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關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陽關鎮位於縣城東部10公里處,東與河北涉縣相鄰,有"山西的東大門"之稱。309複線公路、長石鐵路和長邯高速公路貫穿全境,道路交通發達便捷。全鎮總面積140.4平方公里,設30個行政村。[1]
沿革
東陽關原名吾兒峪,據縣誌載,為商時黎侯國都邑。春秋屬晉國,時稱壺口關。歷代屬晉轄,地勢險要,系古今交通要塞,古稱東陽,故自宋以來稱東陽關。明清兩朝,黎城縣分為平賢、漳源、隴阜、玉泉四鄉。今之東陽關鎮屬平賢鄉。民國時期實行區村建制。1935年,全縣劃為3個區,本鎮分屬一、二區。1940年,全縣分為8個區,本鎮屬長寧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實行區村制。1953年6月全縣分為6個區,76鄉,本鎮屬第三區(東陽關區),下轄11鄉。1956年3月,全縣合併為32鄉,分為城關、東陽關、上遙、南委泉、西井五個基點。東陽關基點下轄6鄉。1958年8月,全縣成立10個人民公社,本鎮為東陽關中蘇人民公社。1961年8月,停河鋪公社、岩井公社成立,其所屬村從東陽關公社分出。1962年12月,龍王廟公社又與東陽關公社分設。1984年東陽關公社、龍王廟公社分別改稱東陽關鎮、龍王廟鄉。2001年1月,撤銷原東陽關鎮、龍王廟鄉,合併成新的東陽關鎮,下轄30個村民委員會,即:東陽關、火巷道、老金峧、香爐峧、東黃須、西長垣、東長垣、善業、長寧、辛村、上灣、下灣、小口、棗鎮、棗畔、三街、前峧、嶺西、後峧、東莊、西莊、蘇家峧、龍王廟、東石鋪、秋樹垣、下馬家峪、下馬家峪、榔坡、高石河、前賈嶺。
地理位置
東陽關鎮位於黎城縣東部,東與河北省涉縣相鄰,西與停河鋪鄉、洪井鄉相接,南與黎侯鎮毗連,北與西井鎮搭界。[2]
經濟概況
根據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全鎮可大致分為三個經濟區域:
公路經濟區
以東陽關村、火巷道村為代表的309國道沿線的公路經濟區。該區發揮關和路的優勢,大力發展汽車運輸、煤炭加工轉運以及與之相配套的修理及飲食服務業。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東陽關鎮一舉成為全縣的汽運大鎮,東陽關鎮汽運集團公司於1997年被全國鄉鎮企業協會評為"全國鄉鎮企業運輸行業第九名",躋身於全國"十強"之列。全鎮發展大噸位運輸車輛430部,農用運輸車700部,尤其是火巷道村,達到了平均3戶一部汽車,每戶一個司機的水平,被譽為"上黨汽運第一村"。車戶年可增收8萬元,上繳稅金450萬元,許多運輸車戶購置了桑塔納、夏利、奧托等家庭小轎車,生活質量也有明顯改善和提高,在當地率先達到了小康。全鎮公路運輸產業年創產值1.5億元,並帶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吸納2100多名農村剩餘勞動力,撐起了全鎮經濟的半壁江山,成為我縣乃至全市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而作為全鎮汽運擎旗人和經紀人的李文端同志,在這一產業的發展中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農業區
勇進渠系的黃垣線(東黃須至東長垣、善業一線)長寧川及東陽關村境的農業區。該區土質肥沃、水利條件良好,是全鎮傳統農業區和全縣有名的商品糧基地。近年該區進行了農業結構調整,先後進行了高效農田開發和玉米戰略示範,種植了大量蔬菜、尖椒。特別是長寧村,核桃年產量達36萬斤,收入近100萬元,人均500元。近年該村響應縣委、縣政府"綠山"戰略,大力發展核桃產業,實現了核桃入川,建起了核桃園、采穗圃、示範園,使得東陽關鎮成為全縣核桃大鎮,長寧村成為全縣核桃專業村。
畜牧區
龍王廟片(原龍王廟9個村)東山溝片(東山六村)為代表的畜牧區。這裡山大坡廣,有發展畜牧業的良好條件,是全鎮養羊基地。2001年全鎮的羊飼養量已達1.4萬隻,發展養殖大戶23戶。該區地處山區、土地瘠薄,農業生產條件差,但花椒、柿餅在全縣聞名。
環境資源
