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的记忆(张景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永乐宫”的记忆》是中国当代作家张景录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永乐宫”的记忆
端午假期,我游览了山西芮城“永乐宫”。那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永乐宫”牌楼:那绿树成荫的宫殿神道以及新扩建的高标准“永乐宫”游乐广场,还有那保存完整的元代壁画。“永乐宫”可谓:一波三折,历经艰险。这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存藏在“永乐宫”的绝世壁画的记忆里。折射出古朴浑厚的美感。
宏伟的建筑
“永乐宫”景点之所以在全国数以万计的旅游景点中名闻遐迩,是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金、元时期的古建群和独树一帜的壁画艺术。
俯瞰“永乐宫”全景,在笔直的中轴线上,耸立着六座古建筑:山门、文瀛湖、宫门、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宫殿的东、西两边设置为:民俗博物馆、吕公祠、王母殿、午台、长廊、真武庙、石牌坊及后园的聚仙园,吕祖坟等。整个建筑布局鲜明,主次有序。古老的“永乐宫”根据皇宫建筑设计,规模宏大,建筑面积达八千余平方米。
“永乐宫”主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五脊顶。前檐中央五间和后檐明间均为隔扇门,其余为殿墙。北中三间设神坛,其上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合称为三清。
“无极之殿”是“永乐宫”最大的殿堂。巍峨壮观,冠于全宫,殿内金碧辉煌,气势壮丽。所绘的《朝元图》堪与敦煌莫高窟壁画媲美。为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罕见的鸿幅巨制。壁画主存于“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三大殿壁画按照题材分类可分为:人物群像画和故事连环画。“永乐宫”壁画人物286个,各个仪表端庄、神采奕奕。
“重阳殿”是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内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重阳殿”画集:人物、山水、园林、宫殿、道观、古刹、农舍、茶肆于一体,为我们研究唐、宋、金、元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是“纯阳殿”,殿宽五间,进深三间。八架椽,上覆单梁九脊琉璃屋顶。宫殿北部一间四柱神坛。神坛上原为吕洞宾塑像,现已残毁。扇面墙后为《钟离权度吕洞宾图》。 “三清殿”壁画在三大殿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最精美。壁画面积达400多平方米,主题为《朝元图》。画面和谐自然,主次分明:表情逼真,色调优雅;衣饰千变万化;场面波澜壮阔。郑振铎先生曾一度称赞《朝元图》壁画:“大规模的汉宫威仪展览,大组织的人物画汇集”。
《朝元图》就像佛教中的《说法图》一样,是一种十分流行的构图形式。《朝元图》人物形象众多,其神祗分为两个部分:东部朝班和西部朝班。以八位主神为中心,成员以组为单位,左右平衡,东西搭配。所有神仙朝向最后,全部集中到大殿正中的“三清”塑像上,体现了“朝元”的主题。也表明“永乐宫”壁画和雕塑相互关联,互为一体。“永乐宫”壁画在建筑总体布局上,东西两面不设配殿,在建筑结构上,承袭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
“永乐宫”的壁画艺术被著名戏剧家马少波称为“永乐三清铁画钩,曹衣吴带兼刚柔。唐宋遗风满壁是,堪称天下第一流”。
“永乐宫”位于晋南黄河岸边。为供奉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造。因其地处永乐镇,又被称为“永乐宫”。“永乐宫”与北京白云观、终南山重阳宫并称为全真道三大祖庭。
相传吕洞宾是唐代河中府永乐县人。是道教“全真派”创始人,其羽化成仙后,门人将其宅院改为“吕公祠”。因吕洞宾道号“纯阳子”,故称:“纯阳祠”。金代随着道教的发展,“纯阳祠”被扩建为道观。元代初期,“纯阳观”毁于野火。1245年,朝廷敕令升观为宫,晋封真人吕洞宾为“天尊”。
