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西川才子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國詩詞西川才子,古怪形容異,清高體貌疏①。
語傾三峽水②,目視十行書③。
膽量魁西蜀④,文章貫太虛⑤。
百家並諸子⑥,一覽更無餘。
【釋詞】
①疏:粗。 張松「生得額䦆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形體容貌粗陋,不俊氣。
②語傾:說話如倒出來。三峽水:比喻話語滔滔不絕。
③十行書:一目十行,形容看書的速度很快。《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資性聰明,一目十行俱下。」
④魁:第一名:《宋史·章衡傳》:「卿為仁宗朝魁甲」。
⑤太虛:天空。陸機《駕言出北闕行》:「求仙鮮克仙,太虛不可凌。」
⑥百家:指學術上的各種流派。《漢書·藝文志》載諸子有一百八十九家,以成數言,稱為百家。諸子:指先秦至漢初的各派學者或著作。
三國詩詞《西川才子》原文及賞析
【賞析】
張松是推動《三國演義》情節發展的一個重要人物。小說家用生花妙筆描繪了張松的機敏聰明、博學多才、膽量過人。連曹操手下的才子楊修也不得不感嘆:「真天下奇才也!」
當時盤踞漢中的張魯,常思侵犯西川。益州牧劉璋為解除西川之憂,與眾官商議對策。別駕張松自告奮勇,攜帶「金珠錦綺」,前往許都,欲結連曹操,興兵攻打張魯,以解西川之危。不料曹操睨傲得志,未給西川使者張松禮遇。而張松也不卑躬諂媚,以聰穎過人,不辱使命。他一出場,其外在的形貌與內在的氣質就形成強烈的反差。「古怪形容異,清高體貌疏。」他長得頭像個钁頭,塌鼻子,露牙齒,容貌醜陋,身材矮小。曹操看他長得猥瑣,先是「五分不喜」,後又因他言語衝撞,於是「拂袖而去」。張松對曹操以貌取人,傲慢待人,毫無自慚形穢的卑怯感,反而以直言相抗,維護使臣的尊嚴。當曹操屬下責難他「汝為使命,何不知禮,一味衝撞? 幸得丞相看汝遠來之面,不見罪責」。他反唇相譏,笑曰:「吾川中無諂佞之人也。」表現出一副清高的姿態,不肯屈就,不失人格。
張松的清高立刻引起曹操屬下的詰難,忽然階下一人大喝曰:「汝川中不會諂佞,吾中原豈有諂佞者乎?」此人乃才子楊修,是個舌辯之士,自恃其才,「小覷天下之士」。張松也有心難之。於是二人一問一答,相互詰難,口似懸河,舌如利刃,不分上下。張松乘機抓住楊修在曹操屬下才高位卑的境況,攻擊楊修心中內在的隱痛:「『久聞公世代簪纓,何不立於廟堂,輔佐天子,乃區區作相府門下一吏乎?』楊修聞言,滿面羞慚,強顏而笑。」當楊修把曹操仿《孫子十三篇》而作的未傳世的《孟德新書》給張松看,本欲想玄耀一下曹操的文才,哪知張松過目成誦,看了一遍後大笑曰:「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止好瞞足下耳!」說着,從頭至尾,背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把這位「博學能言,智識過人」的楊修折服得五體投地。因此詩中稱誦張松「語傾三峽水,目視十行書」。
楊修將張松過目成誦《孟德新書》一書告之曹操,曹操立刻「令扯碎其書燒之」。並約好來日教練場上讓張松見見「軍容之盛」。第二天,教練場上雄兵列陣,「盔甲鮮明,衣袍燦爛;金鼓震天,戈矛耀日;四方八面,各分隊伍;旌旗颺彩,人馬騰空」。作為西蜀的使節張松不亢不卑,「斜目視之」,略帶蔑視之意。曹操不得不「喚松指而示曰:『汝川中曾見此英雄人物否?』松曰:『吾蜀中不曾見此兵革,但以仁義治人。』操變色視之,松全無懼意」。曹操的文治武功全不在張松的眼裡,曹操本欲誇耀,反倒落個沒趣,承受不了這種冷漠的曹操被激怒,對張松說:「吾視天下鼠輩猶草芥耳。大軍到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取,順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張松也不示弱,當面揭其短,亮其丑:「丞相驅兵到處,戰必勝,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此皆無敵於天下也!」張松說完幾乎遭殺。小說用「膽量魁西蜀,文章貫太虛」的詩句來讚美他。
張松以其機敏、才智、清高,顯示了他的膽識。小說家正是通過張松的膽識,作為一個敘事視角,來透視曹操和劉備的各自心態,以及與此心態相連的待人態度和戰略得失。這才是張松其人在敘事結構中的價值。因此小說家在這個過場人物身上不惜筆墨,設置了兩首詩,強化其形象的社會意義。當我們讀完這首詩,細細地品味之餘,不難發現張松的清高,有不失人格的正直,有不辱使命的外交姿態,還有中國知識分子傳統的心理傾向,似乎都有點「吃軟不吃硬」的怪脾氣。你架子擺得越高,他愈不買你的賬;你愈講價錢,他愈抬高價格;相反,你若敬他一尺,他就會敬你一丈。特別是有才的人,更是如此,何況像張松「百家並諸子,一覽更無餘」這樣的西川奇才![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