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公關小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公關小姐》是鄺健人編劇,黃加良執導,章申、薩仁高娃、張青等主演的電視劇,獲第九屆全國"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長篇連續劇獎等眾多獎項。

《公關小姐》是一部反映改革開放成就的主旋律電視劇。

主演

章申,薩仁高娃,張青

劇情簡介

廣州人看香港電視,經歷了一個起起浮浮的過程。而粵港電視人的競爭,也在這樣的過程中顯示出刀光劍影。《公關小姐》選取了一個相當精巧的角度,就是把主角設計成一個來自香港的公關人士,這樣一部吸取了香港電視連續劇優點的都市言情劇就有了一個宏大的背景,一國兩制的政策已經提出,香港回歸的腳步正逐漸接近,人們對香港文化的了解正在一步步加強,這樣的角度讓《公關小姐》在與港產劇的競爭上占據了天然的優勢。

而同時,電視劇中的"廣味"又使《公關小姐》的影響遠不止在影視領域,《公關小姐》帶旺了一個剛剛興起的行業,同時又把廣州的形象以及嶺南的文化推向了全國。

幕後製作

一部戲在粵港電視劇的競爭中勝出

細數從前,廣東電視台是從1978年開始恢復電視劇製作的,獨立製作的《水鄉一家人》、《燃燒的心》曾榮獲飛天獎。繼中央電視台錄製了九集電視劇《敵營十八年》後,廣東電視台推出的全國第二部連續劇《蝦球傳》,也紅遍中國。

當時的廣州人還是以看本土電視劇為主,剛剛進入人們視野的連續劇成為人們入夜後的一個主要節目。而對於其他省市的觀眾來說,《蝦球傳》既是一部情節生動的電視劇,也是大家了解嶺南文化的一個窗口。

20世紀80年代初,有人開始利用電視天線收看香港台的節目。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從魚骨天線到大鍋蓋,一直到衛星電視,香港電視一直在明里暗裡搶奪着廣東的觀眾。

已經退休的前廣東電視台副台長張木桂回憶20世紀80年代,認為1986年算是本土電視的低潮期,從1983年開始引進海外劇集,到1986年播放《流氓大亨》時,收視率已經高達76%了,據說當時有一個個體戶抱怨,在播放這部連續劇的大結局時,整晚就只做了五塊錢的生意。可見港產電視劇已有讓廣州萬人空巷的魅力了。

1987年,廣東電視台的一班干將集中到南湖賓館開會,確定了"以製作長篇(標準長度為20集)通俗電視劇、長篇通俗系列短劇(每周定期播出兩集)為主,適量製作高品位的藝術片為輔的製作方針。"這次"南湖會議"的最直接的目的,就在於擺脫廣東本土電視劇在粵港電視競爭中的不利地位,奪回失去的江山,而轟動一時的《公關小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1987年以後,廣東電視台陸續拍攝了《過埠新娘》、《香港地恩仇記》等有廣東地方色彩的當時所謂的"通俗劇"引起強烈反響,其中1990年推出的《公關小姐》,收視率是90.99%,如果說粵港電視人始終在無形的戰場上競爭的話,《公關小姐》算是打了一個大勝仗。

很快,香港亞洲電視就購進了《公關小姐》這部戲,1990年2月14日的《廣東日報》還刊登了一封香港觀眾的來信,這位在國外行醫又頂住回歸前的移民潮回到香港工作,並且在大陸購置了房產的觀眾熱情稱讚《公關小姐》,他說:"在日本電視劇追蹤'血緣'(比如《血疑》等)、香港電視劇講述個人奮鬥(比如《流氓大亨》等),廣州的電視劇卻帶着清新之風,將目光投向了一個更貼近現實的背景,從而吸引了粵港兩地的觀眾,這也體現了廣東電視工作者的政治遠見。"

