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日夜對月》唐朝·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1] 《一百五日夜對月》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詩人困居長安時期,它同《月夜》一樣抒發了夫妻二人分隔兩地的離情,同時也透露了天下亂離才會造成家人分離的社會現實。全詩通過神話故事和浪漫想象,運用巧點題、偷春格等藝術表現手法,表達自己在寒食之夜思念親人的悲傷之情,詩中神話的運用既展現了詩人的精神世界,又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獨具特色,堪稱兼具了思想情感真實博大和藝術手法圓融貫通的佳作。
作品名稱 一百五日夜對月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編輯
一百五日夜對月⑴
無家對寒食⑵ ,有淚如金波⑶。
斫卻月中桂⑷,清光應更多⑸。
仳離放紅蕊⑹,想像嚬青蛾⑺。
牛女漫愁思⑻,秋期猶渡河⑼。
注釋譯文編輯
詞句注釋
⑴一百五日:即寒食日。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去冬至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
⑵無家:沒有房舍,沒有家庭。此處說的是沒有家人和自己在一起。漢班彪《北征賦》:「野蕭條以莽蕩,迥千里而無家。」寒食:即寒食節,亦稱「禁煙節」、 「百五節」,在農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天。
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即指月光。《漢書·禮樂志》:「月穆穆以金波,日華耀以宣明。」顏師古註:「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⑷斫(zhuó)卻:砍掉。一作「折盡」。月中桂:指的是傳說中月宮所植的桂樹,此處暗用了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
⑸清光:清亮的光輝。此指月光。
⑹仳(pǐ)離:別離。舊指婦女被遺棄二離去。清仇兆鰲《杜詩詳註》云:「《詩》:有女仳離,啜其泣矣。仳離,別離也。」紅蕊:紅花。
⑺想像:意思是想念故人的樣子。嚬(pín):同「顰」,皺眉,蹙眉,使動用法,使……蹙眉的意思。青蛾:舊時女子用青黛畫的眉。南朝宋劉鑠《白紵曲》:「佳人舉袖輝青蛾,摻摻擢手映鮮羅。」
⑻牛女:即牛郎與織女。這裡寫關於牛郎織女的故事。《世說新語》雲「:牛、女二星,隔河而居,每七夕則渡河而會」。
⑼秋期:指七夕。牛郎織女約會之期。唐沈佺期《牛女》詩:「粉席秋期緩,針樓別怨多。」
白話譯文
寒食節的夜晚,我沒有家人伴在身邊,懷念起親人,熱淚如金波一樣流出來。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樹,月亮的光輝會更加清澈皎潔吧?這樣我就可以借明月的光輝給家人傳遞思念了。月亮偏在離別時散播光澤,想必思念故人會使得妻子為之蹙眉吧。牛郎織女每年秋天七夕之日尚能團聚,可是我與妻子團聚之時卻不知在何日。
創作背景編輯
這首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寒食節,當時正值安史之亂,詩人身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詩人不說寒食,是由於冬至離妻出門,近計算其日,足見離家之久與思妻之久。 據陳貽焮的《杜甫評傳》記載,安史之亂後,杜甫攜家逃難至風翔東北的鄜州,他把妻子兒女安置在羌村以後,就隻身奔赴肅宗所在的靈武,以期為平定安史之亂出力,不料中途為判軍所俘押至長安。在困居長安的一年多時間裡,他感傷國事,思念親人,寫下《春望》、《一百五日夜對月》等詩篇。《月夜》的寫作時間是天寶十五載(756),當時杜甫不知妻兒的生死,望月而思念家人,寫下了這首名作。而作於至德二年寒食節的這首《一百五日夜對月》可視為《月夜》的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