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犀行》唐朝·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犀行》唐朝·杜甫

《石犀行》唐朝·杜甫
圖片來自 百度

[1] 唐代杜甫詩作 《石犀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吟詠古蹟,號召以人力治水患,又將水患與亂政聯繫起來,呼喚良相出現。全詩憂憤深廣,語意沉鬱,構思精到,意境渾成,語言凝練,形象生動地刻畫了當時人民治水實踐中的情形,不管思想還是藝術都有較高的成就。 作品名稱 石犀行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作品題材詠物詩

作品原文

石犀行⑴

君不見秦時蜀太守⑵,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雖有厭勝法⑶,天生江水向東流。

蜀人矜誇一千載⑷,泛溢不近張儀樓⑸。

今年灌口損戶口⑹,此事或恐為神羞。

終藉堤防出眾力,高擁木石當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參人謀。

嗟爾三犀不經濟,缺訛只與長川逝⑺。

但見元氣常調和,自免洪濤恣凋瘵⑻。

安得壯士提天綱,再平水土犀奔茫。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石犀:石刻的犀牛,古人以為置於岸邊可鎮壓水怪。《全蜀總志》:「李冰五石犀,在成都府城南三十五里。今一在府治西南聖壽寺佛殿前,寺有龍淵,以此鎮之。一在府城中衛金花橋,即古市橋也。」

⑵秦時蜀太守:指李冰。《華陽國志》:「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溪於江南,命曰犀牛里。後轉置犀牛二頭,一在府中市橋門,一在淵中。」

⑶厭(yā)勝:古代一種巫術,謂能以詛咒制勝,壓服人或物。

⑷矜(jīn)夸:驕傲自誇。

⑸張儀樓:位於四川成都,為張儀所築,故名;因樓高百尺,故又稱「百尺樓」。張儀築成都城時首先修建用以定築城南北方位的定位標誌建築,城修好後成為成都城西門城樓。《華陽國志》:張儀築成都城,屢頹不立,忽有大龜周行旋走,巫言依龜行處築之,遂得堅立。城西南樓,百有餘尺,名張儀樓,臨山瞰江。《成都志》:李冰為蜀郡守,化為牛形,入水戮蛟,故冬春設鬥牛之戲。祠南數千家,邊江,低圮雖甚,秋潦亦不移。

⑹灌口損戶口:指唐代宗上元二年(761)秋洪水泛濫,灌口(灌縣西北)一帶民遭滅頂之事。李膺《益州記》:「清水路西七里灌口,古所謂天彭關。」《舊唐書》:「上元二年七月,霖雨,至八月方止。」

⑺缺訛(é):指減少和變動。朱註:「《蜀王本紀》《華陽國志》《水經注》《成都記》,皆雲李冰作犀牛五頭,後來止二犀可見,其三頭已不存,所謂『缺訛只與長川逝』。」缺,損其數。訛,易其處也。

⑻凋瘵(zhài):衰敗,睏乏。

白話譯文

蜀郡太守李冰興修水利時,曾經刻五頭石犀牛以鎮江水。

雖然有一物鎮服一物說法,但是江水還是順勢向東而流。

當地人總誇耀石犀能治水,洪水泛濫也淹不了張儀樓上。

當年灌口發洪水淹沒人家,此事恐鎮水之神也感到羞恥。

防洪靠眾人出力修築堤防,正值秋天快用木石泥土築堤。

大禹治水是順勢疏導河流,哪能靠詭話邪怪來治水患呢。

五頭石犀鎮水能起何作用,失蹤的石犀只能順水而消逝。

只有自然界陰陽二氣調和,才可以免除洪水帶來的禍患。

假若誰能掌握天地的綱紀,洪水不會成災石犀急速奔亡。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上元二年(761)秋天,成都附近發生水災,杜甫借人們治水過程中崇尚迷信的現象,寫了這首詩。戰國時秦人李冰作蜀太守時曾在成都南三十五里刻立五頭石犀鎮壓水精,防止洪溢。蜀人以為無憂。但上元二年秋季,洪水泛溢,灌口(灌縣西北)一帶民遭滅頂。杜甫作此詩以破除人們對石犀的迷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