一部戲給全國人民描繪了多彩而生動的廣州

一直以來,中央電視台都相當支持廣東台,而《公關小姐》是廣東台給中央台的一份禮物,最初廣東台不敢把這份禮物送到中央台去,當時廣東台的副台長鈕祖印記得曾經拿帶子給北京的一些上級和同行看過,有些人評價說"生活腐朽",這讓他也有點顧慮,後來《公關小姐》在廣東播放效果不錯,在北京甚至先組織了媒體的人搞了一個"看片會",一致反應不錯,這才送到中央台。當然這份禮物是收費的。

正是這份收費的禮物,為廣州做了一個形象廣告,不用說先進的公關理念和酒店管理方式,不用說廣州職業女性的風采,單是《公關小姐》描述的廣州這個大都市的風情,既有酒店、商場、街道的繁華景象,又有江邊吃艇仔粥、到老字號"蛇滿王"吃蛇膽、排隊飲早茶、過年逛花市等廣州生活的點點滴滴,而且,雖然電視劇的主人公是酒店的七名公關小姐,但通過她們的男朋友把視野推向廣州的個體戶、出租車司機、農民大學生、軍人、企業家等有廣州地方色彩的典型人物,這就更足以讓廣州美美地在全國人民面前露了一回臉。

《公關小姐》中也反映了廣州出現的新鮮事,比如第一次"美在花城"的選舉就在電視劇中有所表現,儘管這次"選美"作為失敗的公關案例出現,但卻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交待得相當清楚,也體現了廣東人對待改革開放的清醒態度。

在《公關小姐》推出之前,以廣州為背景的電影比如《雅馬哈魚檔》、《給咖啡加點糖》、《街市流行曲》等,已經向全國和觀眾透露出了嶺南的都市文化氣息,而《公關小姐》和隨後推出的《商界》更強化了嶺南影視的這一特點。

《公關小姐》播放後,全國的許多地方都針對這部電視劇展開了討論,有座談會形式、有報紙討論的形式,其中《中國電視報》專門開闢了讀者討論連載的欄目,其中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一位叫趙英的觀眾題為《和煦的南風》的文章頗有代表性,他在文章中談到了對廣東的認識,在經濟上,"鐵飯碗"打破,人際關係變化,粵港的交流增多等,他甚至認為把《公關小姐》稱為"通俗劇"不妥,而應該是一部反映廣州生活的正劇。

一部戲讓一個行業開創出一個時代

何春暉在《中國公關的回顧與瞻望》一文中多次提到了廣州的公關行業。1984年,廣州的白雲山製藥廠率先掛出了國內第一塊國有企業公共關係部的招牌,並注資120萬元,開展公共關係活動,陸續舉辦了廣州"白雲杯"城市國際足球邀請賽,廣州歌舞團也被白雲收歸麾下。白雲製藥廠的聲名也隨着足球和歌舞團的南征北戰而威名遠揚。1984年12月26日《經濟日報》刊載了題為《如虎添翼》的長篇通訊,報道了白雲山製藥廠的公共關係工作,並編發了"認真研究社會主義公共關係"的社論。

廣州的白天鵝賓館、中國大酒店也可以說是20世紀80年代早期中國公關的典範。

張木桂副台長介紹,當時中國大酒店公關部經理常玉萍被評為廣州十佳青年,公關經理背後有哪些故事,廣東台立刻請時任暨南大學校長秘書的鄺健人深入到中國大酒店體驗生活,然後編寫劇本。原計劃是四集,接下來改為六集,然後是十集,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的劇本長達30萬字。

《公關小姐》這齣劇在全國上映後,出現了導演、編劇甚至是演員都意想不到的一個結果,不少城市陸續成立了公關協會,企業成立了公關部,而這部戲甚至被當做了"教材"。很多業內人士忽略了背景,而對其中"技術"的成分相當重視。

黃加良導演說一直以來中國公關協會都會寄協會的報紙給他,他也記得自己曾經多次參加各個城市的公關比賽,和演員一起擔任嘉賓或評委。

中國大酒店的副總經理戴玉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任職中國大酒店的公關部,當時正是電視劇《公關小姐》播得火熱的時候,戴玉工作一段時間後,她開始擔任公關部經理一職,也結束了"中酒"由外方人員或者是香港公關人員擔任公關部經理的歷史。這也說明當時廣州的公關業已經有一定水準。

