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龕手鏡》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dH3F&gsm=2&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龍龕手鏡]


《龍龕手鏡》,又名《龍龕手鑒》(宋刻本因避諱而改「鏡」為「鑒」),是一部以辨別漢字異體為主的字書。遼代釋行均著。成書於公元997年以前。卷首燕台憫忠寺沙門智光字法炬之序,撰於遼聖宗統和十五年,即宋至道三年(997)。傳有高麗刻本(名 《龍龕手鏡》),中華書局已影印刊行。193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上海涵芬樓影印江安傅氏雙鑒樓藏宋刊本」,輯入《四部叢刊續編》,書名 《龍龕手鑒》[1]


  釋行均(生卒年不詳),遼代和尚。行均字廣濟,俗姓於。長於音韻、訓詁、文字之學,為著作本書曾費時5載。

  本書搜集漢字26430餘個,按部首分類,計242個部。編排順序採用部首和四聲交叉結合的方式,即部首先按平、上、去、入四聲分卷:平聲卷含金部等97部,上聲卷含手部等60部,去聲卷含見部等26部,入聲卷含木部等59部。同部首的字,再在各部之內按平、上、去、入四聲為序。如:釘、鉅、鋸、鐸四字,同為 「平聲卷」的金部,又分別列入金部之下的 「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各欄。這樣的編排方式,是前所未有的。

《龍龕手鏡》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各字的詮釋,除注音、釋義外,尚列 「正」、「俗」、「古」、「今」、「通」、「古文」、「或作」諸條例,以辨析其不同形體或異體。凡同字異體者則合條詮釋。例如:

  、 (二俗)(古)孕(今,羊證反,懷~也。四。)

  尗 (通) 尗 (正, 失六反, 山豆也。 二。)

  茅 (或作) 薴 (正,直呂反,草名也。二。)

  再(正)(俗) (古文, 作代反,重也, 兩也。三。) ( 《四部叢刊》 本)

  本書釋義簡明,不列書證,語音用 「直音」或「反切」,取 「切韻音系」。然所錄文字以俗體、或體為多,其中不乏訛體。分部也不嚴密,有隻取開頭幾筆或部件為部首者,因而與 《說文解字》系傳統部首差別甚大。如:一般為土部的 「基」、石部的 「碁」、糹部的 「綦」,在本書均為 「其」部。 「高」 歸丄部, 而 「高」 又歸「高」部。本書雖未囿於 「六書」的傳統結構關係,亦不以字形解義,而不少部首的建立和文字的歸部卻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在辨析正、俗、今、古、通等或體方面也存在混雜不清的缺點。但本書所列漢字的多種結構形體是豐富的,是查考、研究漢字俗體、簡體的有用資料。[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