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百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百兩

來自網絡的圖片

三百兩的種植和炮製

來源

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乾燥成熟果實。9~10月果實由綠變黃時連柄摘下,曬乾。

【原形態】

①北馬兜鈴

又名:圓葉馬兜鈴。多年生纏繞或匍匐狀細弱草本。根細長,圓柱形,直徑3~8毫米,黃褐色。莖草質,綠色,長達1米或更長。葉互生,葉柄絲狀,長約1.5~2厘米,葉片三角狀闊卵形,長2.5~7厘米,寬2.5~7.5厘米,先端鈍或鈍尖,基部心形,全緣,葉面綠色,背面淡綠色,基出脈5~7條,較明顯。花3~10朵,簇生於葉腋間;花梗細,長約1.5厘米;花被暗紫色,長1.5~3.5厘米,略彎斜,兩側對稱,上部呈斜喇叭狀,先端漸尖,中部呈管狀,下部包住花柱,膨大成球形;雄蕊6,幾無花絲,貼生於肉質花柱上,花葯2室,縱裂;子房下位,長柱形,長約7毫米,花柱6,癒合成柱體,柱頭短。蒴果例廣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4厘米,直徑2~3厘米,初期綠色,成熟時黃綠色,沿室間開裂為6瓣,果柄上裂成5~6條絲狀。種子扁平,三角狀,邊緣具白色膜質的寬翅。花期7~8月。果期9月。生于山溝、溪邊或林緣的灌木叢間。分布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河南、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山東等地。

②馬兜鈴

多年生纏繞:禿匍匐狀細弱草本。葉互生,葉柄較細,長約1~1.5厘米;葉片三角狀狹卵形,長3~8厘米,寬1.8~4.5厘米,中部以上漸狹,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心臟形,兩側圓耳形,老時質稍厚,基出脈5~7條,較明顯。花較大,單生於葉腋間,花梗細,長1~1.5厘米;花被暗紫色,長3~5厘米,內被細柔毛,有5條縱脈直達花被頂端;雄蕊6;子房下位,長柱形,花柱6,肉質短厚,癒合成柱體,柱頭短。蒴果近圓形或矩圓形,長4~5厘米,直徑3~4厘米。花期7~8月。果期9月。生于山坡叢林中。分布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性味; 苦;辛;寒

炮製; 馬兜鈴:搓碎去筋,篩淨泥土。 蜜兜鈴:取淨馬兜鈴,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馬兜鈴100斤,用煉熟蜂蜜35-40斤)

性狀

(1)北馬兜鈴蒴果卵圓狀倒卵形,長3~5cm,直徑2~4cm,上端平截,中央微凹,有花柱痕;果柄細,長2~6cm;表面黃綠色、灰綠色或棕褐色,有縱稜線12條,由稜線分出多數橫向平行的細脈紋。果實輕而脆,易裂為6瓣,果皮內表面平滑而帶光澤,有密的橫向脈紋;果實分6室,種子多數,平疊整齊排列。種子扁平而薄,鈍三角形或扇形,長6~10mm,寬6~12mm,邊緣有翅,淡棕色。氣特殊,味微苦。

(2)馬兜鈴蒴果球形或長圓形,基部鈍圓,背縫線縱棱較平直。種子寬略大於長,心形。以個大、黃綠色、不破裂者為佳。

三百兩的效果

功效; 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乾燥成熟果實。 用於肺熱喘咳、痰中帶血,咯血,失音,痔瘺腫痛。

經脈; 肺經

主治; 清肺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用於肺熱喘咳,痰中帶血,咯血,失音,痔瘺腫痛。

①《藥性論》: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可。

②《日華子本草》:治痔瘺瘡,以藥於瓶中,燒熏病處。

③《開寶本草》: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瘺瘡。

④《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熱,安肺氣,補肺。

⑤《本草求原》:治肺中濕熱,聲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兒麻疹內陷,喘滿聲暗,宜加用之。

⑥《現代實用中藥》:治咯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注意禁忌; 虛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三百兩的藥方

①治肺氣喘嗽:馬兜鈴二兩(只用裡面子,去卻殼,酥半兩,入碗內拌和勻,慢火炒干),甘草一兩(炙)。二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以藥末含咽津亦得。(《簡要濟眾方》) ②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阿膠一兩五錢(麩炒),鼠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錢五分,馬兜鈴五錢(焙),杏仁(苦杏仁)七個(去皮、尖),糯米一兩(炒)。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小兒藥證直訣》阿膠散)

③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水煮馬兜鈴服之。(《千金方》)

④治心痛:大馬兜鈴一個,燈上燒存性,為末,溫酒服。(《摘元方》)

⑤治傷寒後肺氣喘促 馬兜鈴一分,木通(銼)一兩,陳橘皮(陳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紫蘇莖葉(紫蘇葉)一分。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燈芯(燈心草)十五莖,棗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二。(《聖濟總錄》馬兜鈴湯)

⑥治肺臟虛實不調,痰滯咳嗽,面目浮腫,頰赤虛煩 馬兜鈴、麻黃(去節)、五味子(炒)、甘草(炙)各一兩。上搗篩,每服三錢,水盞,入砂糖少許,同煎至六分,食後臨臥去滓溫服。(《普濟方》馬兜鈴湯)

⑦治肺熱咳嗽,氣急喘促 馬兜鈴七枚,桑白皮(銼)三兩,甘草(炙)二兩,升麻一兩,燈芯([燈心草]])一小束。上五味(口父)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一日三次。(《聖濟總錄》)

⑧治久嗽不愈 用馬兜鈴五錢,蔞仁霜二錢,北五味(五味子)一錢。俱炒共為末,每服一錢,早晚食後白湯調送。 註:瓜蔞仁霜(蔞仁霜)製法:取淨瓜蔞仁除去外殼,碾成泥狀,用粗布包裹,蒸熱,壓榨去油,反覆操作,至去盡油為度,研細過篩即得。

⑨治血痔諸瘺瘡 用馬兜鈴一兩,甘草五錢,懷生地(生地黃),於白朮各二兩。作五劑,水煎服。(8~9方出自《本草匯言》)

⑩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 水煮馬兜鈴服之。(《干金要方》)

⑾治肺氣熱閉,下為癃閉或為淋澀 用馬兜鈴、懷生地(生地黃)各三錢,生甘草一錢,茯苓、木通、燈芯草(燈心草)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⑿治瘰癧久不消 用馬兜鈴三錢,當歸、生地黃各二錢,牡丹皮一錢。日飲一劑,漸消。(《本草匯言》) ⒀治鼻淵 馬兜鈴五錢,麻黃三錢,五味子一錢,甘草一錢,水二鍾,煎一鍾。加黑砂糖少許。臥時溫服即愈。(《外科大成》馬兜鈴散)[1]

參考文獻

  1. 三百兩銀,天林中藥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