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咽喉—月氏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絲路咽喉 |
絲路咽喉—月氏篇月氏是中國西北古代民族。亦稱"月支"、"大月氏"。據《史記·大宛傳》載:"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約當今甘肅省蘭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帶。大約遠在戰國初期,月氏便在這一帶過着遊牧生活。[1]
關於月氏的來源,中外史學家看法頗不一致。據中國學者王國維考證,月氏即《逸周書·王會解》中的"禺氐",《穆天子傳》中的"禺知"或"禺氏"。歐洲學者也在西方古文獻中搜求相當於月氏的記錄,異說不下六、七種。關於月氏的族屬,中國古籍如《魏略》稱其為羌,《舊唐書》稱其為戎。近百餘年來,學術界更加異說紛紜:有藏族說、突厥說、印歐族說、伊朗族說等。
秦及漢初,月氏勢力強大,與蒙古高原東部的東胡從東西兩側脅迫遊牧於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頭曼曾送長子冒頓為質於月氏。秦末,冒頓自月氏逃回,殺父自立為冒頓單于。公元前177~前176年,冒頓舉兵攻月氏,迫使其向西遷移到伊犁河流域。(月氏西遷時間另有兩說:一說為公元前3世紀末;一說為前174~前161年匈奴老上單于時。)這一部分西遷的月氏,中國史籍中稱作大月氏,另有一小部分未能西遷,即南越祁連山,"保南山羌,號小月氏"。
在大月氏西遷至伊犁河流域以前,這裡原久為塞種所居住。《漢書·張騫傳》載:"月氏已為匈奴所破,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他。"塞種即古伊朗碑銘及希臘古文獻中所載Sacae(Saka)。月氏既擊走塞種,塞種便向西南遷徙,跨過錫爾河,到達索格底亞那(Sogdiana)地方。
月氏西遷後,服屬於匈奴的烏孫,在其王昆莫的統領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種一樣,離棄伊犁地區向西南遷徙,而烏孫便從此占領了伊犁河流域。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月氏人,便和少數塞種人一樣,仍留住原地,服屬於烏孫。
大月氏向西南遷徙的道路與塞種大致相同,過大宛西,越錫爾河到達河中地區,"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媯水即今阿姆河,古希臘稱Oxus,伊朗語稱Wakhsu,"媯水"即其譯音。又經過約20年,大月氏越過阿姆河,"西擊大夏而臣之",並以大夏的巴克特拉(Bactra,即監氏城或藍氏城,今阿富汗Balkh北部之Bala-Hisar)為都城,使大夏成了屬國。至張騫於公元前129~前12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到達大月氏時,大月氏已占有匝拉夫善(Zarafshan,唐代稱那密水)和媯水一帶,臣服大夏而王其他,"控弦者可一、二十萬","地肥饒"、"志安樂"、儼然已成為中亞一大強國。
至公元前1世紀,大月氏分為五翕侯(Yabghu)。據《漢書》記載,這五個翕侯分別為:休密翕侯,都和墨城;扉翕侯,都雙扉城;貴霜翕侯,都護澡城;高附(《後漢書》作都密)翕侯,都高附城。對於上述各翕侯的治所及其統治地區,考之者甚多,除高附似無疑為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外,其餘皆無法確證。公元1世紀中,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兼併了其他四翕侯,統一了大月氏,國勢漸強。從此西方歷史上便稱之為貴霜王朝(Kushana),中國文獻中一般仍稱之為大月氏。因此,有的學者稱之為貴霜-月氏。然而,五翕侯與大月氏族屬是否完全相同,學術界還有爭論。以斯特拉博《地理學》為主的希臘古文獻記載,滅亡大夏的主要是吐火羅人(Tocharoi);因此西方文獻自4世紀始稱貴霜治下的大夏故地為吐火羅(Tocharestan)。
月氏人在河西及遷居伊犁河流域時,都以遊牧為主,自南下大夏後,大部分逐漸定居和從事農業,並有比較發達的水利灌溉系統。大月氏王國城市和商業也很繁榮。特別是由於絲綢之路在西域的南北兩道,越過蔥嶺均進入大月氏境內,因此,大月氏曾是古代溝通歐亞經濟文化聯繫的咽喉要道和中轉站,對中西經濟文化交流起過重要的中介作用。
大月氏王國在5世紀後半葉亡於厳噠,但其影響卻延及後世。6世紀分布於中亞地區的"昭武九姓",據說其統治者的祖先來自河西昭武地方(今甘肅臨澤縣昭武),自認是月氏人的後代。
小月氏遷居祁連山以南,長期與青海羌人(見羌)雜居,又稱湟中月氏胡。漢代開發河西、湟中地區,小月氏又向東北遷徙,遊牧於湟中、令居(今甘肅永登)一帶。在這裡他們有17個部落,勝兵9000餘人;在張掖一帶,也有幾百戶、被稱為義從胡。河西及金城(今甘肅蘭州)一帶諸守將部下,多有小月氏士兵。久之,小月氏蓋已融入羌人之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