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捆柴(張曉風散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捆柴》是中國台灣作家張曉風寫的一篇散文。
作品欣賞
有一年,一位在哈佛大學任教的醫生到台灣南部極僻遠的小城去行醫,他醫好了一個窮苦的山地人,沒有向他收一文錢。
那山地人回家,砍了一捆柴,走了三天的路,回到城裡,把那一捆柴放在醫生腳下。可笑他不知道現代的生活里,已經幾乎沒有「燒柴」這個項目了,他的禮物和他的辛苦成了白費。
但事實卻不然,在愛里沒有什麼是徒勞的。那醫生後來向人複述這故事的時候總是說:「在我行醫的生涯中,從未收過這樣貴重、昂價的禮物。」
一捆柴,只是一捆荒山中枯去的老枝,但由於感謝的至誠,使它成為記憶中不朽的川富。[1]
作者簡介
張曉風,筆名曉風,桑科,可叵,1941年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它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作品富有人道精神,並蘊含愛國懷鄉情感。其作品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編劇金鼎獎、香港基督教文學獎、台灣文藝散文獎等。 [2]
張曉風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嘆人生的虛無,亦不沉溺於文字的晦澀,其字裡行間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偉之氣、俠士之風,而又不乏女子雅致、淒婉的纖細柔情。張曉風的文章里,有獨立山頂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氳梅香中的梅妃,還有在紅地待毯那端默默堅寧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讀到漢代的史傳、唐朝的詩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戲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來提升感性,視野上亦將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一雙透視平常的慧眼,將瑣碎平凡的生活,品出美麗、典雅、溫柔。 同時在戲劇領域也頗有貢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