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柯草堂,一个诗意的名字(李三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柯草堂,一个诗意的名字》是中国当代作家李三祥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东柯草堂,一个诗意的名字
2016年9月17日,这是一个注定要被人们永久牢记在心的日子。
这一天,正赶上农历的中秋节后,据新华电文报道,天文专家指出,今年中秋的月亮,是十五的月亮十七圆。这是最近10年间(2007至2016年)的第二次十七圆。赶上这个满月的时光,因为对文学的热爱,一群对诗圣和他的诗歌抱着怀念与敬仰之情的人们,正好在这一天,来到了位于麦积区甘泉镇境内渭河南支流东柯河谷所在的八槐村,与当地的父老乡亲一道,在刚刚修葺一新的东柯草堂,举行和参加了天水杜甫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
这实在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也许是一种巧合吧,诗人曾经的驻足地和安居之所,一场诗意的秋雨,一次诗人的盛大聚会,在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时刻,便赋予了一种圣神而又浓郁人文情怀的时代特质的文化气息。
一大早起来,冒着稀稀落落时断时续的秋雨,从伏羲城西边的坚家河花鸟市场一带出发,乘坐21路公交车,在南大桥北侧的秦州公交总站下来,便一路直奔位于金华大厦老年大学楼下的聚合点。
因为几天前接到的活动通知,是早上8:00钟到那里集合,最迟在8:20准时出发。到了那里,碰见几个熟悉的朋友,简短的问候和打过招呼之后,看看时间,与约定的出发时间尚有一点间隙,顺便就和一个单位的同事也是会员的马友录老师一道,在楼下的兰州牛肉面馆要了两碗清汤牛肉,匆匆忙忙吃完之后,就乘坐雷维新老师驾驶的私家车,带着一块由已故书画界的地方名士董晴野老前辈,在数十年前题写的“杜甫草堂”横额木匾,沿着市内通往麦积区的秦麦高速公路,直赴这次会议的现场,位于东柯草堂所处的甘泉镇八槐村柳家河子美草堂前行。
雷维新老前辈已是年届七十多岁的老人了。退休以前,他和我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为中学高级地理教师。他在这次活动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筹备组成员的身份,负责宣传条幅的布置,还有那块在松木质地板面镌刻的杜甫草堂匾额的保管工作。因为要提前去布置会场的原故,我们一起的五个人便提前其他人一步出发了。其他后面要来的人,也有自驾私家车的,而大多数会员和应邀参加活动的演员及嘉宾,则乘坐三辆由会务组包租的公交大巴客车随后出发。
驱车沿着马跑泉镇东边的颖川河谷西岸向南,便是通往甘泉古镇的宽阔大道。赶上中秋节刚过的日子,秋雨天气带来的一派漠漠气象,给道路两边的行道树和人家院落,涂抹上了一片湿润清新的凉爽和朦胧色彩。
在这条道路经过的附近村子中,有一个叫西枝村的地方,从杜甫流寓秦州期间所写的秦州杂诗中,关于地方人情和地理风物所描述的吟作里,知道这应该是当年的唐都长安大云寺主持赞公和尚被贬斥之后,沿着秦岭陇坂古道,来到秦州后栖身修行的地方。
据已知的考证资料和大诗人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的内容来看,溪行一流水难渡与曲折苦陟,给诗人留下的印象,是因为不合心意而滋生的惆怅与沉吟失望。“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这便是当时诗人来这里寻觅能够筑茅庐而未果的真实写照。
从《寄赞上人》一诗中,“茅屋买兼土,思焉心所求”,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一处风和日暖的地方,而且又能保证居住在这里生活[上“石田又足收”的好处,也便于和老朋友之间相互往来,一旦结庐而居,足以过上“来往亦风流”的理想生涯。
从诗作里提到的土室、松门可知,赞公和尚作为出家人,当是以土室为安身立命的居所的。据当地人和曾经实地考察过的人讲,在现在的西枝村,尚有西山脚下崖面上开凿的几孔窑洞,经历了千年岁月的风雨侵蚀,因为废弃闲置,已显得破败黝黑,没有了当初可以供人居住的那种整饬有度的格局。但作为历史遗迹和见证,在村民当中流传的传说里,在可以见诸杜甫诗作的描述中,让人们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一种无限敬仰和热爱之情。
尽管时隔一千二百五十多年,可是当我们把这里和曾经发生的历史故事联系起来,重温《寄赞上人》的诗作的时候,其中的场景和情节,便历历如在眼前,清晰而又鲜活地呈现出当时赞公和杜甫这一僧一俗两个好友,借着昏暗的灯光,在夜里促膝而谈抵足而眠的历史画面。这里的一切,在看似平常的寂寥里,就有了悠远而厚重的历史与文脉的光芒,因而显得神秘与不同凡响。
过甘泉镇不远,有从颍川河跨桥而过通向东山梁的盘山公路。翻山而下向右前行不远,便进入东柯河谷所在的街子古镇一带。从我本人的经历而言,到街子古镇这里,已然不是一次而是多次重来了。但对杜甫草堂遗迹座落的柳河村(当地人为了纪念杜甫曾经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并留下了抒写东柯谷的不朽诗作,也叫子美村),则是第一次到来。这段路途,驱车前往,大约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