據戴玉介紹,《公關小姐》提到的具體公關案例,都是確有其事,但愛情故事卻是虛構的。電視劇主人公是以中酒第二任公關經理常玉萍為原型,但其實集中了幾任公關經理的故事。和實際情況稍有不同的是,當時的公關小姐服裝沒有那麼漂亮,酒店裡的許多工作是由各個部門協同完成的,並不僅僅是公關部功勞獨享,這些可能是對公關小姐藝術地"拔高"的部分。

香港是在1963年出現了第一家專業的公共關係公司,叫韋特公共關係公司。二十幾年後的1986年1月成立的廣東地區公共關係俱樂部則是中國內地第一個公共關係民間團體,1987年6月22日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在北京成立,這才標誌着公共關係在中國得到了正式確認和接受。到電視據播放的時候,廣州也掀起了一股公關學熱,當時大學裡沒有合適的教材,戴玉還經常要到大學上一些公關實例的分析課。 [1]

幕後花絮

改劇本:從24集到22集

《公關小姐》原來的劇本是24集,廣州觀眾看到的就是這個版本,但送到中央台後,就變成了22集,有一段戲被刪掉了,這段戲講述的是外國客人打碎了酒店玻璃,中方不同部門的員工處理方式不同,但在廣州播出時有些觀眾有不同的意見,因為要送中央台,大家慎重起見,還是刪掉了和這段戲有關的一條線索,把整齣戲改成了22集。

挑演員:酒店大堂"守株待兔"

當時表演協會在廣州開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一批演員住進江南大酒店,黃加良導演親自上場,和主要創作人員一起到酒店大堂"守株待兔",一個個審視到會議組報道的演員,大家一眼就相中了薩仁高娃,而她對劇本也相當滿意,雙方一拍即合。

服裝:時裝店裡借了不少

《公關小姐》中演員的服飾也是這部戲的亮點之一。服裝設計張式昭曾撰文介紹,電視劇中人物的服裝全部都依照星級酒店的行業規定設計,男演員的幾套西服就分為當時在香港較為流行的"雙排鈕扣西服"和在國內比較常見的"兩粒扣西服",以區分外方管理人員和中方管理人員。而公關服的設計不但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也得到了行內人士的稱讚。

至於演員們其他漂亮的服裝,則是張式昭為了節省有限的服裝費用,到當時有名的個體商店"珍珍時裝店"借來的。

拍攝:全部是"夜間作業"

《公關小姐》大部分都是實景拍攝,幾乎把中國大酒店、東方賓館的角角落落都拍到了,至於電視中出現的香港別墅,則是在東莞拍攝的。

在拍攝星級酒店的過程中,因為不能影響當時酒店的正常營業,所以,劇組一般都是"夜間作業",酒店員工下班,他們就扛着機器進場,等太陽升起,新的一天開始,他們的工作則剛剛結束。

在電視劇中最重要的場景公關部辦公室並不是真的中酒的辦公室,而是在廣東電視台的飯廳搭景而成。

推廣:一部賺錢的電視劇

在香港台的節目吸引了廣東人眼球的時候,不但廣東電視台的人感覺灰溜溜,連商家都對廣東電視台的節目不感興趣,據說當時在全國大熱的《四世同堂》在廣東台播放幾乎沒有什麼廣告。

而《公關小姐》一舉改變了這種情況。據張木桂介紹,當時地方台的節目在中央台播放,都是一種榮譽,而《公關小姐》是中央台以每集4萬元的價格購入的,而電視劇的拍攝成本才一集2.5萬元,再加上電視劇播放期間近200萬元的廣告收入,所以,《公關小姐》既是反映主旋律的電視劇,也是一部令電視台獲利頗豐的劇集。

意氣風發的公關小姐們的事業和愛情成為人們追看電視連續劇《公關小姐》的理由,因此"廣味"濃郁的《公關小姐》也讓廣州美美地在全國人民面前露了臉。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