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山崖壁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山崖壁畫主要分布在桂南左江流域的寧明、龍州、崇左、扶綏、大新等壯族聚居的地區的江河轉彎處寬大、平整、垂直的石壁上,是壯族祖先駱越人所畫,共79處。其中寧明縣明江花山崖壁畫規模最大,最為壯觀,被稱為「自然展覽宮」、「壯族文化瑰寶」。

2016年7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以符合世界遺產第iii、vi標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成為中國第49處世界遺產,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第一個世界遺產。花山岩畫填補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岩畫類遺產的空白。列入世界遺產範圍的共有38幅岩畫,這些岩畫創作於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之間,是當時存在中國南方的銅鼓文化現存的唯一例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岩畫點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花山岩畫」外尚有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棉江花山岩畫」及其餘36處於2014年4月30日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核定的左江岩畫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圖像內容

中國戰國至東漢繪製在崖壁上的圖畫。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東南14.5公里花山屯北明江東岸。花山,壯語名為「岜來」,漢譯為「有畫的石山」。宋、明時代已有記錄。50年代初期調查發現。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畫面臨江,崖壁明顯內斜。畫面長約 172米,距江面最高約90餘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距離山腳一級階地 3~10米不等。繪畫顏料是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用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用草把或鳥羽直接刷繪在天然崖壁上。畫法採用單一色塊平塗法,只表現所畫對象的外部輪廓,沒有細部描繪。風格古樸,筆調粗獷,場面十分壯觀。現存圖像1900多個[2],包括人物、動物和器物 3類,以人物為主。人物只畫出頭、頸、軀體和四肢,無五官等細部。基本造型分正身和側身兩種。正身人像形體高大,最大的高達 2米以上,皆雙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雙腿叉開,屈膝半蹲,腰間橫佩長刀或長劍。側身人像數量眾多,形體較小,多為雙臂自胸前伸出上舉,雙腿前邁,面向一側,作跳躍狀。

動物圖像主要是,皆側向,作小跑狀。器物圖像主要有刀、劍、銅鼓、銅羊角鈕鍾。刀、劍一般佩帶在正身人腰部。銅鼓數量多,只畫出鼓面,有的鼓面中心有芒,個別鼓面側邊有耳。這些圖像在畫面上交錯並存,組合成一個個單元,排滿整幅畫面。典型的組合是:以一個高大魁偉、身佩刀劍的正身人為中心,腳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數面銅鼓,四周或左右兩側有眾多的形體矮小的側身人。這些畫面可能是一場祭祀活動儀式的記錄,是巫術文化的遺蹟。 岩畫由於長期暴露,許多畫像顏色逐漸減褪,模糊不清,有的畫壁已崩落,現正在研究保護措施。

視頻

花山崖壁畫 相關視頻

寧明縣花山崖壁畫(航拍風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