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专使》,美国长篇小说。亨·詹姆斯(见“美国人”)著。1903年出版。全书12卷,36章,约50万字。
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兰波特·斯绰瑟是个聪明能干、认真负责的编辑。他被富有的纽索姆太太任命为“专使”去巴黎寻找她的儿子柴德,将他从悠闲的巴黎生活中解脱出来,断绝他与一个“邪恶女人”的关系,劝说他回美国料理家业。如果圆满完成这一任务,他才能与纽索姆太太结婚,并享有她的财富。斯绰瑟到达巴黎以后,遇见了两个美国人维麻史和玛丽亚。维麻史认为欧洲令人困惑沮丧,冷漠无情,赞扬了美国的价值观念。玛丽亚久住欧洲,极力称颂欧洲文明。他们表示小说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斯绰瑟没有完成他的既定任务。他来巴黎以后找到了柴德,也见到了他的女友维奥奈特夫人及其女儿。在他发现了维奥奈特夫人对他的实际影响以后,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劝说柴德回马萨诸塞州沃里莱特镇那个闭塞生活中去的意义了。他认为巴黎教育了柴德,使他大有长进。而且认识到当前柴德所享有的一切正是他个人年轻时所丧失并为之悔恨不已的东西。后来,他接到纽索姆太太的电报,说,如果他完不成任务,她就派女儿和女婿来巴黎。其实柴德已经准备回国了,是他要求柴德继续留在巴黎。纽索姆不再信赖他了,便委派了第二批“专使”,柴德的姐姐波科克、姐夫吉姆和吉姆的妹妹麦米。麦米被认为是柴德的未婚妻,只有她承认柴德思想变化的意义。她与维奥奈特夫人的女儿珍妮形成了显明对比:一个是美国姑娘,生气勃勃,天真烂漫;一个是法国小姐,娇羞温柔,彬彬有礼。波科克主观武断,全盘否定了巴黎。她无视巴黎生活的优越和柴德在维奥奈特夫人熏陶下的进步。兰波特继续站在柴德一边,认为维奥奈特夫人不仅是他的情人,而且是他的同志和导师。劝他永远不要抛弃自己的朋友。波科克以她母亲的名义批评了兰波特。不久,他们去瑞士,留下兰波特继续做“挽救”柴德的工作。兰波特·斯绰瑟在法国农村偶然发现柴德和维奥奈特夫人的一次幽会,震动很大。后来他应邀去见维奥奈特夫人,彼此道出了自己的苦衷。他似乎认识到柴德总有一天会厌弃她这个大龄女人的。一天夜间,他专程拜访柴德,告诉他说,“如果你遗弃了她,那你就是个畜牲,你可知道——你会为最后这种丑事而懊悔不已的。”小说结束时,兰波特与玛丽亚·戈斯垂在一起。他们有个“关于沃里莱特产品”的笑话。毫无疑问,他与纽索姆太太的爱情结束了,同时也巧妙地拒绝了玛丽亚。柴德为了维奥奈特夫人而继续留在巴黎,但将来何去何从没有清楚交待。小说的中心思想是“享受人生”。正如豪威尔斯告诫斯特兹那样,“尽情生活;不然,就错了。”这也是兰波特走出偏狭的沃里莱特来到欧洲三思之后的经验之谈。他逐渐改变了对维奥奈特夫人的印象,发现了柴德久住巴黎而忘返的生活价值:他在尽情生活,享受人生应有的一切。相比之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和差距。由于家乡偏远,生活拘谨闭塞,让自己有限的韶光白白流逝了。他已年过半百,后悔自己没有享受到人生乐趣;他也决定不去妨碍别人积极而热烈地生活。总之,他过去丢失了许多,而现在弥补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准确描绘了当时美国资产阶级一代青年人的心态。
在詹姆斯多数国际主题小说中,欧洲代表经验、世故和繁文缛礼,而美国代表善良、自由和商品经济。美国人多是胜利者,但《专使》恰恰相反,欧洲战胜了美国,巴黎优于沃里莱特。吉姆·波科克是美国较典型的商人,他来巴黎玩一阵,便将一些道德和理智问题留给妇女去处理,他的精力全集中在经济问题上,对难以捉摸的人际关系缺乏兴趣。他预示了柴德回沃里莱特以后的可怕前景,也预示了兰波特与纽索姆太太结婚后的必然命运。显然,詹姆斯借《专使》无情批判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物质主义和平庸生活。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为书籍文献[1]的综合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工具书。选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学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书以专著为主,少数是全集、选集,以及在科学上有开创性的论文[2],公认的有很高价值的单篇文学作品。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为主要对象。
视频
专使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文献的概念,豆丁网,2008-11-13
- ↑ 著作与论文的优势对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