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絕· 觀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絕·觀潮
圖片來自搜狐網

七絕·觀潮,在描寫錢塘潮的時候,前人常用戰鼓作比喻,而戰鼓是出戰時的新號,所謂擊鼓出陣,鳴金收兵。但在毛澤東的筆下,錢塘江的氣勢不是初上戰場,殺氣騰騰——倘若是那樣,就不免失之膚淺——而是「從容」。此句就勝在從容,此詩也勝在從容。殺敵回,故而能從容不迫,鎮定自若,胸有成竹,一切已盡在掌握之中。這種從容,比起戰場上硬碰硬的正面交鋒更為可畏。

原文

毛澤東〔近現代〕

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

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譯文

錢塘江的波濤洶湧澎湃,滾滾而來,濺起的浪花拍打向釣魚台

到處人山人海,大家一邊觀潮一邊讚嘆江潮陣容壯闊,猶如鐵甲戰馬從容殺敵後回返。

注釋

雪花:浪花。

魚台:即釣台,在錢塘江中段的富春江邊,相傳為東漢嚴光(子陵)隱居垂釣處。

人山紛贊:聚集觀潮的人很多,大家一邊觀潮一邊讚嘆。

陣容闊:指江潮像千軍萬馬排列成的陣容,非常壯闊。

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借喻雄師勁旅。

參考資料

毛潤之.《毛澤東選集》.邯鄲創建的晉察冀日報社印刷:人民出版社,1944

創作背景

1957年9月11日,毛澤東在杭州視察工作時適逢是錢塘江傳統的觀潮節,毛澤東及其隨從人員輕裝便服,到最佳的觀潮地鹽官鎮。這裡人山人海,他們只得改到鎮郊七里廟附近觀潮。他面對錢塘江凝視、思考,吟成了這首《七絕·觀潮》。

賞析

詩人寫的這首《七絕·觀潮》中,從頭至尾,氣勢如虹,這不僅寫出了錢塘潮的氣勢,也寫出了詩人自己內心的一貫的氣勢。內氣與外景同時耦合,可謂真正的天成。江山的大氣碰上了一個真正能理解它的知音,當然這個知音(即是詩人)胸中的風雲也只有萬里江山才能容納。

詩人眼中的錢塘潮陣容壯闊,來回奔騰,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之勢。如此氣壯山河的氣魄的確也只有毛主席這樣的大詩人才能勝任愉悅,一氣呵成。

「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詩人緊扣題目「觀潮」中之「觀」字,具體描繪錢塘江潮湧的氣勢:「千里」指水域之寬;「滾滾來」指波浪之急,唐代詩人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其中有「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千里」,寫波濤水域的面積;「滾滾來」,寫波濤的速度和氣勢。實現了多角度、多側面地壯寫涌潮,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錢塘江的人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江身小,漲潮時,海水從寬達百餘里的江口湧入,卻受到江身小的狹窄的江岸擠壓,形成涌潮。而後面的涌潮又與前面的涌潮互相撞擊,後浪推,前浪阻,浪峰壁立,江面奇觀。浪潮高達三五米,落差可達八九米,驚心動魄,勢極雄豪。「千里波濤滾滾來」恰好寫出了錢塘江特殊地形的潮湧。「雪花」這裡指浪濤,北宋豪放派詞人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詞云:「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釣魚台」即釣台,在錢塘江中段的富春江邊,相傳為東漢嚴光(子陵)隱居垂釣處。「雪花飛向釣魚台」,指後推前阻形成的浪濤飛向釣魚台,寫盡涌潮的磅礴氣勢,沿江而上,不可阻擋。清代詩人曹溶的《滿江紅·錢塘觀潮》,曾有「亂濤穿到嚴灘歇」的詩句,意同「雪花飛向釣魚台」一樣。

詩法常常講起承轉合,本詩到了第三句,筆鋒也突然一轉。前面都在寫潮,現在忽而開始寫起看潮的人。不寫看潮人之多,不能突出錢江潮景作為名勝的地位。「人山紛贊陣容闊」,「人山」二字讓人聯想到人頭攢動,爭相引頸觀看的境況,意思接近「滿郭人爭江上望」。用側面襯托的手法,寫潮水引人交口稱讚,化難以描繪的美景為可以想見的眾人反應,也是詩中寫景的常見手法。

最後一句「鐵馬從容殺敵回」,重新又寫到了潮水的景象。詩中說的是「殺敵回」,十分貼切地寫出了本來一路奔流至大海的錢塘江水忽然間自大海重新涌回的景況。這裡依然是比喻,然而比起第二句的「雪花飛向釣魚台」又截然不同。倘若說第二句里的「雪花」意象尚留有些許溫情,到了這一句,又是「鐵馬」,又是「殺敵」,其中蘊含的殺伐之氣咄咄逼人。「雪花」是喻潮水的形,而到了這最末一句則是從氣勢上設喻。因為氣勢本是難以捉摸的,用「鐵馬從容殺敵回」來把它具體化,真可謂抓住要害。

在描寫錢塘潮的時候,前人常用戰鼓作比喻,而戰鼓是出戰時的新號,所謂擊鼓出陣,鳴金收兵。但在毛澤東的筆下,錢塘江的氣勢不是初上戰場,殺氣騰騰——倘若是那樣,就不免失之膚淺——而是「從容」。此句就勝在從容,此詩也勝在從容。殺敵回,故而能從容不迫,鎮定自若,胸有成竹,一切已盡在掌握之中。這種從容,比起戰場上硬碰硬的正面交鋒更為可畏。

這首詩還妙在陳述與喻筆交替出現,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千里波濤滾滾來」是實,「雪花飛向釣魚台」是虛,到了「人山紛贊陣容闊」是實,「鐵馬從容殺敵回」又是虛筆。這種交錯的寫法使得潮景的壯美在詩中一點也不嫌單調。短短一首絕句里,虛實交替出現,又渾然天成,毫無斧鑿痕跡。

簡析

此詩前二句緊扣題目中的「觀」字,具體描繪錢塘江潮湧的氣勢;後二句寫人山人海的觀潮者紛紛讚揚涌潮的陣勢闊大,就好像那雄師勁旅凱旋歸來,受到人們前呼後擁的歡迎。全詩從頭至尾,氣勢如虹,不僅寫出了錢塘潮的氣勢,也流露出詩人內心一貫的氣魄與壯懷。內氣與外景同時耦合,?可謂真正的天成。[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