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纪登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Cova讨论 | 贡献2019年10月10日 (四) 20:19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纪登奎
纪登奎
原文名 JiDengKui
出生 1923年3月17日
中国山西省武乡县
逝世 1988年7月13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国务院副总理

纪登奎(1923年3月17日-1988年7月13日),山西省武乡县人,"文化大革命"中后期、以及"后毛泽东时代"中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是毛泽东晚年赏识和培养的干部,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小组组长,中央军委领导成员等职。

1980年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正式辞去所有职务。

1983年后,被任命为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正部级研究员。

1988年7月13日,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于北京,享年65岁。

人物生平

纪登奎于1923年3月17日出生在山西省武乡县。抗日战争爆发的那年,15岁的纪登奎开始参加革命,并加入了由中共领导的牺盟会。第二年,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出任晋东青救总会委员、兼和顺县青救会主席。此后,他长期在华北地方工作;历任鲁西区党委青救会组织部部长,冀鲁豫第二地委抗联分会组织部部长、副主任,冀鲁豫第一地委委员、民运部部长,中共平阴县委副书记,冀鲁豫区党委党校组教科科长,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科长,豫西区党委工作团书记、兼中共鲁山县委副书记、书记,伏牛山剿匪指挥部党工委副书记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纪登奎出任中共河南省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1951年春,毛泽东南下视察工作,途经许昌时,得知当地有这样一个年轻能干的领导干部后,就特别在专列上召见了纪登奎,听他汇报工作。这也成为纪登奎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年4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郭小川撰写的《中共许昌地委的宣传工作》;同日,《人民日报》还在头版配发了一片题为“学习许昌地区经验,做好党的宣传工作”的社论;5月,纪登奎出席了全国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对他赞赏有嘉。不久,纪登奎就被任命为中共许昌地委书记,时年仅28岁。

由于毛对这位比他小三十岁的年轻干部印象深刻,以后每到河南,一定要听纪登奎的汇报。因此,纪登奎的升迁速度也很快。1954年任河南洛阳矿山机器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在大搞工业建设的背景下,这家工厂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前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之一。据称纪登奎的任命,也是因为毛泽东的建议。1958年11月,洛阳矿山机器厂比计划提前一年建成投产。不久,纪登奎就被调任中共洛阳地委第一书记、兼军分区第一政委。1963年3月,升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两年后,晋升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又兼任商丘地委第一书记。

由于深受毛的提携,纪登奎一直都积极支持毛泽东的群众造反“路线”。在“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时候,纪登奎还被任命为“河南省委文化革命小组”的副组长;但他并不认同“造反派”夺权的行为。后来,在“一月风暴”的背景下,纪登奎也受到了冲击,被关押了起来。

半年后,纪登奎被恢复了工作。1968年,纪登奎出任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并实际主持河南省的工作。在1969年年召开的中共九大上,纪登奎被安排以“革命干部代表”的身份在大会上发言。会议结束时,纪登奎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在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0年,他正式进入中央工作,出任中共中央组织宣传组成员、国务院业务组成员。

庐山会议后,毛泽东和林彪的分歧日渐加重。出于政治考量,在没有正规军队任职经验的状况下,纪登奎被毛任命为中央军委领导成员、军委办事组成员。这一做法,被毛泽东称为是“掺沙子”;目的,就是为牵制林彪等人。林彪倒台后,毛泽东对纪登奎等人的信任度加重。1973年,纪登奎正式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并在1975年1月,出任国务院副总理。 [1]

1976年,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倒台。在讨论向外通报决定对“四人帮”实施隔离审查的文件时,纪登奎提出“应该在中央文件中指出‘文革’的错误所在”。因为这一点,有人称纪登奎“是中央高层提出对‘文革’怀疑或者否定意见的第一人”。

“文革”结束后,在政治上,纪登奎拥护华国锋。9月16日,华国锋召集李先念、吴德、陈锡联、纪登奎、陈永贵等人在国务院会议厅开会。其间华国锋提问:“毛主席提出的‘四人帮’的问题,怎么解决?”纪登奎说:“对这些人恐怕还是要区别对待”。华国锋以此将中立的纪登奎排除在行动以外。在中共十一大上,他继续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然而,在邓小平掌权后,纪登奎受到指责、并被边缘化;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这次会议上,纪登奎接受了来自各方的批评,决定退出中央,但一直没有公开。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纪登奎正式辞去了所担任的所有领导职务。

1983年后,纪登奎被安排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并给于正部长级待遇。

1988年7月13日21点06分,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

人物传记

纪登奎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干部,原本在地方担任领导职务,“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但他受到毛泽东的信任,在党的九大上进入中央政治局,后来长期担任党内领导职务和国务院领导职务,直到1980年才辞去党政领导职务。他的经历很特殊。 [2]