杜甫草堂坐落在现八槐村所属的刘家河自然村。这是一处位于公路上边地势抬升的阳坡地带。早在1996年,当时的街子乡,经过当地热爱杜甫和杜诗的文化人与村民的共同努力,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修建了现在规模的杜甫草堂,也叫东柯草堂。这里在地域上,是东柯河谷的一部分,也由于诗人留下了关于东柯谷题材的诗作并传世,它所承载和呈现的厚重文脉,在当地人心目中,寄托的是一种对古老文化与地方悠久历史看重与珍视的人文情怀。从现场所了解情况中,知道在1999年又有过一次补充性的修建。
白墙青瓦,四面合围的一片开阔场地,在一株树龄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柏的掩映下,凭添了几分沧桑厚重的神秘与肃穆色彩。古树不言,但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与见证,它的存在,不由人对这个地方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与虔诚之想。
外围的龙墙,大约有两二、三米的高度,墙头高低起伏,属古典园林风格的拱形造型,墙体是清一色的白色粉刷用料,每隔一段,在位于突起部分的墙面上,就开辟出一方窗口般大小的空格透间,里边用青质地砖瓦拼对出不同形状和纹理的装饰风格。从东边的缺口处进入场院内,穿过西边围墙的拱门,到了墙外,便是一片长条形台地,大概是一块由于随地势抬升而自然形成的田地。新修缮竣工的杜甫草堂,便显眼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了。
一处由石块垒起而成的长方形平台,用类似当地从河道里精选的椭圆形天然石块,整饬地铺砌成大约有一尺多高的房基,房子造型略显几分古朴,整体呈三间亭子般大小的长方形房屋形状,四围有类似农村千百两立柱的草堂房舍,有三间屋子大小的面积,这就是东柯杜甫草堂现在的建筑格局。在位于西边不远处的地方,与主房建筑并排尚存的,是只有一间面积不大阁子亭大小的房舍,是以前农村里常见的土木石瓦偏房建筑,这让人回想起过去在有些地方的农村里,曾经见过的厨房一类的同样的房舍。带着好奇和窥察的心态,可以看出,由于没有人居住,时间长了,倒显得有些老旧而闲置空锁。
在院子前边通向下面台阶的树林间,按照人家大门的方位所处,建有一个结构简单的柴门造型建筑,顶端呈马鞍形向两边撇开,在铺上茅草,在中间路段的坡面上,用石块围砌成通向院内的台阶路面,它和位于上面台阶地面上的房舍建筑一道,就成为人家院落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显得疏散而又不乏原始气息的典型农家小院,在周围杂木散乱生长附近果树成林的环境下,给人以一派过去时代古朴清幽的农家院落景象。
在秋雨时下时停的这样一个时光里,听树影里长尾灰喜鹊嘎嘎鸣叫,看远处的山头云雾缭绕,还有不远处苹果园里枝头上红艳艳的果实沉沉地挂垂枝头,不由人记起“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景”这样的诗句,迷恋这秋色深沉迷离的画中意境。“山路黄云合,归时恐路迷”,我们这些人,在时间过去了1257年之后,当然是不怕到了这里会迷了路的,但从当年诗人的足迹,刚刚踏上这里的土地后所写的诗句里,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从他作为一个远道而来的外乡人,在不熟悉这里的一切的情况下,在林黑鸟应栖的黄昏时分,心中涌动的愁思与情怀。而这一年,诗人的年龄是48岁,也正是象我自己这样的人生年华 。
这里在去过去叫东柯镇。这有《天水县志。地舆。古迹》里的明文记载。这里也是杜甫侄子杜佐在陇右的栖居地,想当年,他辞去华州司功参军职任,“因人作远游”而来到秦州,就是因为心中怀抱着这样的念想和凭藉。这也足以让后来读着这一诗句的人们,打消心中关于他因人作远游的种种猜测和疑虑,解读并找到其中的蕴含的历史密码和人文情怀。
诗人的流浪生涯,带给他的,是那个时局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世味苦涩的感触。激发起的,是他抱负中一洗苍生忧仁者胸胸。感而为诗,留给这里的,便是由于文字的永恒而记述下来的那段刻骨铭心的时代记忆片段。
东柯有幸,是因为诗人的足迹,让这里的一切,从此发生了极富人文色彩的改变。或许是出于人杰地灵,有圣则显的缘故吧,这一驻足一注目,在历史文化的长河里,秦州的山水间,便因为诗意的辉映,而呈现出了具足的人文气息,因为饱含了诗情画意的神圣光环而历久弥新。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野人矜绝险,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秦州有幸,当我们的足迹,寻寻觅觅间,在这个诗意秋天里,重新踏上足下这块文脉绵延不绝的土地时,重温诗人笔下这首抒写东柯谷题材的诗作的时候,东柯草堂的古朴,便因为诗圣的这一眷顾,而焕发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
作者简介
李三祥,男,1968年10月出生,甘肃天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