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陕北母亲(耿永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一位陕北母亲》是中国当代作家耿永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位陕北母亲
2008年11月21日,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
驱车来到清涧县石咀驿乡,向人询问路遥的老家。当知道我们是从绥德来的时,街上的人们连声说,超过了,超过了,再往回走十里才是王家堡,那儿就是路遥的老家。并一再提醒:公路右边的村口竖立着一块石碑呢……
只好掉转车头往回走。两眼盯着车窗外,左顾右盼寻找路边的石碑……忽然车里有人喊:快停车,石碑过去了。司机急忙刹车,又掉转车头走回一百多米才到王家堡。
来到石碑前,登上基座,见石碑呈长方形,一人多高,是清涧县人民政府在路遥逝世十周年的2002年所立。正面刻有“当代著名作家 路遥故里”,背面是路遥生平简介。正看碑文,有人说,快看,路遥娘向我们招手哩。大家抬头朝石碑正对面山上望去,见半山腰一农户硷畔上,一位老大娘正俯视着我们,频频招手。
顺着一条陡坡走上去,那位大娘一边热情地接待我们,一边滔滔不绝地自我介绍,她就是路遥他娘,一个普通的陕北老婆,今年77岁了,老汉去年走了,活了80岁……
作为路遥作品的忠实读者,我不仅多次读过他的全部作品,而且还喜欢读回忆路遥的文章。虽然路遥故里与我的家乡近在咫尺,但一直没机会前来参观。今天,有幸这么近距离地感受着这一切,感到格外亲切。
我仔细打量起路遥故居:210国道右边,是大石头砌起的10多米高的硷畔,硷畔上栽几棵枣树。青砖砌的大门和围墙内,是一排座西朝东的4孔石头接口窑洞,脑畔上面山势很高,整个院落宽敞、整洁,偌大的院内只有路遥母亲一人居住,显得寂寞和冷清。特别是那么高的用石块砌的整整齐齐的硷畔,在陕北农村,可算是一项不小的工程。
我问大娘,这硷畔是公家给你砌的吗?不是不是,老人连口否认,是路遥他爸和亲戚们帮忙砌的。早了,在改修官道(国道)那会儿就砌起了。
老人家把我们领进最左边的一孔窑洞,说,路遥就是在这里出生的。这是一孔极其普通的窑洞,摆放着庄户人家常见的杂物,我想起电影《人生》中高加林家的窑洞,和眼前这孔窑洞何其相似。
接着,大娘又把我们领进第二孔窑洞,说,路遥小名叫“卫”,大名叫王卫国,1949年生的,42岁上殁的,活到今年就整60岁了。我们都默默不语,边听老人叙说,边看墙上镜框里的照片。其中有不少路遥黑白相片,还有路遥女儿路茗茗一张彩照,年轻漂亮的路茗茗穿着裙子,正蹲在一个荷塘边微笑呢。大娘又说,茗茗今年28岁了,跟她妈林达到北京去了,茗茗说今年过年回来看我哩……有人问:您老人家有几个儿子?老人答:三个,不,四个,看我老糊涂了,有几个儿子也不晓得……我心里顿时一沉,这可是令老人伤心的话题。我知道,这是一个不平常的家庭,也是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老人已有两个儿子患了肝癌相继英年早逝。真不敢想象,眼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是用怎样的坚强毅力挺过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沉重打击……
告别时,大娘也没问我们从那儿来到那儿去,只是一再说,连口饭也没吃就走呀?我忽然感到,她这句话,当年一定给匆匆上路的路遥唠叨过,给王天乐(路遥的弟弟)唠叨过。我明白了,老人家只所以热情接待我们这些陌生人,是因为在她看来,在这车如流水的国道上,有人肯停下车来观瞻路遥纪念碑,他们一定是儿子生前的好朋友好同事,或者是爱看儿子写的书,和儿子很有感情的人。这些人都是她的亲人,她必须接待这些尊贵的客人,让他们到家里坐一坐,看一看路遥的照片,啦一啦关于路遥的话题。这,或许成了老人精神上最大的慰籍,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期盼。虽然,不识字的老人不太明白,她养育了一个多么优秀的儿子,这个儿子在中国文坛上的分量与辉煌,更不曾读过儿子的著作。但是她有情有爱,这种爱博大无边,感动天地。我还想,应该在这院子大门口挂上“路遥故居”牌匾,将路遥生前所用物品陈列出来,供后人参观学习。当地政府更应该关心路遥母亲的生活,让老人家安享晚年。
上车时,我回头一望,见路遥母亲依然站在高高的硷畔上,像一尊雕像,守望着王家堡这一方山山水水…… [1]
作者简介
耿永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