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船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面船鎮隸屬於遼寧省瀋陽市法庫縣,地處法庫縣南部,東鄰依牛堡子鎮,南與瀋北新區隔河相望,西接登仕堡子鎮和新民市陶家屯鎮北與丁家房鎮和大孤家子鎮相鄰,行政區域面積124平方千米。
三面船鎮舊屬鐵嶺縣管轄;1985年,三面船鄉撤鄉設鎮。截至2018年末,三面船鎮戶籍人口有21565人。截至2020年6月,三面船鎮轄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新三面船村。
2011年,三面船鎮財政總收入2250萬元,比上年增長21.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900萬元,比上年增長14.1%。2018年,三面船鎮有工業企業6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8個。[1]
自然狀況
三面船鎮政府駐三面船,1996年,區域面積124平方公里,人口2.2萬人,2002年,區域面積124.73平方公里,人口2.23萬人。[1] 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總數21724人。
歷史沿革
1958年設三面船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建鎮。
行政區劃
三面船鎮轄新三面船、三面船、三台子、大康堡子、二台子、新三家、南團山、南馬家溝、苗家溝、棲霞堡、小辛屯、李房申、朱千堡子、丁家屯、大造化屯、小造化屯、小雙台子、大雙台子、大桑林子、小桑林子20個行政村。
社會發展
農業經濟
種植業方面,積極探索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進一步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在完善二輪土地延包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全鎮落實高效經濟小區(100畝以上)10個,其中200畝以上4個。作物以蔬菜制種、三櫻椒、地膜花生、地膜蔬菜、菜復菜等為主體,總面積3萬畝,與去年同比增長300%。溫室大棚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新增溫室大棚150棟),已發展到500棟(其中花卉生產120棟,瓜菜生產350棟),使棲霞堡子至新三面船至三台子村的溫室產業帶基本形成。全鎮溫室大棚純收入400萬元,同比增長38%。畜牧業生產開展了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為主的防疫滅病工作,確保了畜牧業生產安全。全年畜牧業總產值7000萬元。同比增長10%。
經濟作物方面,實現以團山子、朱千堡子、丁家屯為代表的高效經濟作物產業帶的縱深發展,2008年全鎮實現畝效益1000元以上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8萬畝,力爭實現3.8萬畝,重點發展三櫻椒9000畝、地膜花生7000畝、豇豆制種5000畝、籽南瓜等蔬菜制種2000畝、裸地菜7000畝,萬壽菊2000畝,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力爭實現人均2畝,並營建專業村6個以上。同時搞好新三面、二台子、棲霞堡子村的耕地連片置換工作,力爭建成1000畝範圍的設施農業基地。
園區建設方面,以棲霞堡子綠色食品甜瓜和三台子花卉為代表的新三面船、三台子、二台子、棲霞堡子、小雙台子村設施農業產業園區,2008年面積實現1800畝,同時帶動其他村園區建設,全鎮設施農業園區總面積實現2500畝以上(占地7000畝以上)。新增大棚200棟,置換地4000畝。建設綠色食品設施產業專業村4個以上;建成多種類、優品種、高效益花卉產業專業村1個。"二帶"即三櫻椒,地膜花生,裸地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產業帶;優質水稻立體養殖產業帶。
養殖業方面,以三家子、三面船村為代表的優質水稻立體養殖產業帶,2008年全鎮水田面積要達到2萬畝,其中綠色稻米、立體養殖田達到6000畝,河蟹產量達180噸,並創建優質稻米立體養殖專業村2個。 "一牧"即努力發展以黃牛伺養業為主的畜牧業生產專業鎮。以小桑林子村黃牛飼養業為代表的畜牧業,2008年,全鎮力爭實現人均1頭牛,即黃牛飼養量達25000頭,達到黃牛飼養專業鎮標準,專業村實現3個。同時生豬飼養量實現9萬頭,建專業村1個;羊飼養量達到1.5萬隻,禽飼養量達到120萬隻,帶動三面船鎮畜牧業的全面發展。
工業經濟
工業方面,圍繞"發展年"活動,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兩次組織團隊赴瀋陽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共招引項目12個,已實施項目12個,已簽定合同項目12個。其中實施項目中超千萬元項目2個,500萬元項目2個。目前全鎮生產企業共29家,其中規模企業5家,大型商業流通企業10餘家。年末全鎮工業總產值實現6.8億元,完成年任務的101%;工業增加值實現1.81億元,完成年任務的124.8%;規模企業產值實現1.09億元,完成年任務的155.7%;規模企業增加值實現7360萬元,完成年任務的350.5%;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52億元,完成年任務的101.3%;增規模企業銷售收入實現1.02億元,完成年任務的170.2%;財政稅收實現1000萬元,完成年初任務的142.5%。
第三產業
勞務方面,從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高度,圍繞"工業立鎮、園區富民"的經濟發展戰略,以解決農民工問題為首要任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目的,推進了勞務經濟工作全面發展。全年完成農民工培訓900人,完成全年任務的209%,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5000人,實現勞務收入4000萬元以上,強有力的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