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本草綱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本草綱目》 中醫典籍

本詞條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名詞術語成果轉化與規範推廣項目 提供內容 。

聲明: 本詞條內容僅為傳承中醫藥文化,不做用藥和治療參考。部分瀕危動植物有保護等級,請遵守法律,保護野生動植物。

簡介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東璧)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

《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

序例(卷1、2)相當於總論,述本草要籍與藥性理論。

卷1「歷代諸家本草」,介紹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

次輯錄明代以前有關藥物氣味陰陽五味宜忌、標本陰陽、升降浮沉補瀉引經報使、各種用藥禁忌等論述,其中又以金元諸家之論居多。

卷3~4為「百病主治藥」,沿用《證類本草》「諸病通用藥」舊例,以病原為綱羅列主治藥名及主要功效,相當於一部臨證用藥手冊。

卷5~52為各論,收藥1892種,附圖1109種。其總例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類從,目隨綱舉。」其中以部為「綱」,以類為「目」,計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60類。各部按「從微至巨」、「從賤至貴」,既便檢索,又體現出生物進化發展思想。部之下為60類,各類中常將許多同科屬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藥「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即一藥名下列8個項目(即「事」)。其中「釋名」列舉別名,解釋命名意義;「集解」,介紹藥物出產、形態、採收等;「辨疑」(或「正誤」),類集諸家之說,辨析糾正藥物疑誤;「修治」,述炮炙方法;「氣味」、「主治」、「發明」,闡述藥性理論,提示用藥要點,其下每多作者個人見解;「附方」,以病為題,附列相關方劑。

成書背景

李時珍念本草一書歷代註解者謬誤亦多,遂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采博收群書,在宋代唐慎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基礎上編成此書。

流傳版本

《本草綱目》版本頗多,除國外各種全譯或節譯本外,國內現存約七十二種,大致可分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攝元堂本)及江西本、錢本、張本三個系統。

江西本系統,主要為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張鼎思刻本等;

錢本系統,主要為明崇禎十三年(1640)錢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並改繪藥圖,以及清順治十二年(1655)吳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間《四庫全書》本即據此本抄錄;

張本系統,主要為清光緒十一年(1885)張紹棠南京味古齋刻本,文字參校江西本、錢本,藥圖改繪後增加十餘幅,並附《本草綱目拾遺》。

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本即據張本影印,晚近通行本為197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劉衡如校點本,1993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

校注、整理

《本草綱目》現有劉衡如劉山永校注本。

作者簡介

李時珍(約1518~1593)明代傑出醫藥學家。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人。[1]世業醫,父言聞,有醫名。幼習儒,三次應鄉試不中。師事顧日岩,讀書十年。受家庭薰陶,兼好醫書,遂精醫藥。千里就醫於門,立活不取值。楚王聞之,聘為奉祠,掌良醫所事。世子暴厥,治之即甦。經推薦,赴京師太醫院供職一年,或雲嘗授太醫院院判之職。晚年因子建中為官,遂進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縣。念本草一書歷代註解者謬誤亦多,遂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采博收群書,奮發編修。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歷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綱目》五十二卷,初刊於金陵。子建中、建元、建木及諸孫皆參與繪製藥圖,孫樹宗、樹聲為之校對。甫及刻成,時珍即逝。對脈學亦深有研究,所撰《瀕湖脈學》(1564年)能融會先賢脈學之精華,刪繁去蕪,講求實用,論述較為通俗簡要,以韻體文寫成,便於記誦。此書歸納脈象為二十七種,各撰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另著有《奇經八脈考》(1572年),於奇經循行路線及證治規律闡發尤多。已佚醫著有《三焦客難》《命門考》(或以為實系一書)、《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瀕湖集簡方》等。次子建元,從父業醫,有醫名。父卒,獻《本草綱目》於朝廷。四子建方,精醫,中年入選太醫院醫士。弟子龐鹿門,傳其醫學;瞿九思,傳其儒學。[2]

書評、序言

《本草綱目》原序

紀稱:望龍光,知古劍;覘寶氣,辨明珠。故萍實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後博物稱華,辨字稱康,析寶玉稱倚頓,亦僅僅晨星耳。楚蘄陽李君東璧,一日過予 山園謁予,留飲數有《本草綱目》數十卷。謂予曰∶時珍,荊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質成鈍椎;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着數言。古有《本草》一書,自炎黃及漢、梁、唐、宋,下迨國朝,註解群氏舊矣。第其中舛謬差訛遺漏,不可枚數。乃敢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復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舊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種,今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着成五十二卷。雖非集成,亦粗大備,僭名曰《本草綱目》。願乞一言,以托不朽。予開卷細玩,每藥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土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着其體用也。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鑒,毛髮可指數也。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茲豈僅以醫書覯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 ,臣民之重寶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傾,弊也久矣。故辨專車之骨,必俟魯儒;博支機之石,必訪賣卜。予方着《 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鉛卮言》後乏人也,何幸睹茲集哉!茲集也,藏之深山石室無當,盍鍥之,以共天下後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時萬曆歲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鳳洲王世貞拜撰。

