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是一部什麼書?《尚書》介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尚書》是一部什麼書?《尚書》介紹,中國文化故事。[1]
故事內容
《尚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文件匯編,也是我國最古的一部歷史文獻。我國在很古的時候就有了專門記載歷史的史官,他們把君王的言行和當時所發生的事件,分門別類地記錄下來,即《漢書·藝文志》所謂的「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從內容上看,《尚書》不但記言,也有史實。
在古代,「尚」與「上」是同義通用字,因此,「尚書」亦可稱為「上書」。但是,對於「尚」或「上」在這裡的意思,人們的解釋卻有不少差異,有人說「尚書」就是「上古之書」,以「上」為「上古」;有人說「尚書」是「人們尊崇的書」,以「上」是「尊崇」的意思;還有人說「尚書」是「君上的書」,以「上」為「君上」之義。現在,一般認為該書是因為所記為上古之事而稱為《尚書》。、
據傳說,《尚書》最初簡冊很多,經孔子整理後,選出百篇,纂集成「訓典」「故志」和「語」,而以語為主。因為該書經過孔子整理,孔子後來曾經以此書為教育學生的教本,再加上該書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所以後人十分重視該書,儒家把它列為經書,而稱其為《書經》。
《尚書》一書按照朝代順序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大部分,分別記載各個時代的歷史。《虞書》記載我國上古唐、虞時代的歷史傳說,包括唐堯禪位給虞舜、虞舜的政治活動、虞舜和他的大臣禹、皋陶等人有關政治的談話等情節。《夏書》是記載夏朝初期的事情,其中有啟征討有扈氏的誓師辭,《禹貢》篇則記載了大禹治水以後全國的地理面貌。《商書》是記載商朝歷史的,其中有商湯伐桀、盤庚遷殷時告諭臣民的講話。《周書》記載了周朝的歷史,其中幾篇介紹了周滅商以及周人如何鞏固其對殷人的統治等情況,如武王伐紂、周公攝政、周公和成王東征等等,這一部分是我們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的原始資料。
《尚書》各篇的文體不盡相同,它可以分為六類,即「典」「謨」「訓」「誥」「誓」「命」。「典」指人們所尊敬的書冊,《尚書》中的「典」即「典範」「經典」之義。如《堯典》記載堯、舜的事跡和言論,古代史官以為應當受到人們的尊重,把它奉為經典,所以稱之為「典」。「謨」字讀音和釋義都與「謀」字相通,「謨」就是「謀議」的意思。如《皋陶謨》記載舜、禹、皋陶等人議論政治的談話,互相謀議,所以稱之為「謨」。「訓」有「教訓」之義,例如《伊訓》,據說是記大臣伊尹教訓商王太甲的話,所以稱為「訓」。「誥」的意思就是「告諭」,無論從口頭上或書面上告諭別人,都叫做「誥」。「誓」一般是指出兵征伐或交戰前所宣布的誓師詞。「命」則是「命令」的意思。
《尚書》是一部不好讀懂的古書,它所用的字、詞彙、語義以及語法結構都屬於殷周時代的上古漢語。由於該書歷史悠久,它才影響深遠,並經歷了許多複雜曲折的過程,這就是它的真偽問題以及對它的內容文字考證注釋的歧義。
秦朝末年,秦始皇焚書,實行「挾書之律」,不准民間收藏《詩》《書》。後來,項羽火燒阿房宮,又毀掉了國家藏書。因此,西漢初年,學習古文,只能靠老先生記憶、背誦,進行口頭傳授,人們把它用漢代通行的文字記錄整理下來,這便是今文,後來稱其為今文經書;漢文帝時,廢除「挾書之律」,並號召獻書,這樣,就陸續發現了一些用戰國時期的文字寫成的書籍,人們就稱為古文,或通稱為古文經書。當時很多書都有今、古文之分,同一種書,由於今文、古文的書寫和內容不同,就發生了經今古文之爭。在這種爭論中,《尚書》是爭論比較激烈的一種。
《尚書》的今古文之爭主要是真偽之辨,涉及到篇數的多少和注釋的辨別。西漢時期流行的《今文尚書》,是濟南人伏生所傳,該《尚書》本來收藏在牆壁中,後又從牆壁中拿出,因而有所損毀,只得28篇,用以教授門徒。漢武帝時民間又獻《太誓》,共29篇(有的分《盤庚》為3篇,成31篇)。《今文尚書》不僅用漢代的隸書寫成,而且後來也加入了今文經學家的觀點,人們評論說它是把經文與讖緯神學結合起來,使經文神學化。
西漢的《古文尚書》得於孔子舊宅的牆壁之中,是用六國時的古文寫成,後由孔安國進行了校讀整理。除了《今文尚書》的29篇外,《古文尚書》還多得了16篇。孔安國雖然也將它獻給朝廷,但一直沒能列於學官。經過後世的政治變亂,《古文尚書》居然又亡佚了。
過了300多年,到了東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又獻出了孔安國所傳的《古文尚書》,而且比伏生所傳多25篇,又從伏生所傳各篇中分出4篇,並作了序,共59篇。此書流傳很久,唐朝的孔穎達還為其作了疏。但是,宋代以來,開始有人懷疑此書,清代,閻若璩積幾十年的功力,着《古文尚書疏證》,引經據典,列舉128條證據,以定《古文尚書》為偽書。以後,崔述又着《古文尚書辨偽》,繼續進行了論述。於是,梅賾本的《尚書古文》作為偽書,被學術界廣泛接受。(劉淑強)
視頻
44尚書-《尚書》的故事-講解
參考資料
- ↑ 《尚書》是一部什麼書?《尚書》介紹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