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唐朝·杜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一组诗。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唐朝·杜甫
图片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1] 作品名称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

作 者 杜甫

创作年代 唐代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字 数 132字

作品原文

其一 高栋曾轩已自凉,秋风此日洒衣裳。

翛然欲下阴山雪,不去非无汉署香。

绝辟过云开锦绣,疏松夹水奏笙簧。

看君宜著王乔履,真赐还疑出尚方。

其二 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𦈡英妙时。

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

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

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

作品赏析

杜甫的这首诗,在围棋文化史上影响极大,末联“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尤其受后人推崇,征引借用者不绝,诸如洪炎诗云“方圆动静随机见,清簟疏帘眼倍明”,陆游诗云“清簟疏帘对棋局,肌肤凄凛起芒栗”,王世贞诗云“隐囊纱帽炯相照,小簟疏帘时所有”,吴伟业诗云“小阁疏帘枕簟秋,昼长无事为忘忧”,钱谦益诗云“疏帘清簟楚江秋,剥啄从残局未收”,王摅诗云“疏帘清簟看分明,良久才闻下子声”,袁枚诗云“清簟疏帘弈一盘,窗前便是小长安”,毕沅诗云“清簟疏帘坐隐偏,参差月落不成眠”,彭孙遹诗云“清簟抛书午梦短,二屦初来扣空馆”,孔尚任诗云“疏帘清簟坐移时,局罢真教变白髭”等等。以至于“清簟疏帘”竟而成了围棋的代称,清朝人甚至将其和苏轼的“古松流水”并列,编入类书《渊鉴类函》。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大历二年),诗人携家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时。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原诗自注:“终明府,功曹也,兼摄奉节令。”此诗表面上是题水楼,实际上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浓郁的为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和无可奈何的缘事消愁之情。 首联“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𦈡英妙时”,夸赞终明府年龄不大,但治政有方。宓子即宓子贱,孔子弟子;单父,地名。《吕氏春秋·开春论》:“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终明府摄奉节令,因此借用宓子贱鸣琴而治的典故喻其善于理政。终军,汉人。𦈡,古时出入关卡要道的符信、凭证,帛制,上书文字,分为两半,关吏和出入关者各执一半,过关时验合。《汉书·终军传》记载,终军年十八,从济南当诣博士,入关时关吏付与𦈡,终军认为大丈夫西游,当不复还,就弃𦈡而去。后来,终军做了谒者,持节行使郡国,关吏认出他就是当年弃𦈡之人。这是用同姓的终军代终明府。

颔联“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这两句分承一二句,叙写终明府继承了终军的节操,善于治政,政绩斐然,而且水楼宴宾,风流倜傥,不让宓子。不泯,即不灭。前面四句从水楼主入说起,多应酬语,但用典灵活巧妙,看似信手拈来,却十分贴切、得体。另外,首句言宓子,二句言终军,而三四句则颠倒,一句写终军,一句写宓子,结构参差,错落有致。

颈联“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五六句兀地一转,蕴含深厚,其意甚苦,可嗟可叹。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春末到夔州,此时已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里,因得友人照顾,生活较为安定,但他忧国忧民,思乡思亲的情绪却越来越严重。面对席上的名士和终明府的僚属故交,他感触万千,一种敏感的客愁乡思油然而起。诗人想:赋诗本是应主人之邀,凑“为政风流”的雅兴,可此情此景,我这五十六岁为客他乡的老翁,还有什么兴致呢?以老翁赋诗与席上名士故交相比,已见出客愁。 末联“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奕棋”,一笔宕开,意境顿见幽邃清远,且含而不露,恰到好处,令人回味不已。两句一句写室外,一句写室内,全是写景,又无一不是情语。山水迷离,云雨渺茫,正见出情怀郁结愁思缕缕,而观棋于清簟疏帘的水楼内,则正是为客之情和随遇而安的自慰之情。

全诗题水楼,前面唯“今在兹”稍稍涉及,到结尾“清簟疏帘”才有所点明。从字面上看,前四句写主人,后四句写宾客,但从结构和内容上看,却正好相反,前四句是“宾”,是虚写,只起陪衬铺垫的作用;后四句才是“主”,是实写,委婉而又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缕缕愁思。五、六句由虚转实,而使全诗生色增辉意境顿出的则是结尾二句。这两句光景绝妙,寄情无限。在五、六句抑的基础上,轻灵地一扬,化解心上阴云,将诗意引向清旷而又迷离、浅明而又深邃的境界。纪昀评道:“五、六笔意亦嵚崎,结句自是绝唱。”(《嬴奎律髓》纪评)颇有见地。

在唐代,围棋已跻身上艺之列,与书、画、琴一起,成了风雅的象征。文人士大夫风尚围棋,几乎找不到不会下围棋的。杜甫酷爱围棋,不仅自己常常寄情其间,而且还劝友人“且将棋度日”(《寄岳州贾司马六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因此他对围棋的情趣深有会心,“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为钓钩”(《江村》),“闻道长安似奕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秋兴》)等,都是历诵不衰的棋诗佳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