“永乐宫”由观升宫。始建者宋德方积极联络了全真教前任掌教尹志平和现任掌教李志常协助重建。并选派了潘德冲主持重建工作。一些人力、物力、财力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永乐镇,确保以最高的规格修建吕祖庭。1262年,“永乐宫”三大殿土木工程完毕。这是“永乐宫”目前最为珍贵的壁画部分绘制年代,从题记基本推断,可知“三清殿”和“纯阳殿”完成的时间分别为:元代泰定二年和至正十八年。在此背景下,从1262年到1368年先后完工了“永乐宫”三大殿:“永乐宫”无极门:“三清殿”壁画:“纯阳殿”天花板和壁画等工程。“永乐宫”建筑工程从开建到竣工整整延建了一百多年。元代统治者对其“永乐宫”修建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支持到打压再到修建一波三折,基本涵盖了元代整个统治时期,成为元代国祚最有力的见证。
一段尘封的迁建史
上世纪50年代,为根治黄河,综合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方面问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国家开始兴建三门峡水利工程。“永乐宫”所在的芮城县永乐镇处于工程淹没区。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据周恩来总理:要不惜代价保护好“永乐宫”的指示,国务院决定对“永乐宫”实施整体搬迁。
“永乐宫”搬迁工程是20世纪中国古建史乃至文物史上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在当时,对中国文物保护领域的理念形成,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这一工程留下的档案及其在文物本体上存留的历史信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保护事业最重要的历史见证。在迁建工程实施60年后,“永乐宫”壁画保存的现状效果是对当年搬迁措施和修复保护理念作出的最精准的评估。 严格来说,文物建筑是不能搬迁的。因为“一座文物建筑不可以从它所见证的历史和它所产生的环境中分离出来”。更何况在拆卸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损坏。所以搬迁文物建筑,弊多利少。但是,在客观的现实面前,又残酷地逼使文物工作人员不得不把搬迁作为文物建筑保护的一种极好的办法来选择。
“永乐宫”原址背依中条山,面向黄河。地势北高南低,建筑坐北朝南。在南北434米的距离内,地形高差为459.4厘米。1957年,重选新址时,考虑范围主要在永济和芮城县境内。经过勘察、地基钻探,最后从7个初定备选新址中确定了距离原址23公里的古魏城遗址。古魏城遗址,海拔在540米以上,背倚中条山,地形前低后高,前后高差坡度与“永乐宫”原址相近,经钻探土质尚好,更何况附近有唐代建筑五龙庙,而且距离芮城县城较近,游览更为方便,是迁建“永乐宫”新址最佳选择。
1957年文物工作人员经过勘察、测绘、设计、选址、临摹、加固、揭取、迁运、复建等过程,到1966年工程全部竣工,历时10年,总投资220万元。并由几十名专家、技术人员和600余名匠师、民工组成的搬迁队,将“永乐宫”古建筑及壁画整体搬迁到古魏城遗址之内。
在“永乐宫”拆迁前,勘测工作人员发现“永乐宫”台基坍塌、殿顶漏雨、翼角沉陷,有的檐柱柱脚腐朽明显下沉,部分墙体外侧原有的收分已经消失,墙面千疮百孔,一副残败不堪的景象。复建时对已经残破的砖体、腐朽的大木、小木构件视腐朽程度进行修补更换。在梁架上增加了支柱,增设了铁拉条、铁箍、螺栓、拉杆椽、天花吊杆等铁活构件,来增加大木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以及天花与大木结构的整体联系。
“永乐宫”整体搬迁最让人头疼的是壁画如何揭取。
史无前例的“永乐宫”迁建工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保护举措。在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积累和经济、技术等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祁英涛、陈继宗、柴泽俊、陆鸿年、潘洁兹等老一辈专家学者,殚精竭虑、耗尽心智。在艰苦漫长的迁建过程中边研究边实践,攻克了诸多难题,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以最低的保护费用、最高的保护标准,最大限度地完成了对“永乐宫”的全面保护任务。为我国古建筑、壁画易地保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借鉴。同时,也为古代壁画的修复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永乐宫”搬迁的全部预算都没有洋专家揭取壁画的价格高。显然,这些洋专家的要求很难满足。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年代,洋专家请不起,就让中国的土专家解决壁画搬迁的问题。
