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两栖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两栖蓼(学名:Polygonum amphibium L.)是蓼科蓼属植物,多年生湿生或挺水草本。根状茎横走。生于水中者:茎漂浮,无毛,节部生不定根。叶长圆形或椭圆形,浮于水面。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或腋生。瘦果近圆形,双凸镜状,直径2.5-3毫米,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和西南。生长于海拔50-3700米的湖泊边缘的浅水中、沟边及田边湿地。

该种植物适合露地栽种,能够较好地适应池塘边缘水位的变化,其外形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亦可进行盆栽观赏,用于阳台布置。全草可入药,内服治疗痢疾,外用治疗疔疮。

形态特征

多年生湿生或挺水草本。根状茎横走。生于水中者:茎漂浮,无毛,节部生不定根。叶长圆形或椭圆形,浮于水面,长5-12厘米,宽2.5-4厘米,顶端钝或微尖,基部近心形,两面无毛,全缘,无缘毛;叶柄长0.5-3厘米,自托叶鞘近中部发出;托叶鞘筒状,薄膜质,长1-1.5厘米,顶端截形,无缘毛;生于陆地者:茎直立,不分枝或自基部分枝,高40-60厘米,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4厘米,宽1.5-2厘米,顶端急尖,基部近圆形,两面被短硬伏毛,全缘,具缘毛;叶柄3-5毫米,自托叶鞘中部发出;托叶鞘筒状,膜质,长1.5-2厘米。疏生长硬毛,顶端截形,具短缘毛。

总状花序呈穗状,顶生或腋生,长2-4厘米,苞片宽漏斗状;花被5深裂,淡红色或白色花被片长椭圆形,长3-4毫米;雄蕊通常5,比花被短;花柱2,比花被长,柱头头状。瘦果近圆形,双凸镜状,直径2.5-3毫米,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7-8月,果期8-9月。

主要价值

该种植物适合露地栽种,能够较好地适应池塘边缘水位的变化,其外形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亦可进行盆栽观赏,用于阳台布置。全草可入药,内服治疗痢疾,外用治疗疔疮。[1]

产地生境

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和西南。生长于海拔50-3700米的湖泊边缘的浅水中、沟边及田边湿地。 喜阳光充足的环境,耐高温,怕寒冷,在16-30℃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越冬温度不宜低于5℃。

繁殖方法

该种植物以扦插繁殖为主,多在每年4-6月进行。亦可采用播种、分株等方法进行育苗。

栽培技术

栽培基质

对土壤适应性较强。如果有条件,地栽宜选用土层深厚、保水力强的黏质壤土。盆养可使用由腐叶、河泥、园土所配成的混合基质,它们的比例按体积计依次为0.5:2:2,最好同时掺入少量骨粉。

定植方法

地栽:两栖蓼种苗可在4-5月进行定植。宜选紧靠岸边、没有骤风急吹之地,按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挖穴栽种,填土略加镇压,然后灌水即可。

盆栽:多在分株时进行定植,可以使用无排水孔的大型花盆作为定植容器。通常无需施用基肥,每盆可放入1株成形种苗。在操作时先垫些栽培基质,然后放入种苗扶正,再继续填入基质,略加按实,并留出至少10厘米的沿口。当操作结束后充分浇水,为了便于缓苗,定植操作最好在傍晚进行。

管理要点

两栖蓼喜浅水之地,在岸边亦能很好生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不宜使其遭受干旱,特别是在植株处于苗期阶段时,及时供水是十分必要的。两栖蓼虽然在淹水的情况下也不会死亡,但在暴雨过后,还是应该尽快使水位回复到原有水平。其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多,但它在瘠薄之地也能较好生长。如果有条件,可在定植时施用一些基肥,夏秋两季,最好每隔2-3周追肥一次。需要注意的是,植株生长过快,有时会破坏景观的自然美感,因此要根据植株的生长需要进行施肥。两栖蓼在疏阴之地也能生长。为了光合作用顺利进行,应该及时清除水面、岸边的杂物,以免它们覆盖在植株上。栽培地点要保持通风良好。夏秋高温时节,每周应除草一次。当植株生长过密时,应该对徒长枝进行短截,并剪去植株基部的黄叶。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两栖蓼不易患病,亦较少受到有害动物的侵袭。由于两栖蓼的种子是陆续成熟的,因此要及时观察,随时采收,并将清选的种子进行湿藏,以备翌年繁殖使用。该种植物为多年生,其生长较快,较易老化。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地栽者在不分株的情况下,连续种植不宜超过5年。盆栽者在不分株的情况下,成形植株连续栽种不宜超过2年。当它的长势开始持续减弱时,应该进行植株更新。

参考文献