本鎮地勢大致是中間高,東西兩頭低,因而氣候溫差較大。地勢較高之中部較涼,而與涉縣緊鄰的東部,地勢最低,氣候較暖。平均降水量350毫米-780毫米,平均無霜期180天左右。自然資源和物產豐富,礦產主要有石灰石,分布全鎮,蘊藏量大,品質好,且極易開採。土地資源優越多樣,長寧川及黎城盆地部分寬廣平坦,土質肥沃,是全縣重要的糧食產區和商品糧基地。[3]
發展前景
近年來,全鎮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萬人供水工程,龍王廟機井、棗鎮機井先後建成並投入使用,為生產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東陽關11萬變電站開通運營,提供了充足的電力資源,開通運行程控電話,建設完善移動、聯通信息通訊網絡,加之發達的公路、鐵路交通,水、電、路通訊設施綜合配套,有力地改善了全鎮投資和發展的環境,為招商引資、築巢引鳳創造了條件。
作為山西的東大門,東陽關鎮在全國的區位發展戰略中處於"承東啟西"的地位。為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東陽關鎮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現全鎮總體規劃已於2002年通過省市專家領導的評審驗收,被確定為市級重點小城鎮。通過發揮地利優勢,建設系列商貿批發中心,在全國打出叫響"古關"牌,拓展"古關"知名度,促進鎮域經濟的振興,將東陽關鎮建設成為溝通東西物流的"旱碼頭",成為上黨地區乃至山西聯繫全國東西的橋樑和窗口。
社會狀況
交通
長邯鐵路、長邯高速公路、309國道及其複線貫穿本鎮,轄區內設有山西省東陽關煤焦管理站,高速公路收費站和服務區,火車站和長途汽車站。依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大力發展汽車運輸。東陽關汽運集團公司有各種汽車近千輛,在1997年中國鄉鎮企業交通運輸企業100強中名列第九,的火巷道村被譽為"上黨汽運第一村"。除幹線公路外,村村通了水泥路,村村通客車、公交車。
教育
1958年"大躍進"時期,轄區內不少村辦起幼兒園,20世紀70年代農業學大寨,各村普遍辦有幼兒園。80年代,普及了三年學前教育。2006年,有東陽關、長寧、東黃須3所幼兒園,13所小學附設幼兒班,其餘小學的幼兒隨班就讀。在校幼兒560餘名。清朝末年,東陽關就有了初級小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村均有了初級小學,還成立了不少高級小學或完全小學,成立較早的完小有東陽關完小、長寧完小、東黃須完小、秋樹垣完小等。2001年,撤併鄉鎮後,本鎮仍設東陽關聯校和龍王廟聯校。2006年,有東陽關完小、長寧完小、東黃須完小、龍王廟完小、上灣完小5所。初小26所,在校學生1600餘名,教職工100餘名。2010年有中學1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村辦起夜校,大力開展掃除文盲工作,特別重視婦女識字。2006年本鎮投資5萬元在原龍王廟鄉政府所在地成立了農民科技培訓中心。
衛生
1949年8月東陽關區衛生所成立,轄區內有集體、私有兩種所有制診所14個。1958年7月5日東陽關地區醫院成立,同年,龍王廟保健站成立,各村設立了衛生所。東陽關還辦過一個時期衛校。2010年,有東陽關中心衛生院、龍王廟衛生院。2006年,本縣成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縣,年底全鎮農村人口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0%,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文化體育
東陽關公社(鎮)文化站建於1979年6月,龍王廟公社(鄉)文化站建於1987年。2001年後鎮設文化活動中心,各村有文化活動室。文化活動主要有:武術、跑旱船、秧歌、高蹺、八音會等,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傳統體育項目有籃球、乒乓球、武術、踢毽子、高蹺等。
名勝古蹟
轄區內有黎城古八景中的黎侯古郭、壺口故關、金牙晚照和新八景中之藍天游鴨,有遍布各村的寺廟古蹟,其中龍王廟、關帝廟、三官廟、觀音堂、土地廟等最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