1958年“永乐宫”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中央美院国画系的师生。带队的是著名国画大师陆鸿年、叶浅予、邓白等人。中国专家经过周密研究,确定了完整的壁画迁移方案。分临摹、揭取、修复三步方案。而这些人的到来正是为临摹壁画的。临摹对美术界人士来说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但是“永乐宫”的壁画临摹却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因为壁画临摹是将玻璃纸覆在壁画上进行复制。然后,将图案再次复制到临摹纸上。为“永乐宫”恢复壁画提供依据。
“永乐宫”壁画的临摹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但是,谁也没有碰触过壁画。于是,他们采用先拍照再按照片勾线,最后对照壁画的修改方法进行。临摹壁画是为了留取资料,以防壁画揭去出了闪失。1959年春,壁画揭取工作开始了。1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切割成大小不等的550多块。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壁画,尽量在平扇、长柄、神座、屏风等地方进行切割。避开壁画人物的头、手等部分,将画面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为了达到揭取壁画的最佳效果,工作人员根据老火车头偏心轮驱动的原理,研制了“壁画切割机”以偏心轮驱动带动锯条进行前后运动,来进行大片壁画切割。当时,工地没有电,所有设备都是自制手动工具,就连常用的大锯、小铲、铁锹等都被改造成适用壁画揭取的设备。
据相关资料表明:揭取壁画主要用了四种方法:一是用偏心轮机锯截取:二是拆墙壁剔取:三是双人拉大锯剔取:四是铁铲翘取。这些最原始的揭取方法被中国的土专家运用在不同壁画的揭取中,破天荒地完成了“永乐宫”壁画的揭取工程。壁画揭取后被安置在木架内,等待运输到新址进行复原。
“永乐宫”壁画的复原、修复是迁移保护工程中最复杂的,也是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当时,正逢1962年国家最困难时期,财力、物力都十分匮乏。陈毅副总理指示:在经济困难时期,其他工程可以下马,但“永乐宫”大搬迁工程绝不能停下。于是,在“永乐宫”新址芮城县,20多位专家组成的工作组正在小心谨慎地做壁画复原方案:首先,将拆开箱的壁画稍加清洗,再用胶矾水封护画面。要保持壁画的色泽不变。其次,加固原有的壁画,用泥填平残洞和裂缝。再用胶水加固砂泥背面。最后,由美术师将画缝补色、修复、作旧。以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永乐宫”在整个迁建过程中,专家们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壁画移修方案。给历史文物搬迁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范例。在世界文物搬迁史上堪称一大奇迹。
走进“永乐宫”,仔细观察各种壁画,很难发现复原的痕迹。壁画的修复可以做到天衣无缝。这些年随着旅游客流量的增加,对保护壁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壁画艺术上的瑰宝,在中国的壁画行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各大美术院校里,当每次讲到中国古代壁画的时候都提到了以朱好古为代表的“永乐宫”壁画。在整个画面的切割上包括对地仗的处理上,迄今为止是最成功的典范。今天做图像的采集扫描、做壁画案例分析包括对地丈层、绘画层颜料都完整地保存下来。创造“永乐宫”壁画搬迁的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们,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这座古老的建筑艺术,在新时代的文旅史上散发着更加迷人的光彩。
绝世的壁画艺术
“永乐宫”高超的壁画艺术,为世界所罕见。其中,《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用52幅组图,描绘了吕洞宾一生的传说故事。整幅图分上、下两栏。每幅作品描绘了宋金时期的街市、乡村、山水、道观、寺院等景观。人物形态各异、表情栩栩如生。但每幅画之间,用山石、树木巧妙地连接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就过渡到另一幅。
如此精美的壁画,当然离不开画师的绘制。关于画师的情况,在“三清殿云气图”壁画中有两则题记,一则在扇面墙的东上端写有:“河南府洛京勾山马君祥,长男马七待诏把作正殿前面七间,东山四间,殿内斗心东面一半,正尊云气五间。泰定二年六月工毕。门人王秀先,王二待诏,赵待诏,马十一待诏,马十二待诏,马十三待诏,范待诏,魏待诏,方待诏,赵待诏”。“三清殿扇面墙云气图”壁画题记的另一则西下隅书有:河南府勾山马七待诏正尊五间,六月日工毕。