受到毛泽东的赏识

纪登奎何以受到如此厚遇呢?有人说,是因为纪登奎有才,很能干,得到了毛泽东的赏识。也有的说,纪登奎作为党的地方领导干部,对基层和老百姓的情况非常了解,毛泽东几次同他谈话,问到基层和老百姓的情况,他都对答如流。毛泽东非常满意。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其实,毛泽东最欣赏的是纪登奎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在最高领导者面前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包括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他都能一是一二是二地讲出来。[3]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年仅15岁的纪登奎就参加了革命,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还只是一个“小八路”。建国后,按通常的说法,他算是个“老八路”。纪登奎参加革命工作后,长期做地方工作。他经历过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也经历过生死决斗的解放战争,但却很少做军事工作。他后来回忆说,他也算是打过仗,但那只是指挥地方武装部队去剿匪,战争的规模并不算大,经他指挥的部队也不算多,顶多算是指挥过一个团的“地方部队”。他从未指挥过正规部队,更没有指挥过正规部队的大兵团作战。因此,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地方干部。“文革”中,毛泽东曾让他担任军职,出任北京军区政委并让他参与军队的重要工作,但那完全是由于毛泽东信任他。他坦然承认:军事上的事,我确实不懂,出任军职,完全是政治性的。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经历了长期革命战争才取得政权的,因此,在建国初期担任县以上领导职务的党政高级干部中,大多是有过许多战功的军队干部,另有一些则是长期从事白区领导工作或者在边区从事领导工作的干部,纪登奎并没有这些经历,然而凭借他的领导能力和对革命工作的热情,建国初期就已经是河南省许昌地委书记了。纪登奎是个领导能力很强,在工作中有一定创造性的干部。在战争年代,他做地方工作时,无论承担哪一方面的工作,都能在很短时间内就干出成绩,他的工作作风是稳健扎实又富有创造性,担任领导职务后,总是在自己领导的范围内,干得有声有色。此外,他干工作有一种拼命精神,不干好决不罢休。他自己干工作常常是夜以继日,顾不上休息。和他一起共过事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工作狂”。他的子女们也管他叫“拼命三郎”(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三)。正是因为纪登奎领导能力强,有高度的革命工作热情,才赢得了组织上的高度信任。

纪登奎的经历和特点,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解放初期,毛泽东破例单独召见当时还是河南省许昌地委书记的纪登奎,听他汇报工作。那是纪登奎人生重大转折的一个关键点。毛泽东听他汇报工作后,对他的印象非常好,十分欣赏他的才干和工作作风,还风趣地称年纪比自己小30岁、属于他的晚辈的纪登奎为“我的老朋友”。从那以后,毛泽东一直没有忘记他。从建国后到“文革”前,毛泽东到河南视察有十多次,每次去,毛泽东都要把纪登奎找来,听他的汇报。由于毛泽东的赏识和信任,也由于纪登奎在任上干得很出色,到“文革”开始时,纪登奎的职务已经是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省委秘书长了。

纪登奎以一个长期做地方工作的领导干部而出任高级军职,是不得已的事情,但也使他自己获得了许多军队方面和军事上的知识。他也先后参与了军队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如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文件,就是毛泽东决定后让他起草的。他先后和李德生、陈锡联共事过,后来又与叶剑英共事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和军队的老总们一起混了七八年。”

由于纪登奎在同林彪集团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毛泽东对他更加信任了。1971年,纪登奎除了在中央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外,还兼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但他主要还是在中央工作,只不过河南省重大决策和人事安排,要经过他同意。1973年召开党的十大时,纪登奎除了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外,还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1975年,出任国务院副总理。

大事记录

1937年7月参加革命,加入牺盟会。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任晋东青救总会委员兼和顺县青救会主席。

1940年任鲁西区党委青救会组织部部长。

1942年任冀鲁豫二地委抗联分会组织部部长、副主任。

1943年任冀鲁豫一地委委员、民运部部长。

1945年10月-1946年9月兼中共平阴县委副书记。

1946年任冀鲁豫区党委党校组教科科长,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科长。

1948年任豫西区党委工作团书记兼中共鲁山县委副书记、书记,伏牛山剿匪指挥部党工委副书记。

1949年任中共河南省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

1954年任河南洛阳矿山机器厂厂长兼党委书记。

1959年任中共洛阳地委第一书记、洛阳军分区第一政委。

1963年3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省委秘书长。

1965年7月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省委秘书长、商丘地委第一书记。

1967年5月任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副组长。

1968年1月任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69年4月-1973年8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70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1年1月兼北京军区第二政委(1971年1月-1972年10月兼军区党委第三书记)。

1971年3月任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北京军区第二政委、河南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1年10月任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北京军区第二政委、河南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2年5月任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北京军区第1政委(1972年10月-1977年9月兼军区党委第2书记)、河南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8月-1980年2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5年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小组组长、北京军区第一政委、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7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78年6月-1980年1月兼中央政法小组组长。

1978年7月-1980年6月兼中央保密委员会主任。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批准他的辞职请求,免除及提请免除他所担负的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1980年4月16日免去副总理职务)。

1983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1988年7月13日21时06分在北京逝世。

人物家庭

纪登奎之子:纪坡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

参考资料

  1. 毛泽东"接班人"纪登奎辞职内幕:老干激烈指责中华网,[2015-8-28]
  2. 纪登奎政府网,[2014-4-17]
  3. 纪登奎所经历的人生风浪 人民网,[201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