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三花莸(Caryopteris terniflora Maxim.):又名野荆芥、黄刺泡、大风寒草、蜂子草、六月寒、金线风、风寒草,为马鞭草科、莸属直立亚灌木,常自基部即分枝,高15-60厘米;茎方形,密生灰白色向下弯曲柔毛。叶片纸质,卵圆形至长卵形,长1.5-4厘米,宽1-3厘米,顶端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两面具柔毛和腺点,以背面较密,边缘具规则钝齿,侧脉3-6对;叶柄长0.2-1.5厘米,被柔毛。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1-3厘米,通常3花,偶有1或5花,花柄长3-6毫米;苞片细小,锥形;花萼钟状,长8-9毫米,两面有柔毛和腺点,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紫红色或淡红色,长1.1-1.8厘米,外面疏被柔毛和腺点,顶端5裂,二唇形,裂片全缘,下唇中裂片较大,圆形;雄蕊4枚,与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顶端被柔毛,花柱长过雄蕊。蒴果成熟后四瓣裂,果瓣倒卵状舟形,无翅,表面明显凹凸成网纹,密被糙毛。花果期6-9月。
全草药用,有解表散寒,宣肺之效。治外感头痛、咳嗽、外障目翳、烫伤等症。[1][2][3]
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西、湖北、四川、云南。生于海拔550-2600米的山坡、平地或水沟河边。
- 中文学名:三花莸
- 拉丁学名:Caryopteris terniflora Maxim.
- 别 称:野荆芥、黄刺泡、大风寒草、蜂子草、六月寒、金线风、风寒草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管状花目
- 科:马鞭草科
- 亚 科:莸亚科
- 属:莸属
- 分布区域:中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西、湖北、四川、云南
形态特征
三花莸为马鞭草科直立亚灌木,常自基部即分枝,高15-60厘米;茎方形,密生灰白色向下弯曲柔毛。叶片纸质,卵圆形至长卵形,长1.5-4厘米,宽1-3厘米,顶端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两面具柔毛和腺点,以背面较密,边缘具规则钝齿,侧脉3-6对;叶柄长0.2-1.5厘米,被柔毛。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1-3厘米,通常3花,偶有1或5花,花柄长3-6毫米;苞片细小,锥形。
花萼钟状,长8-9毫米,两面有柔毛和腺点,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紫红色或淡红色,长1.1-1.8厘米,外面疏被柔毛和腺点,顶端5裂,二唇形,裂片全缘,下唇中裂片较大,圆形;雄蕊4枚,与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顶端被柔毛,花柱长过雄蕊。蒴果成熟后四瓣裂,果瓣倒卵状舟形,无翅,表面明显凹凸成网纹,密被糙毛。花果期6-9月。[4]
主要价值
医药
全株:苦、辛,平。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外感风湿,咳嗽,烫伤,产后腹痛;外用于刀伤,烧、烫伤,瘰疬,痈疽,毒蛇咬伤。
下级变型
短梗三花莸(新拟)
与原变种区别在于花序梗短,长仅0.1-0.3厘米,花柄长0.5-2毫米;花萼长4-5毫米,裂片三角状披针形,花冠长约2厘米等性状。
产陕西、河南、江西、湖北、四川、贵州。生长在海拔800-1300米的山坡上。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峨边。
栽培技术
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生长环境
三花莸生长于海拔550-2600米的山坡、平地或水沟河边。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西、湖北、四川、云南。模式标本采自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