在“纯阳殿”南壁的东、西半部壁画上有两则题记,东半部的题记为:禽昌朱好古门人古新远,斋男寓居降阳待诏。张遵礼门人古新田,洪洞县曹敏德。至正十八年戊戌季秋,重阳日工毕谨志。“纯阳殿”南壁东侧壁画题记在“纯阳殿”南壁西半部,题记为:禽昌朱好古门人,古芮待诏。李弘宜门人龙门王士彦,孤峰待诏。王椿门人张秀实,至正十八年戊戌季秋,上旬一日工毕谨志 朱好古,元代襄陵县人,以画山水和人物著称。他与同邑人张茂卿、畅云锐是 三足鼎立的丹青能手。从“人有得者若拱璧”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们作品得到当时人的重视和收藏。元代著名文学家李孝光在得到朱好古的卷轴画后在其后的《题画史朱好古卷》欣然题到:“真宰簸橐籥,笑睨造化炉。鼓金铸智贤,抟土作下愚。画中天机精,窃见造化枢。盘礴解衣后,当窗吮铅朱。沾涂狡兔翰,神气如走珠。手擎巨鳌簪,瘆喇生肌肤。六丁拔山来,下无根与株。海风吹之凝,累累插江湖。其中有幽人,傲兀不可呼。已知画手好,令我心踟躇。五湖风雨夕,径去理钓舟。子技亦精绝,白玉亦无暇。谁能荐天子,遣之画云台。一朝被赏识,富贵真萌芽。但访青牛君,乞受黄金壶。”这是对朱好古画法风格的高度评价。
在朱好古的画技超群的同时,也暗示了朱好古应该擅长道教绘画题材。由此可见,邀请擅长绘制道教壁画的朱好古的画工作坊来绘制“永乐宫”壁画也不足为奇。
可以看出“永乐宫”壁画曾有“粉本”存在,这对绘制过程和后来补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后来,我曾对“永乐宫”进行过一番实地考察,发现其殿宇内部采光条件微弱,殿堂空间高敞,绘制需搭建脚手架。搭建脚手架后空间其实很局促,并且墙面并不是肉眼所见的那么平整。这样的条件若无粉本,再优秀的画师在造型上很难精准把握。
“永乐宫”壁画之所以举世瞩目,源于元代“全真教”的兴起和“永乐宫”的祖庭地位。因此,得到了“全真教”掌教和教徒的大力支持和赞助,更离不开高水平的画工班子的绘制与创作。追溯全真教徒和统治者之间斗争,画工班子之间也是激烈竞争。正因如此,才有了今天世人惊赞的永乐宫壁画。 伟大的工匠精神
如今的“永乐宫”殿宇辉煌,亭台参差,楼阁巍峨,廊榭典雅,基本上形成了集:参观游乐、住宿就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格局。
身姿婀娜,面容俊秀,云髻轻挽,在鼓乐声中,宫女踏歌而舞、绿带飘飘,仿若“永乐宫”壁画中神采照人的玉女走出一般。舞台剧《永乐宫纪事》通过艺术形式再现了我国文物搬迁史上的伟大奇迹。
在现实与虚幻的交织演绎中,《永乐宫纪事》让一段岁月尘封的往事徐徐展开。20世纪50年代,黄河三门峡水库开始兴建,而“永乐宫”所在的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正处于工程淹没区,于是,开始了“永乐宫”文物整体搬迁的艰难历程。
“永乐宫”的壁画艺术,代表了元代美术绘画水平的鼎盛时期。“永乐宫”所绘制的精美的大型壁画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而且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鸿幅巨制。它题材丰富,画技高超,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壁画风格,让无数远道而来的游人叹为观止。
走进“永乐宫”的“拆移展览室”,里面陈列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工具:如中间装着齿轮的“椅子”、带着锯条的“磨盘”、改造的铲子、铁锹等。现成的工具无法实现壁画搬迁,参建人员只好自己改装。正是靠着这样的一股韧劲,从搬迁到最后的重建,一砖一瓦,一榫一卯都没有丢失或损坏,整个迁建过程实现了零失误。重建后的“永乐宫”不但建筑风格保持了原来的风貌,复原后的壁画也保持了原有的本色。
《永乐宫纪事》以舞剧的形式讲述最美的那幅壁画《朝元图》;又用绛州鼓乐宫”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该剧创造性地将蒲剧、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的同时,还将珍贵的“永乐宫”壁画与现代声、光、电、影等舞台技术有机结合,营造出绚丽多彩的舞台效果。
《永乐宫纪事》体现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值得人们永远铭记。让美丽的壁画走出“永乐宫”,让更多的人了解“永乐宫”,走进“永乐宫”。用艺术的方式讲好运城故事,讲好山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永乐宫”一个中国文物艺术的瑰丽之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