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橫秀嶺圖》元 高克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雲橫秀嶺圖》元 高克恭 在《雲橫秀嶺圖》中,遠景為高山險峰,氣勢雄偉,有崇高的美感;近景則是江南水鄉風景,氣象溫潤,有平淡天真之趣。山腰白雲繚繞,山坡小橋流水,煙樹蒼鬱。近處河分兩岸,林木茂密,山頭以青綠點苔,顯得溫鬱蒼翠;坡腳以粗筆勾皴,具有穩定感;山腰間飄浮的大片白雲,為融和米芾、董源等諸家畫法的典型之作,別開一面。 雖然沒有直接表現人物,但左側延伸到水面中的坡岸上有空亭,畫面右側在樹葉的掩映下也有兩處房屋的形象,更靠上的橋的形象也彰顯了這裡人為的日常活動。縱觀整幅畫作,無不顯示出一種士大夫的閒雅之趣。
畫軸的上方裱綾有明代王鐸的題識,盛讚此畫「神氣淋漓,嵬峨滋長。展曰造化從毫,天地無功。」在其下方裱綾,王鐸又題:「日對此幀,如坐溵水傍觀少室諸峰,何知人間繁華,封畺金革之事。」
畫家高克恭生平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道人。祖先是西域回紇(回鶻)人,佔籍大同,奉母移居房山(今北京)。高克恭27歲為吏,官至刑部尚書和大名路總管。他多次到南方任職,和當時的文人畫家來往密切,才陸續深入接觸卷軸畫並開始學畫。
晚年寓居錢塘(今杭州)。畫使普遍記載高克恭山水畫師承米芾的雲山法,但其構圖及筆墨過於簡單,猶覺不足,後更借鑑董源、巨然及李成,漸漸形成其個人的模式。時人將他與同時代的趙孟頫並列:「近代丹青誰最豪,南有趙魏北有高」,可謂元代南北方兩位極具代表性的士大夫畫家。 [1]
《雲橫秀嶺圖》賞析
本幅中的主要山體幾乎位於畫面的正中,主峰態勢先向右傾斜,又在向上的延伸中扭向左側。山體最高的部分,既有著董源礬頭皴的塊石表現,密集橫向的墨點也是米點皴的典型表現方式。畫面中的整體山石表現雄厚渾圓,山脈處的表現使用了董源式披麻皴,種種樣貌和藝術語彙的使用都是復古而平淡的風格。在主體山峰的下面,也即畫面的最中心位置,是由地表坡岸蒸騰起的白色煙雲,一直向右上方蔓延,漸漸遮擋住山峰又最終和虛遠處融為一體。北宋米氏父子所建立的“米氏雲山”之法,開創性地向後世提供了雲煙的表現方式,也提供了雲和山的關係處理方式。元初的高克恭學習了這樣的方式,將雲煙置於更後一層的山峰以及更前一層的平緩坡岸之間,這不僅在視覺上製造了迷幻之感,也彌合了不好交代的遠近二層空間關係的處理。除了漸升的煙雲,還有坡岸上成排的樹木,都位於畫面的二分之一交接處。畫面的下方以平靜的水面為核心,周圍都是平緩的坡岸,林木茂密,右岸有數屋舍、左岸有一茅亭隱約其中。縱觀整幅畫作,無不顯示出一種士大夫的閒雅之趣。 [2]
傳世作品
《雲橫秀嶺圖》絹本著色,縱182.3厘米,橫106.7厘米,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無款,但圖上有元代鄧文原、李衍二題,故可信。
收藏
《墨竹坡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雲橫秀嶺圖》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