進《本草綱目》疏

湖廣黃州府儒學增廣生員李建元謹奏,為遵奉明例訪書,進獻《本草》以備採擇事。臣伏讀禮部儀制司勘合一款,恭請聖明敕儒臣開書局纂修正史,移文中外。凡名家着述,有關國家典章,及紀君臣事跡,他如天文、樂律、醫術、方技諸書,但成一家名言,可以垂於方來者,即訪求解送,以備采入《藝文志》。如已刻行者,即刷印一部送部。或其家自欲進獻者,聽任奉此。臣故父李時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進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縣。生平篤學,刻意纂修。曾着《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數盡,撰有遺表,令臣代獻。臣切思之:父有遺命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遺書而子不獻,何以應朝命。矧今修史之時,又值取書之會,臣不揣譾陋,不避斧鉞,謹述故父遺表。臣父時珍,幼多羸疾,長成鈍椎,耽嗜典籍,若啖蔗飴。考古證今,奮發編摩,苦志辨疑訂誤,留心纂述諸書。伏念《本草》一書,關係頗重,註解群氏,謬誤亦多。行年三十,力肆校讎;歷歲七旬,功始成就。野人炙背食芹,尚欲獻之天子;微臣採珠聚玉,敢不上之明君。昔炎黃辨百穀,嘗百草,而分彆氣味之良毒;軒轅師岐伯,遵伯高,而剖析經絡之本標。遂有《神農本草》三卷,《藝文》錄為醫家一經。

及漢末而李當之始加校修,至梁末而陶弘景益以注釋,古藥三百六十五種,以應重卦。唐高宗命司空李 重修,長史蘇恭表請伏定,增藥一百一十四種。宋太祖命醫官劉翰詳校,宋仁宗再詔補註,增藥一百種。召醫唐慎微合為《證類》,修補眾本草五百種。自是人皆指為全書,醫則目為奧典。夷考其間, 瑕不少。有當析而混者,如葳蕤女葳,二物而併入一條;有當並而析者,如南星虎掌,一物而分為二種。生薑、薯蕷,菜也,而列草品;檳榔、龍眼,果也,而列木部。八谷,生民之天也,不能明辨其種類;三菘,日用之蔬也,罔克的別其名稱。黑豆、赤菽,大小同條;硝石芒硝,水火混注。以蘭花為蘭草,卷丹為百合,此寇氏《衍義》之舛謬;謂黃精鈎吻旋花山姜,乃陶氏《別錄》之差訛。酸漿、苦耽,草菜重出,掌氏之不審;天花、栝蔞,兩處圖形,蘇氏之欠明。五倍子,構蟲窠也,而認為木實;大 草,田字草也,而指為浮萍。似茲之類,不可枚陳,略摘一二,以見錯誤。若不類分品列,何以印定群疑?臣不揣猥愚,僭肆刪述,重複者芟之,遺缺者補之。如磨刀水、潦水、桑柴火、艾火、鎖陽、山柰土茯苓、番木鱉、金柑、樟腦、蝎虎、狗蠅、白蠟、水蛇、狗寶、秋蟲之類,並今方所用,而古本則無;三七、地羅、九仙子、蜘蛛香、豬腰子、勾金皮之類,皆方物土苴,而稗官不載。今增新藥,凡三百七十四種,類析舊本,分為一十六部。雖非集成,實亦粗備。有數名或散見各部,總標正名為綱,余各附釋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誤,詳其出產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着其體用也。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書,實該物理。我太祖高皇帝首設醫院,重設醫學,沛仁心仁術於九有之中;世宗肅皇帝既刻《醫方選要》,又刻《衛生易簡》,藹仁政仁聲於率土之遠。伏願皇帝陛下體道守成,遵祖繼志;當離明之正位,司考文之大權。留情民瘼,再修司命之書;特詔良臣,着成昭代之典。治身以治天下,書當與日月爭光;壽國以壽萬民,臣不與草木同朽。臣不勝冀望屏營之至。臣建元為此一得之愚,上干九重之覽,或准行禮部轉發史館採擇,或行醫院重修,父子銜恩,存歿均戴。臣無任瞻天仰聖之至。

