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DF-5;北約代號:CSS-4 Mod 2)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研製的一種兩級液體燃料機動型洲際彈道導彈,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洲際地地戰略導彈,1980年5月18日全程飛行試驗成功,導彈飛行距離9070公里。改進型「東風-5甲」型洲際導彈,在基本型基礎上,增加了射程和打擊精度。增強型「東風-5乙」,則在改進型「東風-5甲」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分導式彈頭功能。最新型「東風-5丙」型,則可攜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以19倍超高音速再入大氣層,並且可做機動變軌躲避反導防禦系統,精度大幅提高。
歷史
1960年代開始中共中央日趨發覺中蘇交惡[1] 的影響讓蘇聯的敵友狀態發生變化,必須加強自身戰略核威攝能力將美蘇同時視為潛在對手,洲際彈道導彈的研發開始提上日程。1971年9月10日在酒泉首次短程試射成功後,又經過10年的調整和量產技術研究。1980年5月18日,執行「580任務」,高調以「遠程運載火箭」的名義發射至南太平洋,行程約9000公里,全程試射成功。1981年後服役。1983年導彈經過改進,進一步提高了射程達1萬3千公里,並完成分導多彈頭能力,命名為東風-5A型。東風5號的民用版本後也用於發展中國大量使用的直徑3.35米的各類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而變成中國太空計劃的基礎。
東風-5的戰略意義在於是中國第一種能攻擊美國的核武,改變了國際戰略格局,並使當時的國內經濟得以從備戰備荒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伴隨着1985年的「百萬大裁軍」,大批生產輕武器的小型軍火國企被關停,較有實力的大中軍火國企「軍轉民」或開展常規武器出口業務,並於1988年向沙特出口常規東風3導彈大量創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時的1984年10月第一個東風-5打擊旅成軍,第803旅位於湖南省的深山。最初計劃以發射井(silo)部署,並少量構築了發射井。後因近200噸的彈體過大且為熱發射,抗核加固的發射井造價將會超過導彈本身造價,且經濟上不允許形成類似蘇美的數百座規模,最終僅少量採用了同為使用液體燃料的150噸級美國Titan II(熱發射)和200噸級蘇聯SS 9/18(冷發射)的發射井部署方式,承擔第一次核打擊任務;大部分以隧道貯藏,在核戰時推出隧道,於土地發射場起豎及加注燃料後發射,反應速度較慢,發射準備時間1-3小時,作為對美蘇的第二次核打擊威脅。至使用固體燃料,反應時間短的DF 31成軍、DF 41完成,彌補了發射井式及土地發射場發射式DF 5B之間的空缺。在開放之前亦有美方將圓形的福建土樓誤認為東風5號發射井事件,開放後經與中方協商,在中方伴同下,中情局派員經實地考察確認不是發射井,考察過程軍方全程跟拍錄像。1995年中國媒體報道用於中國戰略導彈的地底長城計劃,最後在10年之後完成了河北省和山西省之間的太行山隧道網,大量東風-5能在其中儲存或機動,並從預置的洞口推出後發射或直連隧道的許多發射井發射,地底長城計劃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液態燃料飛彈生存率低的問題,因為液態飛彈發射前有漫長準備工作和燃料加注的冒煙,若是露天狀況下進行極易被他國衛星發現後先制攻擊。然而,若導彈的移動和發射準備都在巨大的山中洞穴進行,則不易被發現攻擊意圖。
2000年左右,第二炮兵已知的三個旅(801旅、803旅、814旅)已經全換裝改進型的東風-5甲。
2015年8月11日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站報道,中國在8月5日試射一枚「東風-5甲」型洲際彈道導彈,同日還試射了一枚最新型的東風-41型洲際彈道導彈。
2015年9月3日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中,「東風-5乙」型洲際導彈亮相,解說員的播報中提到此型號具有「分導式彈頭」功能。
2015年9月29日,國內軍事媒體報道:二炮部隊成功夜間試射一枚「東風-5乙」型洲際彈道導彈。
2017年1月,中國進行了一次洲際導彈試射,測試了新的東風-5丙型導彈,這枚導彈攜帶了10個分導式彈頭。
改進
在新一代導彈全面部署之前,「東風-5」仍然要支撐起核威懾的重任,因此對「東風-5」導彈的改進工作一直持續進行。為了面向新的要求,「東風-5甲」(DF-5A)改進型洲際彈道導彈應運而生。相對於「東風-5」原型,「東風-5甲」主要改進的是發動機性能和打擊精度,彈頭也有所改進。「東風-5甲」的射程應明顯大於12000千米,根據載荷分配的不同,射程在13000~15000千米之間,真正實現了全球覆蓋的能力。在「東風-5甲」取得明顯進步之後,「東風-5」的發展並沒有停止腳步。
分導式多彈頭可以顯著提升導彈的突防能力,在導彈防禦系統不斷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堅固的盾牌需要越來越銳利的長矛予以制衡。由於「東風-5甲」是較為成熟、內部空間最大的洲際導彈,因而選擇其為平台發展出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的型號應當是明智之舉。在「東風-5甲」基礎上又研製出了可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乙」(DF-5B)。「東風-5乙」的彈體基本與「東風-5甲」相同,國外根據「東風-5」的載荷推算大約能夠攜帶4~6枚分導式彈頭,也有個別媒體推測能夠攜帶9枚彈頭。2006年,可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的「東風-5乙」導彈試射成功,並已於近年投入現役。
2017年1月31日 ,美國《自由燈塔報》記者比爾·格茨的文章稱,兩名熟悉情況的五角大樓官員分別證實,本月早些時候中國進行了一次東風-5丙型導彈試驗,試驗中導彈攜帶了10個分導式再入飛行器,即MIRV(分導式彈頭),美國情報部門對此次試驗密切關注;根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的報道:「美方認為,東風5丙可以搭載10個高超音速機動彈頭,彈頭再入後的最大突防速度為19馬赫,可以多次進行變軌和大過載的拐彎機動,再入後的彈道根本無法預測,是目前的反導技術根本無法攔截的。」
根據俄羅斯戰專家推測,東風-5丙導彈具備運載單個當量達數百萬噸級核彈頭,最遠射程可達14000公里,在攜帶10個當量在15-30萬噸TNT的小型化核彈頭時,射程也可達9000公里,並可供單個彈頭在200公里的半徑內自由選擇目標,分導多彈頭CEP(圓概率誤差)僅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