000字, 《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18.《唐代文化漫议--<走向盛唐>序》,2500字,《文史知识》1993年第12期

19.《"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中的形成与发展》,15000字,《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20.《"中体西用"论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嬗变》,14000字,《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21.《"中体西用"概观》,8000字,《炎黄春秋增刊·炎黄文化研究》1994年第1期

22.《中国文化的近世境遇》,10000字,《燕京学报》1995年新1期

23.《清末国粹主义述论》,6000字,《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24.《中体西用之间》(专著),420000字,与陈崧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5月

丁伟志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25.《本世纪初的文化自省》,4000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5期

26.《活着的传统》,5000字,《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期

27.《无树有巢》(文集),167000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

28.《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9000字,《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

29.《黎澍论学》,12000字,《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30.《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若干问题的再认识》,10000字,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东亚论文》1998年第11期

31.《桑榆槐柳》(文集),200000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32.《辨析国情、选择出路之争》,15000字,《党史研究》199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33.《理解先驱》,12500字,《百年潮》1999年第8期

34.《学贵善疑》,4000字,《百年潮》2000年第9期

35.《裂变年代的文化冲突》,11000字,《庆祝王元化教授八十岁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6.《史家正气,首在求真》,7000字,《炎黄春秋》2001年第5期

37.《对历史的宏观思考》(论文集),192000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38.《中国文化的近世变易》,15000字,《中西文化研究》(澳门)2002年第1期

39.《对"文学革命"的再认识》,16000字,《燕京学报》20期,2006年5月

40.《对"伦理革命"的再认识》,16000字,《燕京学报》新21期,2006年11月

41.《再论传统文化的性质与作用》,19000字,《炎黄文化研究》第五辑,2007年3月

42.论《学衡》,32600字,《燕京学报》新25期,2008年10月

43.《科玄之争新解》,26000字,《燕京学报》2010年第11期

44.《裂变与新生》(专著),450000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

文章

1.评华岗的《辩证唯物论大纲》,与李学昆、高禹合作,12000字,《人民日报》1955年12月24日

2.《哲学通信》评介,3500字,《读书月报》1956年7月

3.《论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的两重性》,与李学昆、马仲扬合作,8000字,《人民日报》1956年11月5日

4.《再论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的两重性》,与李学昆、马仲扬合作,11000字,《我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性质讨论集》,1957年

5.《略论专政和民主》,7000字,《学习》第5期,1957年7月

6.《关于民主和专政、民主和集中》,5000字,《学习》第13期,1957年8月

7.《无政府主义是和社会主义敌对的反动思想》,《学习》1958年2月

课题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丁伟志还做了两项大型课题的工作。一是参与策划和编辑《当代中国丛书》,一项是参与策划和主持《百县(市)社会经济调查》。前一项,先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共一百余卷。后一项,由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亦一百余卷。

此外,还参加了胡绳主持的《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起草了若干章节。该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