內容簡介

全書首列總目、凡例、附圖。

卷一卷二為序例,主要介紹歷代諸家本草及中藥基本理論等內容。首先列舉《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雷公炮炙論》《唐本草》等四十一種本草著作,並加簡要評介,基本反映出明代以前本草學發展概況;另又附列引用醫書二百七十七種,經史百家書籍四百四十種,共計七百十七種。通過引述前人專論如神農本經名例、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方劑法則、採藥分六氣歲物、七方十劑、五味宜忌、五味偏勝、標本陰陽、升降浮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引經報使、相須相使相畏相惡諸藥、相反諸藥、服藥食忌、妊娠禁忌、飲食禁忌、李東垣隨證用藥凡例、張子和汗吐下之法、陳藏器諸虛用藥凡例等,使中藥理論獲得系統整理。

卷三卷四為百病主治,大致沿襲宋以前本草「諸病通用藥」舊例,以諸風等一百十三種病證為綱,分列主治藥物,或於病證下再分若干證,類列藥物用法,復設草部、菜部、果木等為小綱,並詳其主治,編次有序,便於臨證參考。

卷五至卷五十二為藥物各論,總目原稱載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經實核為一千八百九十七種。各論均以「部」為綱,以「類」為目分類,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每部之前均有簡要論述。各部之下再分若干類,如草部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類、雜草等十一類,凡六十類。

每藥均標註首載文獻出處,若有歸類變更或併入某藥者,則以校正說明;下設釋名、集解、辨題或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欄目解說。

「釋名」下列舉別名,並釋命名意義;

「集解」介紹產地、品種、形態、採收等;

「辨疑正誤」對歷代本草有疑誤者予以辨正;

「修治」闡述炮製方法;

「氣味」闡述藥物性味及有毒無毒;

「主治」包括功效;

「發明」側重闡述藥性理論、用藥要點及李氏學術見解;

「附方」廣錄以該藥為主的主治各科病證的有效方劑。

本書在唐慎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基礎上,進行大量整理、補充,並載述李氏發明與學術見解。其主要成就包括:集我國16世紀前中藥學之大成,該書首先介紹歷代本草的中藥理論和所載藥物,又首次載入民間和外用藥三百七十四種,如三七、半邊蓮、醉魚草、大風子等,並附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則。顯示當時最先進的藥物分類法,除列「一十六部為綱,六十類為目」外,還包括每藥之中「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即每一藥物下列釋名、集解等項,如「標龍為綱,而齒、角、骨、腦、胎、涎皆列為目」;又有以一物為綱,而不同部位為目。特別是在分類方面,從無機到有機,從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進化論觀點。全面闡述所載藥物知識,對各種藥物設立若干專項,分別介紹藥物名稱、歷史、形態、鑑別、採集、加工,以及藥性、功效、主治、組方應用等;同時引述自《本經》迄元明時期各家學說,內容豐富而有系統。對中醫藥理論有所發明,書中強調對中藥應該辨證應用,如藜蘆條下稱「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瓜丁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則吐風痰者也」。其中亦有前人所未論及之名言和精闢理論,如辛夷條下有「腦為元神之府」之論,橘皮條下稱「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龠」等。

書中對過去本草書籍中將兩藥誤為一物者,如葳蕤與女萎;一物而誤為兩藥者,如天南星與虎掌;品種混淆不清者,如百合與卷丹;藥用部位失真者,如五倍子誤認為果實;藥物歸類不當者,如將薯蕷列為草類等,均予以澄清更正。

書中對妄圖長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風現象進行了批判,對黃連澤瀉服之可以成仙,草子可以變魚等說,亦作了駁斥。

本書雖為中藥學專書,但涉及範圍廣泛,對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物理學、化學、農學等內容亦有很多記載。如在礦物學方面對石油的產地、性狀作了詳細記述;在化學方面,闡述了檢驗石膽真偽的方法;在物理學方面,從空氣中的濕度變化,以推測雨量的大小;在農學方面,闡述採用嫁接技術,以改良果樹品種的方法等。

本書通過對藥名的探索與考證,闡明某些漢字的字形、讀音;也載述一些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藥名的讀音和含義。還記載契丹族用羊皮、羊骨占卜和寫字,吐番人用燕脂化妝等習俗,蒙古族裹於牛皮內治療外傷方法等。

本書保存了16世紀以前大量文獻資料,其中有的原書已佚失,有關資料可從本書得以窺見。[3]

影響評價

本書刊行後,促進了本草學的進一步發展,倪朱謨《本草匯言》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黃宮繡《本草求真》等,均是在其學說啟示下而著成的本草典籍。

達爾文(Chrles Robert Darwin)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書的資料,並稱之為「古代中國百科全書」。英國李約瑟( Joseph Needham)稱讚李時珍為「藥物學界中之王子」。本書為本草學集大成之作。刊行後,很快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後又先後被譯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視頻

大明醫聖李時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