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啟德學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上海啟德學校成立於1979年3月,是一所以招收本地區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有困難的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全日制[1]公辦寄宿制學校,是基礎教育中幫助學生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一種新穎的特殊教育形式[2]

學校簡介

為了讓這些學生也能享受到"充分的、基本均衡的、高質量"的基礎教育,市、區政府都把這類學校的標準化建設列為實事工程,積極組織實施。市、區二級政府共同投資了1800萬對啟德學校進行了改擴建。新學校占地10.5畝,總建築面積5200m2,其中教學樓面積3500 m2,學校基本設施先進齊全,有寬帶連網的計算機專用教室,有各類符合標準的實驗室,有高質量體育健身器材的體操房,有寬敞明亮的多功能教室。餐廳、宿舍的標準也很高,達到了市重點寄宿制學校的標準。校園內環境整潔優美,是市政府的達標工程。先進而齊全的硬件設施,為這些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現設有寄宿託管班、工讀班、新生班等七個班級,在校學生數為70餘人,另有工讀預備生、立卡幫教生100餘名。有二十三名教師,其中中高級教師職稱占任課教師的75%。

教師團隊

特殊學校的老師是很辛苦的,除了要擔負教學任務外,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這些孩子的教育轉化上。促膝談心、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開啟他們心靈窗戶、激勵這些孩子不斷進步,是每個教師的基本功。學生住校,就需要老師管理輔導,每個教師一個月少則住校值班6天,多則十幾天。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這些孩子的身上。學生生病住院了,老師就象他的親人整天整夜陪伴在他的身邊;學生思想反覆了,老師就耐心細緻地做好思想轉化工作,甚至去做家長的思想工作直至學生有了明顯的進步。學校的老師就象醫生對待病人,象父母對待孩子那樣細緻而耐心地關愛着每一個學生。"不看過去看現在,不靠體罰靠激勵,不是父母勝親人,不為錢財為人才"是啟德學校教師職業精神的一種寫照。 在教師的辛勤教育下,學生們的思想情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上級單位對全校學生所作的綜合情況問卷調查中,經統計,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外出或回家能與父母、長輩主動打招呼的占80%;有84%的學生認為"講粗話是有損於自己的形象的",100%的學生認為"考試不應作弊"。學生們的政治熱情也在上升, 有92%的學生"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學生們在自我認識與人交往方面也具有了良好的心態,認為"在人際交往中,應該坦誠相處,互相幫助"的為100%,顯示了學生們整體認知水平的提高。

教學特色

家長們也對自己的孩子有了很大的轉變而感到高興。有的說:"過去,我的孩子迷戀遊戲機房,甚至還發生了逃課逃夜的情況,一家人為此傷透了腦筋。自從孩子進了啟德學校後,經過這裡老師嚴格而又耐心的教育,我的孩子不僅懂事了,有禮貌聽話了,學習成績也都提高了。"有的說:"孩子在原校因為結交了不良青少年,整天混在外面惹事生非,為了孩子的教育,鬧得夫妻離婚。我抱着試一試的心情把孩子送進了啟德學校託管。僅僅過了三個月,我就發現孩子變得懂事了,生活自理能力、自控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還成了班長。早知道有這麼一所好學校,早一點把他送來該多好啊"。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一些家長除了再三地向學校領導、老師表示感謝外,還送來了錦旗向老師們表示敬意。在最近市教委市青保辦下發學生家長的調查問卷中,認為啟德學校"教師素質總體印象很好或較好"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很好或較好"的均占97.3%;認為"教師的人格很有魅力或較有魅力"的為89.2%;認為"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很耐心或較耐心" 的為 94.6%;認為"教師是否利用業餘時間為學生補缺補差"能做到"經常補"的為81%;認為"老師和家長關係融洽或關係較好"的為 94.6%,這充分反映了家長對學校教師的信任和對孩子會進步的信心。出於對這所學校的信任,松江、金山甚至長寧、徐匯等區的家長也慕名送自己的孩子來校託管。

教學成果

閔行區啟德學校建立以來,已教育了1100多名學生。在已畢業離校的學生中有兩名參加入黨的,有一名還成了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有5名考入了大專院校其中有3名成了中學教師;也有一些獲得公司、局級先進工作者稱號的,更多的是升入高一級學校或成為遵紀守法、自食其力、服務社會的勞動者。二十三年的辦學,得到了政府的充分肯定。市政府教育督導室認為啟德"學校領導有高度的事業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廣大教職員工敬業愛崗,講團結、講工作、有奉獻精神。學校把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作為學校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這種以學生的發展作為管理和教育的前提,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是可貴的,值得讚賞的"。

我們相信,在各級政府的關心和啟德學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一定會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花園和樂園,啟德學校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